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勐先鄉隸屬雲南省普洱市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轄鄉。地處
寧洱縣東部,距離縣城32公里,土地面積487.18平方公里,轄和平、先勝、上寺、謙樂、邊區、安寧、黑泥箐、宣德、黃寨、雅鹿、竹山11個行政村。鄉內有建築、商貿、運輸、茶葉加工等行業。農業以水稻、玉米、
小麥種植為主,是縣內糧食主產區。是普洱名茶“板山毫峰”產地。截止2009年,總人口21097人,居住著哈、白、傣、漢等十多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11906人,占總人口的56.4%。
自然資源
截止2009年,有耕地面積28051.00畝。其中:水田21493.00畝,旱地15558.00畝,境內最高海拔茶山箐頭為2293.30米,最低海拔竹山空碑為935米,屬於南亞熱帶風宜氣候,冬暖夏涼,年平均氣溫18度,年降水量1800毫米左右,大部分土壤屬紅壤類型,植被多為針闊混交林及思茅松林,適宜發展種植業和養殖業。
歷史沿革
民國時為鄉,1949年改為區,1958年改為和平公社,1961年復為勐先區,1969年改公社,1983年改區,1987年置鄉。位於縣境東南部,距縣城17公里。鄉政府駐田心。2015年撤鄉置鎮
基層組織
截止2009年,勐先鄉有21個黨支部,102個小組,黨員總數829人,其中女黨員140人,少數民族黨員464人,年齡在35歲以下的144人,36歲至45歲184人,46歲至54歲125人,55歲至59歲85人,60歲及以上281人。1949年10月1日前入黨的5人;1949年10月至1966年4月入黨的192人;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入黨的109人;1976年11月至1992年入黨的153人;1992年10月至2002年10月入黨的239人;2002年11月入黨131人,60歲以上享受困難黨員關愛獎金的農村黨員有225人,全鄉有流動證的流動黨員39人。全鄉共有團員315個,其中村組有100個、中學有185個。
農村經濟
勐先鄉2006年國民生產總值6,226.00萬元(其中:第一產在4,469.00萬元;第二產在825.00萬元;第三產業932.00萬元)。農村經濟總入4,793.50萬元,農業總產值3,935.40萬元(其中:畜牧業總產值達1,457.00萬元);財政收入100.70萬元;財政支出289.40萬元;農民人均線收入1,192.00元。電視覆蓋經達98%,有線廣播人口覆蓋為29%;程控電話累計安裝950部,寬頻用戶32戶;糧食總產量達7,478,705公斤,人均有糧356.40公斤;2006年年底有茶葉面積22,169.00畝,年產量609.00噸,產值960.00萬元;蠶桑種植1,760.00畝;產值129.78萬元,烤菸種植面積1,860.20畝,種植農民用工業361戶,菸葉4353擔,產值228.00萬元。
農村市場
勐先鄉近年來加大對集貿市場的建設,投資85萬元建設完成了宣德集貿市場,總占地9.86畝,以此為城帶鄉,整合城鄉資源的載體和平台,搭起農產品走入市場的橋樑,充分利用個人、
集體、社會閒置資金,集中農產品、生產資料和消費品的經營場所,逐步形成產供銷一條龍的農村市場。當前勐先供銷合作社創新服務方式,廣泛開展聯合、合作經營農產品流通和農民生產生活資料供應提供服務。
特色產業
一是
畜牧業。2006年,畜牧業總產值達1457萬元,同比增長2.1%,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30.4%,肉類總產量達1910.5噸,生豬存欄24670頭,出欄25973頭,商品肥豬出欄19057頭,同比增長2.8%;大牲畜存欄6229頭,出欄697頭,同比增長12%,家禽出欄74539隻,同比增長12.6%。
二是
茶葉。2006年新植茶葉面積5139畝,全鄉共有茶葉面積22169畝,完成毛茶產量65萬公斤,產值960萬元,同比增長4.8%;在縣茶辦的大力支持下,完成茶樹種植120畝。
三是
烤菸。2006年種植農戶361戶,種植面積1860.2畝,同比增772畝,生產菸葉4353擔,創產值228萬元,同比增長121%,平均畝產值達1419元,同比增488元,產值超萬元的農戶有30戶,同比增24戶。
四是蠶桑。2006年種植蠶桑1760畝,累計養蠶1811.5張,產值129.78萬元,同比增18%。
文化教育
勐先鄉全面實施九年義務教育,截止2009年,有國小校12所,其中:村完小有11所,69個教學班,在職教職工133人,在校學生1453人,校舍建築面積10950平方米,(幼稚園1所,占地面積1068平方米,建築面積500平方米,有三個教學班118人,在職教師5人)鄉初級中學1973年建校,有在職教職工67人,校舍建築面積8581平方米,在校學生865人。
2006年,建成57萬元的中學學生宿舍,23萬元的先勝雲錫希望國小,全鄉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鞏固率99.9%,完學率99.8%,,輟學率0.1%,參加中考人數158人。
人文地理
勐先鄉少數民族眾多,
哈尼族占全鄉人口的60%,鄉宣德村有個蚌扎村,蚌扎有75戶,366人全部是哈尼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積累中,蚌扎哈尼形成了哈尼茶文化和哈尼餐飲文化融為一體的民族民間文化—“蚌扎文化”,是寧洱哈尼族的一個縮影,也是普洱茶文化的典型代表。
蚌扎至今還保留上原始古樸的民族傳統節日“苦努節”。每農曆六月二十四日這天,哈尼人便穿上節日的盛裝,前往“竜樹林”祭拜竜村及白鷳鳥,哈尼“阿布漠比”念著咒語,請求竜村年年都長出茂密的新葉來,迎接更多的白鷳鳥,給哈尼人帶來吉祥、幸福和豐收。
哈尼人類於織染上布,防線不用防車,亦不用專門時間,哈尼族婦女在趕集和出工的路上,一邊走路一邊用紡錠把棉花捻成粗細均勻的線。哈尼婦女自織自染,所織的土布結構緊密,構圖豐富。在長期的生活中哈尼婦女練就了一雙巧手,人人能夠刺繡美麗的花邊圖案,深受人們的喜愛。
哈尼人有
種茶、
制茶、
喝茶的傳統,茶是哈尼人飲食中不可缺少的飲料,生活中離不開茶,紅百喜事需要茶,喜慶節日要喝茶,“喝門”來了要敬茶,哈尼人熱情好客,都能喝上一杯哈尼人親自製作的茶。
基礎設施
一是道路
交通方面,完成勐先至菜子捷運廠段24公里彈石路,雅鹿鑽山洞至江城大樹腳28公里沙石路和20公裏白虎山電站進場公路建設,磨黑高速公路過境段建設己啟動;竹箐埡口至普義33公里通鄉油路鋪設工程前期期準備。
二是能源建設方面,投入資金400多萬元,在邊區、上寺、先勝、謙樂、宣德、雅鹿、竹山等9個村實施農網改造,涉及1512戶農戶;新建沼氣450口,完成率達100%。
三是集鎮建設方面,市面上、縣客運公司投資240萬元,完成了勐先客運站建設並投入使用;鄉投資建設完工1萬餘凶的鄉垃圾處理場,投資200萬元建設完成勐先菸葉收購站;投資18萬元建設完成邊區村委會,以及和平村、黃寨村的黨員活動陣地;投資80萬餘元建蓋政府辦公大樓;投資80萬元建設宣德村集貿市場。
四是
通信、
廣播電視設施。2006年,投資5萬元建成廣電集體接收站2座,新增有線電視用戶6戶,電視人口覆蓋 達98%,有線廣播人口覆蓋率為29%,建成竹山、先勝、上寺3個移動基站;程控電話累計安裝950站,連線寬頻網32戶。
人口衛生
勐先鄉現有農戶4899戶,共鄉村人口21097人,其中男性11665人,女性9432人。其中農業人口21097人,勞動力12653人。該鄉以哈尼族、
彝族為主,其中哈尼族7007人,彝族671人。到2006年底,全鄉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403人,占人口總數的2%;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2270人,參合率58 %;享受
低保農戶數544戶,741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該鄉建有公廁2個,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1個,人畜混居的農戶85戶,占農戶總數的2%。
社會保障
勐先鄉人事和社會保障機構有工作人員1名,主要負責轄區內職責範圍所要求的各項事務,保障全鄉工作人員在上級主管部門和鄉黨委、政府的直接領導下,積極、熱情地為轄區內的廣大農民民眾和企事業單位的幹部職工服務。
鄉保障所的主要工作職責是:宣傳國家、省、市有關勞動就業、社會保險等方面的法規和政策;組織開展就業服務,進行失業登記、信息的發布、查詢和諮詢服務,為轄區內下崗人員核發《再就業優惠證》,按要求做好各項就業統計和調查工作;為轄區內各企事業單位幹部職工辦理失業保險登記和失業保險基金的繳納統計;組織勞務輸出和勞力派遣工作;把握企業退休人員生存狀況,協助社會保險機構開展了領取養老金資格認證工作。
截止2006年底,鄉人事和社會保障所辦理農村養老保險的有403人。辦理事業單位職工失業保險登記和失業保險基金的繳納統計35人,建立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台帳。積極做好勞動保障部門委託的其他工作。
扶貧開發
2006年,勐先鄉組織實施了黃寨村高寨組第二批重點扶持村,黑泥箐村大水井組滬滇幫扶等扶貧項目,在謙樂村實施了鞏固溫飽示範村項目,投入扶貧專項無償資金55萬元,受益農戶94戶,225人;著力打造蚌扎哈尼特色文化,投入專項資金15萬元,創建了蚌扎“民族團結”示範 。極力爭取國債資金,對先勝村進行了小型水利片區開發,整個項目投入資金413萬元(其中申請國債129萬元,民眾自籌14萬元)。
地圖信息
地址:普洱市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和平--老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