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力(期刊)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7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動力》創刊於1930年,1930年7月在上海創刊,停刊於1930年9月第2期。動力編輯社主編,神州國光社發行。月刊,屬於理論性刊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動力
  • 創刊時間:1930年7月
  • 出版周期:月刊
人員編制,刊登內容,文化傳統,

人員編制

主要撰稿人有李季、何畏、彭葦秋等。

刊登內容

該刊主要刊載一些唯物主義的哲學論著及翻譯作品,內容涉及哲學、經濟、藝術等。
其中部分文章來自於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之手,如吳西岑的《機械的唯物論與布哈林》、彭葦秋的《蘇聯五年來之哲學論戰》、李季的《論資本論》、高峰的《評陶希聖所謂“流寇之發展及其前途”》、嚴靈峰的《再論中國經濟問題(附表)》等,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以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除了一些原創的文章外,該刊亦刊登有廣大學者對於馬克思主義作品的翻譯,如:代青翻譯的《馬克思價值論的基點及其與李嘉圖學說之區別》、葦森翻譯的《康德、荻茨根、馬赫與歷史的唯物主義》、畏之翻譯的《辯證唯物論的宇宙觀與近代自然科學之發展》、何畏翻譯的《托爾斯泰:俄羅斯革命的一面鏡子》等。
這些馬克思主義先驅們將唯物主義的論著翻譯成中文,對於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中國共產主義者加強理論知識,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文化傳統

附:《開場白》(編者)
我們相信歷史的車輪是往前進的,但是必須有適當的“動力”。
自然,歸根究底說來,歷史的動力乃是一定時代的新生產力及代表該時代新生產力之新的階級;但是從另一方面說,新的“Ideologie”亦是推動歷史前進的真實動力之一,所以“沒有革命的力量便不能有革命的行動”。
現在中國的思想界似乎帶著新的元素而活動起來了,新的Ideologie已在么萌芽而開展了,自然這不是偶然的,自有其社會“內在”的原因。但是同時新的紊亂和曲解亦政治隨著而來,例如:人們表面上高呼擁護“辯證唯物論”,而暗地裡卻是有意無意地發揮其各種各樣的修正論調,特別是“機械論”;人們表面上高呼擁護“普羅文化”或“普羅文藝”,而實際上買的卻是各種各樣的“小市民”的貨色。這樣的“魚目混珠”難道不障礙歷史的前進嗎?
我們希望我們的“動力”能夠作到“名副其實”的地位,能夠盡到他推動歷史前進的使命;自然首先要“清除道路”,掃除歷史的障礙物;因此我們的主要精神是在“批評”,因為批評乃是“撥開雲霧見青天”之唯一手段,當然也要努力於“建設”,但是真正的建設只有從不斷的嚴格的批評中才鞥創造出來,自然,“批評的武器決不能代替武器的批評,物質的武力必須由物質的武力去破壞”,但是“理論一經抓住民眾,也會變成物質的武器”。
最終,我們希望:“我們的理論不是教條,而是行動的指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