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唐畫派

勉唐畫派

勉唐畫派又譯稱"門赤畫派"。是藏區近代影響最大的繪畫流派,以拉薩為活動中心,主要流行於衛藏地區。 該畫派的創始人是勉拉·頓珠嘉措,他出生於洛扎勉唐(今山南地區),勉唐畫派由此而得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勉唐畫派
  • 又譯:門赤畫派
  • 類型:繪畫流派
  • 流行區域:衛藏地區
發展階段,流派之源,輝煌鼎盛,文化搶救,代表人物,群星璨燦,再開新風,

發展階段

流派之源

勉唐畫派藝術產生並形成於贊普時代,興盛於帕竹時代中期至甘丹頗章時代。畫派出創始人勉拉·頓珠嘉措成家後因與妻子不和而出走,流浪途中在羊卓達隴拾得一套畫筆和一本配有范畫插圖的書籍,由此萌發學藝的願望。為拜師求藝,他來到後藏薩迦等地,在日喀則遇著名畫師朵巴·扎西傑巴。在名師的指導下,頓珠嘉措刻苦鑽研繪畫,成就卓然。其造像多注重繪畫線條的運用,工整流暢,法度精嚴而變化豐富,色調亦活潑鮮亮。
勉拉·頓珠嘉措不僅繪畫技藝高超,在藝術理論方面亦卓有建樹。其傳世之作《造像量度如意寶》,詳細論述了繪畫和雕塑的造像量度,指出了某些書籍在造像量度上出現的錯誤及由此帶來的惡果,闡述了藏畫的實踐方法。並博採諸長,創立"勉唐欽莫"畫派(舊勉唐派)。該畫派造像法度精嚴,與傳統的塊面表現相比,尤其注重線條的運用,線條工整流暢,色調活潑鮮亮,變化豐富。舊勉唐畫派的畫風承襲了印度一尼泊爾繪畫樣式,但在背景處理上加進了帶有地方特色的風景和花卉紋飾,線條勻稱精到,淺淡施色加金線勾勒,富麗多姿。
勉唐畫派

輝煌鼎盛

17世紀末至18世紀初,勉唐畫派進入鼎盛時期,優秀畫師層出不窮。現在遺存在布達拉宮、羅布林卡、拉薩哲蚌、色拉、甘丹三大寺的壁畫、唐卡多為勉唐畫派畫師所繪。西藏繪畫發展到新勉唐畫派時走向了成熟和繁榮。西藏曆代畫師經過若干世紀的實踐,將早期流行的印度一尼泊爾樣式與元以後漢地明清藝術因素的影響融會貫通,逐步形成了藏民族獨特的宗教繪畫樣式,勉唐畫派可謂是集大成者。與印度一尼泊爾風格較濃郁的"欽則畫派"和受漢地藝術影響明顯的"噶赤畫派"相比較,勉唐畫派繪畫呈現出更為純粹的本土畫風和更明顯的變通意識,民族特色亦更為強烈。在構圖上,勉唐畫派繪畫中尊大像尺度稍棗核描為主,同時根據不同的表現對象而加以多樣的變化。17世紀以後出現的黑唐、金唐及赤唐尤能體現出該派線條的無窮魅力。

文化搶救

勉唐畫派藝術1966年後開始冷落、沉寂。儘管20世紀80年代後地方政府做了不少搶救工作,但其繪畫技藝依然處於難以為繼的狀態,有必要進一步加大搶救力度。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代表人物

群星璨燦

該畫派人才輩出,技藝精湛。三世達賴喇嘛索南嘉措時期(16世紀中葉)的著名畫師陳嘎瓦·班丹羅追桑布活佛和五世達賴喇嘛阿旺羅桑嘉措時期(17世紀中葉)的著名畫師洛札·丹增諾布、群青·珠古次仁、素欽·切央讓追、那則達龍·白貢等都是極富成就的大師。其中第十世噶瑪巴曲英多吉和同時代的曲英嘉措活佛最為傑出。十世噶瑪巴曲英多吉(1604-1674),8歲便能繪製精美佛像,又通雕塑與刺繡工藝,被譽為神童。早年嚴格遵循勉拉·頓珠嘉措畫風,中期畫風一變,創噶赤畫派之新風。在理論上造詣頗深,是當時造像量度和雕塑材料的權威。

再開新風

活躍於明泰昌元年至清康熙四年(1620-1665)的畫師曲英嘉措在繼承舊勉唐畫派精華、吸收漢地繪畫的某些因素的基礎上,開一代新風,創立"新勉唐畫派",為該派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他曾為四世班禪羅桑確吉堅贊效力,後至拉薩為五世達賴喇嘛的畫師,畫跡至今存留在扎什倫布寺和布達拉宮中。曲英嘉措建構了近代勉唐畫派的基本格局,並同格魯派建立了聯繫,獲得政治、宗教和經濟上的有力支持,為該派的發展壯大建立了不朽功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