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氏雅羅魚是鯉科唯一朔河洄游產卵的魚類,,在我國,分布於圖們江及綏芬河下游純淡水和河口的半鹹水中。體長型,稍側扁,背部褐黃色,腹部白,頭尖吻長,口亞下位,圓磷,尾鰭分叉型,兩葉末端尖,在體側側線下,鼻孔下方,向後到尾鰭基部有一條桔紅色縱帶,背鰭基部,尾鰭基部,胸鰭,腹鰭,臀鰭程桔紅色,活動於水體中下層,對溫度適應性強。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勃氏雅羅魚
- 拉丁學名:Leuciscus brandti(Dybowski))
- 別稱:大紅線、銀灘頭、灘頭魚、三塊魚、金灘頭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目: CYPRINIFORMES鯉形目
- 科:鯉科
- 亞科:雅羅魚亞科 Leuciscinae
- 屬:Tribolodon三塊魚屬
- 分布區域:日本,中國圖們江及綏芬河下游
形態特徵,雌雄區別,生活習性,食性,人工養殖,抗逆性,生長,人工繁殖,
形態特徵
勃氏雅羅魚體長型、稍側扁;背部呈黃褐色,腹部白色;頭尖吻長,口亞下位;尾鰭分叉,末端尖;在側線下方、自鼻孔向後至尾鰭基部有一條桔紅色彩帶,成熟個體更為鮮艷,各鰭條呈桔紅色或桔黃色。
雌雄區別
成熟雄魚頭部有珠星,全身粗糙,成熟雌魚腹部膨大,體表光滑,個體較大。
生活習性
是鯉科惟一朔河洄游產卵的中下層魚類。廣溫性,0-33度均可生存。廣鹽性,海淡水均可生長。有較高的耐鹼性。勃氏雅羅魚適應性較強,在海水、鹹水、鹹淡水、純淡水和pH值9以下的鹼性水中均能生活。
食性
食性為雜食性,偏底棲類,與鯉魚相似,攝食能力和搶食性強,搶食人工顆粒料明顯,易垂釣。主要食物為水生昆蟲、軟體動物和大型浮遊動物,其次為水生維管束植物、藻類、小魚蝦等;幼魚時期的食物主要是浮遊動物。在人工池塘中,搶食人工投餵的豆餅、菜籽餅等。
人工養殖
該魚在大水面增殖效果非常明顯,在大水面上遊河流有卵石情況下,勃氏雅羅魚可以自繁,無需人工繁殖放流增殖。遺傳性強,優良性狀退化不明顯。在養殖勃氏雅羅魚技術中,沒有發現該魚有特殊要求,池塘管理、投餵等技術,均可參照養殖鯉魚的技術。起捕時不用抽水,起捕率遠高於鯉鯽魚。
抗逆性
勃氏雅羅魚極少發病,多年來僅出現少量水霉,用藥量可以參照鯉魚用量。
生長
自然江河中,當年體重10——20克,體銀白色,二齡體重350——450克,三齡體重600-800克。捕撈最大個體長52厘米,體重2.6公斤。在吉林省東部山區淡水池塘,二齡平均個體重600克。在圖們江下游半鹹水養殖池塘中,當年魚種個體重150克。在水溫33度時,該魚無異常現象。
人工繁殖
勃氏雅羅魚是一種獨特的洄游性鯉科魚類,由於濫捕和污染等原因,現已瀕臨滅絕,本著保護物種為出發點,研究人員將此魚進行北魚南養,擴大其生存範圍,人工繁殖試驗並獲得成功,2002年4月至2003年6月共催產親魚118組,產卵504萬粒,孵化魚苗334 3萬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