動態組字

動態組字

動態組字,是一種漢字在計算機等領域的編碼理論及技術。本質上就是解除西方電腦系統對漢字的束縛,在記憶體中,只要存有一千多個字根部件,漢字即可由這些部件(等同英文的字母,但仍為表意)以遞迴的方式作即時二維組字(英文是一維),來顯示到螢幕上來,使用者也可以應各式的需求自行組新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動態組字
  • 類別:計算機
原理,Unicode,倉頡系統,筆畫組字,漢字構形,向量組字,字形描述語言,組字伺服器,

原理

英文字母,一套字型只要做好26個字母就好了,漢字的字型卻要有數千到數萬不等才能供應基本訊息交換,這製作、運作的成本都遠高於表音文字,這對於漢字的文化發展仍相當的不利。
動態組字
鑒於此兩岸各有不同的人發展了動態組字技術,動態組字動態組字除了容易組字的好處以外,組字的過程反向操作(也就是拆字),就可以作漢字理解。
有了動態組字,使用者便可因應各式需求,自行造字,再無缺字之虞。

Unicode

此外unicode標準從3.0開始,開始有表意文字序列(Ideograph Description Sequence),為採用表意文字組合符 (Ideograph Description Character)與文字部件的組合,為缺字描述定下一個標準基礎,只要加上解譯描繪的機制,也是一種動態組字的實現。

倉頡系統

漢字基因。這是最早產品化的,由當年開拓漢字電腦化處理的先鋒:朱邦復先生所提出。編碼上采文傳碼,是一種定長度編碼,也就是說可造字有限。
文傳碼,分為兩版:
2 byte 版的文傳碼,上限是 15 bits ( 三萬二千字) ,第一個 bit 為避開 ASCII
4 byte 版的文傳碼,每個輸入碼占6bits 共5組, 每個6 bits為倉頡輸入碼 (26 個)+ 5個重複字(1號重複,2號重複) 所以理論上有超過一千萬個碼位。
目前,只有在香港文化傳信授權製造的、特定的嵌入式硬體,才有實作此技術。

筆畫組字

任職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陝西省氣象局,張時釗先生的“漢字筆畫組字理論”。

漢字構形

台灣中研院謝清俊院士所帶領的“文獻處理實驗室”,經年整理各代古文,提出構字式(基於BIG5)的作法,整理出各代文字的部件資料庫,分析所有漢字在文字學上的合理組成。

向量組字

台灣剎那搜尋工坊(前易符科技)以構字式研究成果:
漢字構形資料庫為基礎,改以unicode IDS(Ideographic Description Sequence,且是不定長度編碼)實作,成為構形碼,可高效率以遞迴方式合成漢字。

字形描述語言

美國文林公司提出的CDL字形描述語言 (字描語,以XML為基礎的構字式) 。

組字伺服器

日本京都大學漢字組字伺服器“影”。
參考(外部連結)
*日本京都大學的漢字自動生成技術(日文
*和田研フォント:日語的“和田研字型”條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