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里西亞戰役

加里西亞戰役

1914年8月18日至9月21日,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俄國西南方面軍各集團軍對奧匈軍隊進行的戰略性戰役。

基本介紹

  • 名稱:加里西亞戰役
  • 地點維斯瓦河德涅斯特河之間
  • 時間1914年8月18日至9月21日
  • 參戰方:俄羅斯帝國,奧匈帝國
  • 結果:俄羅斯帝國獲勝
  • 參戰方兵力:俄軍:50個步兵師和20個半騎兵師
    奧軍:48個步兵師和11個騎兵師
  • 傷亡情況:俄軍:損失約23萬人(其中4萬人被俘)和94門火炮
    奧軍:損失約40萬人(其中10萬餘人被俘)和400門火炮
  • 主要指揮官:俄軍:伊萬諾夫
歷史戰役,點評,

歷史戰役

.該戰役是在維斯瓦河德涅斯特河之間在320—400公里的正面上層開的。雙方參戰的軍隊有100多個步兵師和騎兵師,總計約200萬人,近5000門火炮。
加里西亞會戰開始前,兵力對比為:俄軍—36.5個步兵師和12.5個騎兵師;奧匈軍隊—39個步兵師和10個騎兵師。後來,俄軍增至50個步兵師和20個半騎兵師,而奧匈軍隊增至48個步兵師和11個騎兵師。
俄軍西南方面軍(總司令為伊萬諾夫將軍)受命圍殲奧匈軍隊在加里西亞的基本兵力,阻止敵軍南撤過德涅斯特河和向西撤往克拉科夫一帶。為此目的,方面軍以第3、第8集團軍在杜布諾、利沃夫方向,在普羅斯庫羅夫、加利奇等方向實施主要突擊,而以第4、第5集團軍從北面向普熱梅希爾實施主要突擊。由於盟軍請求加速進攻,俄國各集團軍尚未全部集結和展開完畢,即於8月18日至23日期間先後發起進攻。
奧匈軍隊指揮部(總司令弗里德里希大公,總參謀長弗朗茲·康拉德·馮·赫岑多夫元帥)計畫以第1、第4集團軍的兵力,在庫默爾將軍的集團軍級集群和沃伊爾施將軍的德國後備兵軍的支援下,向盧布林、海鳥姆實施主要突擊,粉碎西南方面軍的右翼(第4、第5集團軍)。它們的右翼應由第3集團軍和克韋斯將軍的集團軍級集群保障;而從8月3日起,由第2集團軍保障。在奧匈軍隊的主要突擊方向上,指揮部集中了三分之二的兵力,其餘三分之一的兵力用以對付俄國第3、第8集團軍。
8月18日至19日,雙方軍隊開始接敵運動,8月23日,在寬320公里的正面上展開了一場遭遇交戰。交戰過程中,向盧布林和海鳥姆進攻的奧匈軍隊第1集團軍(司令為丹克爾將軍)和第4集團軍(司令為奧芬貝格)8月23—24日在克拉希尼克附近,8月26—31日在托馬舒夫附近,分別重創俄軍第4集團軍(司令為扎爾茨將軍8月22日起改為埃韋爾特將軍)和第5集團軍(司令為普列韋將軍),迫其退向盧布林、海烏姆和弗拉基米爾—沃倫斯基。
隨後,奧匈軍隊各集團軍因遭到俄軍的頑強抵抗,損失慘重,進攻速度隨之減慢,8月18日和19日俄國西南方面軍第8集團軍(布魯西洛夫將軍指揮)和第3集團軍(魯茲斯基將軍指揮)分別發起進攻,8月26—28日,在佐洛塔亞利帕河地區打敗奧匈第3集團軍(布魯德曼將軍指揮)。 8月29—31日,在格尼拉亞利帕河地區的交戰中,俄軍第3集團軍於利沃夫東南突破奧匈軍隊正面,而第8集團軍則擊退了從塞爾維亞戰場調來的、並得到克韋斯集群加強的奧匈第2集團軍(伯姆—埃利莫利將軍指揮)的反突擊。
奧匈軍隊的右翼開始向戈羅多克陣地(利沃夫以西30公里)退卻。9月3日俄軍占領利沃夫,9月2日占領加利奇。奧匈軍隊指揮部留下一支力量不大的掩護隊抵禦俄軍第5集團軍,而把第4集團軍南調對付俄軍第3集團軍。在9月5—12日的哥羅多克交戰中,奧匈第4、第3、第2集團軍企圖粉碎俄軍第3、第8集團軍。他們取得了一些戰果,但此時奧匈戰線左翼的形勢急劇惡化。擔任防禦的俄國第4、第5集團軍得到了增援,9月3日,第9集團軍(列奇茨基將軍指揮)被調往第4集團軍的右側。
9月4日,俄軍3個集團軍(第9、第4、第5集團軍)全部轉入反攻,迫使奧匈軍隊開始退卻。第5集團軍向俄羅斯拉瓦的進攻,開始威脅到奧匈第4集團軍向後方的退路。奧匈軍隊指揮部被迫中斷戈羅多克交戰,並於9月11日夜間開始向桑河對岸撤退。由於對奧匈軍隊的追擊遲緩和組織不善,致使其得以擺脫俄軍,免遭全殲。
9月21日,俄軍包圍了普熱梅希爾要塞。

點評

戰役期間,俄軍各集團軍前進了280—300公里。進攻的平均速度為每晝夜8—9公里。雙方均遭重大損失,但都未能達成預定目的。奧匈軍隊損失約40萬人(其中10萬餘人被俘)和400門火炮。俄軍損失約23萬人(其中4萬人被俘)和94門火炮。實施加里西亞會戰的結果,加里西亞和奧地利占領的波蘭部分領土,獲得解放,匈牙利和西里西亞已面臨入侵的威脅,德國最強大的盟國——奧匈帝國的軍事實力則受到嚴重削弱。奧匈軍隊如無德軍支援已不能單獨作戰。德國被迫從西線調大量兵力轉到俄國戰場,這就緩和了英法軍隊的困境。俄軍進行加里西亞會戰, 就有力地援助了塞爾維亞軍隊。德意志同盟的戰略戰役能力受到削弱,他們迅速結束戰爭的打算也就此落空。加里西亞會戰的作戰經驗,對軍事學術的發展有很大影響。這次戰役的特點是:戰役規模大,大量兵力參加遭遇交戰,雙方部隊都一再向對方翼側和後方實施突擊,力圖先敵展開和奪取主動權。加里西亞會戰是俄軍突破敵人堅固築壘陣地的典範。在戈羅多克交戰中,俄軍各兵團相互配合默契,巧妙地結合運用各種不同的戰鬥樣式顯示了在複雜地形條件下作戰的能力。各師進攻地帶的寬度不超過8公里。火炮密度為每公里正面5—8門,在第4集團軍達到22門。炮兵連配屬給步兵團或營,從暴露陣地對其進行火力支援。步兵營在炮火準備(包括直接瞄準射擊)之後,發起衝擊。火力和運動的巧妙結合,保障了各步兵分隊進攻的勝利。騎兵一般是大量集中地使用,但有時也分散配屬給各師。在加里西亞會戰過程中,傑出的俄軍飛行員涅斯捷羅夫於1914年9月8日在世界上首次運用了空中撞擊方法。各集團軍一般都把所屬各軍配置在第一梯隊,只留出近一個步兵師的兵力作為預備隊。這就使司令官無法對戰役的進程施加影響。指揮和協同動作組織不善,又加害怕脫離主力單獨作戰,致使俄軍指揮部未能實施合圍加里西亞奧匈軍隊的戰役。俄軍進攻往往導致擊潰敵人和帶來重大損失的正面突擊。儘管俄軍官兵作戰勇敢,但因統帥部因循守舊,軍隊物質保障條件太差,而未能充分利用西南方面軍的戰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