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人自助”是社會工作的最基本原則,社會工作者期望通過其幫助,使服務對象(案主)增強其獨立性,而非增強其依賴性,以能夠在日後遇到類似的生活挫折和困難時,可以獨立自主地加以解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助人自助
概述,含義,辯證關係,社會意義,宣傳含義,實踐含義,
概述
此所謂“授人以魚,一日享用。教人以漁,終身受用”之理。
助人自助是社會工作者致力於對求助者心靈的一種支持,幫助求救者“自救自助、自主人生”的過程,是社會工作者本著堅信求助者的領悟力、自決力和創造性,發揮自身主導作用的一個過程。其原則是,不求教訓他人,而求開導他人,不是包辦代替,而是減少求助者的依賴性,增強他們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啟發他們用自己的意志,自主決策,使求助者從“由他助”轉向“自助自主”,做掌握自己幸福命運的主人。
含義
助人自助,從字面上可以理解為兩個意思,也可把它當成一個概念。如果從整體發展角度講,它既體現了人與人、人與社會的相互依存關係,同時也反映了人類和諧發展的基礎。二者是辨證統一的關係,助人,可以包括任何有助於社會、有助於他人的行為。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會不斷追求更高層次的需要。這其中就有理想的實現、自身價值體現的需求。一個人只有與社會、與他人相互作用,才能體現自己存在的價值,滿足被別人尊重的心理。所以,關心他人、幫助他人、為社會做貢獻,不僅能從中獲得友誼、信賴,還能真正獲得好評、尊重,並且從中享受人生的樂趣。 社工的專業價值中的“助人自助”(help them help themselves),具體說就是幫助那些有困難的人解決他們自己的問題。助人的過程就是社工解決問題的過程,並在工作過程中實現專業價值。社工助人並非單純提供物質的幫助,而是致力於案主(client)自信的恢復,幫助他們重新走上社會正軌。所以社工助人的過程更是對於案主一種心靈支持的過程。這種助人自助的專業特徵可用諺語概括為:與其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在助人過程中,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觀念,社工直接把人作為服務的對象,這種工作特徵,是社工的價值源泉。在幫助困難人群渡過難關的過程中社工的專業價值獲得提升。由於直接服務於人,並堅信人是可以改變的,社工本身被賦予新的創意。同時,社工自覺站在案主的角度考慮問題,維護其應有權利,並喚醒民眾意識,推進民主化進程;在工作過程中結合內外資源幫助案主發揮潛能,適應社會,最終達至自我超越,使案主從“由人助”轉向“自助”。 助人自助基於尊重(respect)、真誠(authenticity)、同理(empathy)這些基本職業操守。尊重是溝通的前提,正因為具有這樣的理念,社工才能在助人過程中遊刃有餘。所以,諸如源於西方的“何必硬要教會豬唱歌?把它逗惱了,還會被咬!”及來自中國傳統的“朽木不可雕、孺子不可教”的思想應被社工完全加以否定。相反,應本著“有教無類”的精神,堅信案主的創造性及自決能力,堅信自身的感召力及案主的領悟力,幫助案主回歸社會主流。
助人自助是一種人際關係,是他人與自己心靈相互關照的體現。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從人本主義出發,認為良好的人際關係有三個原理:傾聽、真誠、給予愛和接受愛,這其中給予愛和接受愛,所表明的內涵是:一個人能真正關心和喜愛他人,自己同樣會感到生活的充實、幸福。從這個角度出發,如果人人都努力營造一種和諧、適應人類健康發展的氛圍,人們自身的潛能就可以得到發展和完善,於人於己、於社會大有裨益。 社會心理學中提到並研究過利他行為,它是人際交往中的一種特殊行為,是指不期望得到任何回報或者獲得良好印象的助人行為。比如社會公益活動的志願服務、對他人、團體的募捐行為等,利他行為仰賴一個人健康的心理素質和社會的整體文明水平,利他行為的發揚光大,是一個社會文明的象徵。 無論什麼形式的助人行為,都可以豐富助人者自己內心情感的體驗,也可以說是助人中的自助。我們在幫助別人的時候,不同程度的滿足了個人表達的願望,同時內心會體驗一種喜悅和快樂;在幫助別人解除困惑、放鬆精神的時候,自己的精神境界會得到升華,心靈得到充實。一個人如果在社會實踐中不斷的與社會、他人親近,他的性格、品德、情感就會因她的行為而變得完整、高尚。 助人自助的社會意義,在於它通過改變人的心靈進而改變社會風氣。和諧的社會風氣,會讓我們體驗健康、幸福的人生。
辯證關係
助人與自助是辯證統一的,它們互相依存、互相影響、互相促進。
助人者,首先必須自助,讓自己具備助人的能力,方能助人。“獨立自主、自助自強”是助人者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一個人路過河邊,恰遇一溺水的人,於是跳進河裡營救,這是見義勇為的好事,但如果他自己都不會游泳,那就不僅救不了別人,而且有可能把自己也搭進去。助人之心固然重要,助人之力也必不可少。因此,助人者必先自助,使自己具備和不斷提高助人的能力。
助人自助具有內在的統一性,是一個“互助”的過程。一個人在幫助他人的同時,自己不僅可以得到他人的幫助,並且可以通過助人的實踐,達到提高自身能力的效果,如此循環往復,助人與自助不斷升華、發展,其樂、其力無窮。
個人與集體或社會在助人自助中,也是一個“互助”的過程。助人自助中的“人”既可以理解為“個人”,也可以理解為一個集體或一個社會。一個集體或一個社會是由個人組成的,個人寓於集體或社會中,在助人與自助的過程中將共同得到發展和提升。
社會意義
對助人自助的含義及其意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從不同的角度去看,便有不同的理解。在共同建設和諧社會的過程中,助人自助可分為宣傳含義和實踐含義:
宣傳含義
一個人在幫助他人或社會的過程中,自己反過來也能得到他人的幫助或者社會的幫助,直接或者間接達到自助的效果。
1、心理和精神上的滿足,有助於自己身心健康。馬克思說過,如果一個人只為自己活著,那么他的生命是黯淡的。只有具備了樂於助人的品質,才能成為一個有道德、有價值、值得尊敬的人。中國人講求行善積德,認為“施比受更有福”“贈人玫瑰手留余香”。如果一個人沒有功利的目的,真心付出,積極助人,那么他心裡就會產生一種真正的施愛的快樂。這種助人為樂的行為,不但體現了崇高的做人境界,而且對助人者的身心健康也十分有益。
2、被助者和社會對助人者的肯定和贊同,提高了助人者的社會知名度。比如,不管是在2008年南方雪災發生時,還是在汶川、玉樹大地震發生後,甚或開展“廣東扶貧濟困活動日”時,不少個人和企業都捐資捐物救災濟困,各級黨委、政府、各種媒體和社會都給予充分肯定和廣泛宣揚,讓整個社會認同了助人者的社會責任感,從而提高了個人與企業的社會知名度。
3、助人者在助人的過程中,鍛鍊和提高了自己的德和能。孟子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008年我國南方發生雪災時,有報導說我國生活在委內瑞拉的華僑捐資捐物最為踴躍,原因之一是我國政府和人民在委內瑞拉的華僑有困難時給予了及時的幫助。實踐證明,不管是個人,還是一個單位,善事做多了,幫助的人多了,自然地在自己遭遇難關的時候,別人也會給你幫助,也會伸出援助之手。
助人,是道德的種子,是充滿人情味的社會溫情,是對他人的同情、注意和給予,是人的德性、良知和教養的體現,是社會穩定的人性基礎。在當今社會,提倡和宣傳助人自助的這種含義,具有很廣泛的社會意義,一方面,有利於激發更多的民眾和企業積極參與到助人的行動中;另一方面,可以讓助人者明白助人不僅是奉獻,而且奉獻以後將有回報,在助人的過程中可以達到自助的效果,從而使助人者更加積極主動樂善好施,為他人和社會作出更大的奉獻。
實踐含義
助人,既要解決被幫助人的眼前困難,又要使被幫助人具有和提高自助的能力。助人自助,最終目的在於教會被幫助的人學會幫助自己,使他具有自助的能力。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助人者在協助、幫助他人的時候,要達到使被幫助之人提高學習、生活、工作的能力,明白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使被助者積極尋找出路,學會一技之長,掌握“捕魚”的能力。
任何社會問題的解決,都應該抓住關鍵所在,“對症下藥”,方可收到實效。助人不僅要救急,幫助解決其眼前的困難,更要救窮,幫助他提高能力,最終讓受益人自己解放自己。這其實正是實踐助人自助的核心:尊重人、助人自助、提升人的創造力。
助人自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任何時候都不會過時。在建設和諧社會進程中,我們既要彰顯助人自助的宣傳含義,也要落實助人自助的實踐含義,使其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