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概況
全村國土面積 18.8平方公里,海拔1690 米,年平均氣溫14.9 ℃,年降水量 1253.1毫米,適合種植水稻、包穀等農作物棕籃喇紋。有耕地面積2695.48畝,人均耕地1.02畝,林地10445.40畝。2009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806.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360.00元。該村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養殖、第二三產業為主。
自然資源
全辨罪芝村有耕地總面積2695.48畝(其中:水田 1453.05畝,旱地1242.43畝),愚煉多愚人均耕地1.02畝,主要種植水稻、包穀等作物;擁有林地10445.4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 3415.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1.29畝,主要種植核桃、茶葉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63.00 畝,其中養殖面積 17.00畝;草地0畝;荒山荒地5931.66畝,其他面積9071.70畝。
基礎設施
截止2009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通路、通電 、通電視、通電話,有路燈。全挨章乘村有525戶農戶通自來水,有0 戶農戶飲用井水,有171 戶農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24.57%)。有696戶農戶通電,有154戶農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689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 100%、 22.13%和98.99%);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685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 685戶(分別占總數的98.42%和98.42%)。
該村到田園鎮道路為彈石路;進村道路為水泥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3 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22輛,拖拉機45輛,機車223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 1790.54畝,有效灌溉率為66.43%,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 1425.74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54畝。
到2009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204戶;裝有太陽能農戶 336戶;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186戶。全村有4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 7個自然村已通電;有 7個自然村已通路;有 7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 7個自然雅邀台村已通電話;有 1個自然村已通路燈。有3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磚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46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296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254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9年
農村經濟總收入1806.0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486.00萬元,占總收入的26.91%;畜牧業收入360.00萬元,占總收入的19.93%(其中,年內出欄肉豬 4602頭,肉牛4004頭,肉羊986頭);漁業收入9.00萬元,占總收入的 0.5%;林業收入22.00萬元,占總收入的1.22%;第二、三產業收入868.00萬元,占總收入的地局48.06%;
工資性收入8.00萬元,占總收入的 0.44%。農民人均純收入3360.00元漿章驗,農民收入以種植、養殖、二三產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8.00萬元,其中,外出務工人數245人(占勞動力的9.27%),常年外出務工人數84人,在省內務工61人,到省外務工23人。其他收入61萬元,占總收入的3.38%。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696戶,共有鄉村人口2833人,其中男性1414人,女性1419人。其中農業人口2643人,勞動力1336人。該村以漢族為主(是回、漢族混居地),其中漢族2144人,彝族9人,回族663人,其他民族15人。
到2009年底,全村參加農村
社會養老保險64人,占人口總數的2.42 %;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603人,參合率98.49%;享受低保206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128.70 平方米,有鄉村醫生2人,該村距離鎮衛生院3 公里。該村建有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 1個,人畜混居的農戶311戶,占農戶總數的44.68%。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1 所,校舍建築面積 1300平方米,擁有教師16人,在校學生233人,距離鎮中學3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
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 350人,其中小學生233人,中學生117人。
全村建有文化活動室1個、圖書室 1個,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 8個,下設 10個黨小組,共有黨員124人,少數民族黨員33人,其中男黨員103人、女黨員 21人。該村黨支部 2006年被評為昌寧縣先進基層黨組織; 2008年被評為昌寧縣先進基層黨組織等等。
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等組成,下設東門、南門、八家村等 19個村民小組。
該村建有團支部6個,共有團員49人。
人文地理
歷史沿革
勐廷村解放前歸屬六合鄉所轄小區。1950年與新華分割重組勐廷大社積極回響昌寧縣人民政府關於
土地革命號召,實行民眾當家作主,並於1957年組建勐廷高級社。1958年隸屬上遊人民公社勐廷管理區。1963年隸屬達丙區勐廷公社。1964年並歸紅衛公社設勐廷大隊。1980年隸屬右甸公社勐廷大隊。1983年隸屬達丙區勐廷鄉人民政府。1988年區改鎮,從達丙劃歸右甸鎮設勐廷辦事處。2000年村改委建立勐廷村民委員會。1999年辦公地點從老辦事處遷到新城路邊,駐地海拔1690米。轄立巴位、浪壩邊、八家村、中領崗、青樹台、東門、南門、龍井、上寨、下寨、勐龍、白寨子、大團山、護國寺、春花地、周家山、字家山、胡家山、儲家山等19個村民小組(7個自然村),全村共有808戶,2859人(其中農業人口2661人),有漢族2150人,回族243戶680人,彝族12人,傣族3人,白族5人,納西3人,景頗族3人,其他族3人。有耕地2674畝,其中,水田1431畝,旱地1243畝。主產水稻、包穀、小麥、油菜、水果、茶葉等。境內有國小1所,幼稚園1所,茶所1所,供銷社1個,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清真寺)1個,重點保護建築16所,農家樂4戶,農民文化長廊1條,文化小廣場一塊,衛生室1所,老年活動中心1所,青年圖書室1個。其歷史悠久,民族文化底蘊深厚,民族團結和諧,社會穩定,有利於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
風土人情
勐廷村所轄19個村民小組2859人,其中漢族2150人,少數民族709人。至2010年底,在外工作人員245人。村內姓氏較多,在大寨子中主要以回族為主體,在回族中主要以金、馬、木、薛四大姓為主。在全村仁人志士較多,其中有
北京科技大學教授薛鑫恆,作家、記者、盈江縣水泥廠董事長楊宗全先生等一代又一代科技教育、社會經濟等人才,並為家鄉的建設作出了貢獻。
村中民族民風淳樸,各族習俗紛呈,如漢族的過年、清明節、火把節、中秋等。回族的吉爾幫節、聖紀節、開齋節等。村中民族文化氣氛濃厚,歷史源遠流長,有康熙九年由勐廷回族建寺的回族寺志碑,有建立於1933年護真國小的教育珍貴史。至今勐廷境內有國小到中學的校史記載。2003年又正式創辦起1所“雙語幼稚園”。目前,全村在教育方面師資力量強、學生入學率較高。現有勐廷完小、“雙語幼稚園”等2所學校,有專業老師21人,其中有北京大學、雲南大學、湖南大學、雲南理工大學等一批莘莘學子。學校有在校學生117人。
村文物景點較多,①有修建於康熙九年的市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清真寺,有別具一格的回族墳地山。
②有李躍武等16戶修建於清末明初的16戶古建築保護景點戶。
③有農民文化長廊。
④有農民文休閒廣場。
⑤有美食文化中心的農家樂。
⑥有青年圖書室和老年活動中心。
⑦千畝核桃林,千畝茶園等自然風光。
⑧有回、漢民族團結抗清的歷史佳話和桑道三等一批抗清愛國將領的神奇傳說。
村務公開
全村村務公開項目主要有:兩委班子分工情況;村務公開、民主理財及監督小組工作開展情況;村級、村民小組財務狀況;項目招投標及決算情況;救濟救災物資發放情況;支農惠民資金髮放情況;享受低保人員名單;計畫生育政策落實情況;宅基地審批情況;其它應公布的內容。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方式公開。
到2010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700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2674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一事一議”籌資3556元,人均籌資1.34元,總籌勞475個,人均籌勞5個。年末集體總收入46.45萬元,有固定資產38.12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5.2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方式公開財務。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696戶,共有鄉村人口2833人,其中男性1414人,女性1419人。其中農業人口2643人,勞動力1336人。該村以漢族為主(是回、漢族混居地),其中漢族2144人,彝族9人,回族663人,其他民族15人。
到2009年底,全村參加農村
社會養老保險64人,占人口總數的2.42 %;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603人,參合率98.49%;享受低保206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128.70 平方米,有鄉村醫生2人,該村距離鎮衛生院3 公里。該村建有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 1個,人畜混居的農戶311戶,占農戶總數的44.68%。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1 所,校舍建築面積 1300平方米,擁有教師16人,在校學生233人,距離鎮中學3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
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 350人,其中小學生233人,中學生117人。
全村建有文化活動室1個、圖書室 1個,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 8個,下設 10個黨小組,共有黨員124人,少數民族黨員33人,其中男黨員103人、女黨員 21人。該村黨支部 2006年被評為昌寧縣先進基層黨組織; 2008年被評為昌寧縣先進基層黨組織等等。
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等組成,下設東門、南門、八家村等 19個村民小組。
該村建有團支部6個,共有團員49人。
人文地理
歷史沿革
勐廷村解放前歸屬六合鄉所轄小區。1950年與新華分割重組勐廷大社積極回響昌寧縣人民政府關於
土地革命號召,實行民眾當家作主,並於1957年組建勐廷高級社。1958年隸屬上遊人民公社勐廷管理區。1963年隸屬達丙區勐廷公社。1964年並歸紅衛公社設勐廷大隊。1980年隸屬右甸公社勐廷大隊。1983年隸屬達丙區勐廷鄉人民政府。1988年區改鎮,從達丙劃歸右甸鎮設勐廷辦事處。2000年村改委建立勐廷村民委員會。1999年辦公地點從老辦事處遷到新城路邊,駐地海拔1690米。轄立巴位、浪壩邊、八家村、中領崗、青樹台、東門、南門、龍井、上寨、下寨、勐龍、白寨子、大團山、護國寺、春花地、周家山、字家山、胡家山、儲家山等19個村民小組(7個自然村),全村共有808戶,2859人(其中農業人口2661人),有漢族2150人,回族243戶680人,彝族12人,傣族3人,白族5人,納西3人,景頗族3人,其他族3人。有耕地2674畝,其中,水田1431畝,旱地1243畝。主產水稻、包穀、小麥、油菜、水果、茶葉等。境內有國小1所,幼稚園1所,茶所1所,供銷社1個,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清真寺)1個,重點保護建築16所,農家樂4戶,農民文化長廊1條,文化小廣場一塊,衛生室1所,老年活動中心1所,青年圖書室1個。其歷史悠久,民族文化底蘊深厚,民族團結和諧,社會穩定,有利於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
風土人情
勐廷村所轄19個村民小組2859人,其中漢族2150人,少數民族709人。至2010年底,在外工作人員245人。村內姓氏較多,在大寨子中主要以回族為主體,在回族中主要以金、馬、木、薛四大姓為主。在全村仁人志士較多,其中有
北京科技大學教授薛鑫恆,作家、記者、盈江縣水泥廠董事長楊宗全先生等一代又一代科技教育、社會經濟等人才,並為家鄉的建設作出了貢獻。
村中民族民風淳樸,各族習俗紛呈,如漢族的過年、清明節、火把節、中秋等。回族的吉爾幫節、聖紀節、開齋節等。村中民族文化氣氛濃厚,歷史源遠流長,有康熙九年由勐廷回族建寺的回族寺志碑,有建立於1933年護真國小的教育珍貴史。至今勐廷境內有國小到中學的校史記載。2003年又正式創辦起1所“雙語幼稚園”。目前,全村在教育方面師資力量強、學生入學率較高。現有勐廷完小、“雙語幼稚園”等2所學校,有專業老師21人,其中有北京大學、雲南大學、湖南大學、雲南理工大學等一批莘莘學子。學校有在校學生117人。
村文物景點較多,①有修建於康熙九年的市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清真寺,有別具一格的回族墳地山。
②有李躍武等16戶修建於清末明初的16戶古建築保護景點戶。
③有農民文化長廊。
④有農民文休閒廣場。
⑤有美食文化中心的農家樂。
⑥有青年圖書室和老年活動中心。
⑦千畝核桃林,千畝茶園等自然風光。
⑧有回、漢民族團結抗清的歷史佳話和桑道三等一批抗清愛國將領的神奇傳說。
村務公開
全村村務公開項目主要有:兩委班子分工情況;村務公開、民主理財及監督小組工作開展情況;村級、村民小組財務狀況;項目招投標及決算情況;救濟救災物資發放情況;支農惠民資金髮放情況;享受低保人員名單;計畫生育政策落實情況;宅基地審批情況;其它應公布的內容。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方式公開。
到2010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700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2674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一事一議”籌資3556元,人均籌資1.34元,總籌勞475個,人均籌勞5個。年末集體總收入46.45萬元,有固定資產38.12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5.2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方式公開財務。
地圖信息
地址:保山市昌寧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