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墨村

該行政村隸屬瀘水市稱桿鄉,地處稱桿鄉西北邊,距鄉政府所在地18公里,到鄉道路為土路,交通不方便,距瀘水市68公里。東鄰瑪普拉地村,南鄰堵堵洛村,西鄰緬甸,北鄰古登鄉。轄板海王地等13個村民小組。截止2008年底,有農戶169戶,有鄉村人口603人,其中農業人口603人,勞動力330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302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勒墨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雲南省怒江州瀘水市稱桿鄉
  • 電話區號:0886
  • 郵政區碼:673204
  • 地理位置:稱桿鄉西北邊
  • 面積:66450.3畝
  • 人口:603人
  • 車牌代碼:雲Q
  • 海拔:1900米
村情概況,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農村經濟,特色產業,人口衛生,文化教育,村務公開,基層組織,人文地理,新農村建設,生產發展方面,村容村貌整治,農民增收,鄉風文明,民主管理,

村情概況

勒墨村的土地面積66450.3畝,海拔1900米,年平均氣溫14.5℃,年降水量1200毫米,適合種植玉米、馬鈴薯 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1355畝,人均耕地2.4畝,林地52579畝。2008年全村經濟總收入78.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095.00元。該村屬於絕對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 種植業、養殖業為主。
村民照片村民照片

自然資源

截止2008年底,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355畝,其中:田45畝,地1310畝,人均耕地2.4畝,主要種植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52579畝,其中經濟林果地249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4.45畝,主要種植漆樹、草果等經濟林果;荒山荒地12516.3畝。
草果草果

基礎設施

截止2008年底,勒墨村無路燈。全村有169戶通自來水,有30戶飲用井水,有30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26%)。
該村到鄉不通公路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18公里,距離集貿市場18公里。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45畝,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295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52畝。
到2008年底,全村有4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3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 茅草房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27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142戶居住於茅草房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截止2008年底,該村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78.0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28.00萬元,占總收入的44%;畜牧業收入36.00萬元,占總收入的48%(其中,年內出欄肉豬342頭,肉牛9頭,肉羊673頭);林業收入4.00萬元,占總收入的6%。農民人均純收入10950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養殖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3.0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6人(占勞動力的5%)。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養殖業,主要銷售往縣內。該村正在發展草果、漆樹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種植產業。

人口衛生

截止2008年底,該村現有農戶169戶,共鄉村人口603人,其中男性319人,女性284人。其中農業人口603人,勞動力330人。該村以白族、傈僳族為主(是白族、傈僳族混居地),其中白族440人,傈僳族124人。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603人,參合率100%;享受低保270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18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1人,該村距離鄉鎮衛生院18 公里。該村無公廁,無垃圾集中堆放場地,無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人畜混居的農戶126戶,占農戶總數的82%。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1所,校舍建築面積700平方米,擁有教師6人,在校學生30人,距離鄉中學14公里。截止2009年,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40人,其中小學生36人,中學生4人。全村建有文化活動室1個。
學校操場一角學校操場一角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9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142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274.7畝,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主要以會議方式公開。

基層組織

截止2008年底,該村建有黨支部1個,下設4個黨小組,共有黨員30人,少數民族黨員30人,其中男黨員28人、女黨員2人。
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等組成,下設自把組等13個村民小組。
該村建有團總支1個,團支部3個,共有團員80人。

人文地理

白族主要居住於稱桿北部的勒墨村,於17世紀初葉從劍川、蘭坪等地遷入。白族自稱"白子"、"白尼"、"白伙",他稱"民家"、"勒墨"、"蘭本"。白族姓氏主要有張、何、段、李、趙、臘、花、施、王、楊等。
傳統白族女子,穿繡花大襟衣、筒褲、繡花鞋,戴白布包頭;已婚婦女系圍腰,梳髮髻插銀器,戴耳環和手鐲。白族男子,一般穿對襟衣、大筒褲、布鞋,戴黑布包頭;豪紳和文人穿長衫馬褂,戴緞園頂帽。當代白族青年男女多著中山裝、西褲和姊妹裝。村寨較為集中,主食大米、玉米、蕎等。
白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白語支,無文字,自古以來通用漢字,除稱桿鄉北部白族支系勒墨村語音與劍川、蘭坪相通外,其他白族語音與雲龍、大理等地白族相通。白族稱謂嚴格,輩份分明,路遇長者要主動讓行;春節,親屬童男童女要給老人拜年,壽日拜壽;嬰兒出世或滿月,親屬送禮;接到親戚朋友結婚或蓋房立木的請柬,要帶上禮品前往恭賀;得知親友死亡,主動去奔喪相幫;客人至家,以煙茶熱情招待,並留食宿。
歷史上,境內各民族基本實行一夫一妻制,婚前男女社交自由,婚禮形式大同小異。白族在三登女方家門經過求婚、訂婚、送彩禮等程式後方才擇日結婚,漢族婚禮基本與當地白族相同。解放後,隨著《婚姻法》的貫徹實施和經濟文化發展,提倡婚事新辦,舊的婚姻習俗不斷得到改變。
稱桿北部白族支系勒墨村人死後,要進行三次祭祀活動。晚上,由五、六個婦女,各人手持一根齊眉木棍,圍屍跳唱,木棍不停地擊打地板,使之有節奏地崩崩作響,跳的步伐是先左腳頓兩步,爾後右腳跟上一步。安葬當天,要舉行隆重的儀式,三親六戚來送禮弔唁。墳要砌空心,墳頭留一個小洞,供死者靈魂出入。墓頂上塑一泥人,插一根小棍,棍上系一白棉紙條。

新農村建設

生產發展方面

種植業方面以玉米、洋芋、草果等為主,生態經濟以核桃、漆樹為主,養殖業方面以牛、羊為主,試點圈養豬、雞等。

村容村貌整治

結合茅草房改造工程,進行人、畜分離,使全體村民住進瓦房,雞、豬實行圈養,把常規灶改為節能灶,每戶建有一個便廁。完善村內通戶小路建設,美化村容村貌。

農民增收

結合林果基地建設,發展經濟林果業,特別是在房前屋後種植經濟林果,發展庭院經濟;另外在穩糧的基礎上,種植蔬菜、草果、漆樹、核桃等,以及搞好勞務輸出,多渠道提高農民收入,加快農村經濟發展。

鄉風文明

要進一步加大《義務教育法》宣傳力度,提高入學率和鞏固率;加強法律、法規計畫生育等宣傳工作,降低村民犯罪率,杜絕計畫外生育;加大掃盲和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力度,完全掃除青壯年文盲,農村勞動力至少掌握1-2門實用技術。

民主管理

選齊配強農村基層組織,建立農民經濟合作組織,增強村民自治能力。按照村民自治的要求,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務,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