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藤周一作品:日本藝術的心與形

加藤周一作品:日本藝術的心與形

《加藤周一作品:日本藝術的心與形》是2013年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加藤周一、葉渭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加藤周一作品:日本藝術的心與形
  • 作者:加藤周一 葉渭渠
  • 出版社: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3年5月1日
  • 頁數:337 頁
  • 開本:32 開
  • ISBN:7513530211
  • 類型:藝術
  •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葉渭渠先生主編的《加藤周一作品》的第二部。該文集將日本著名作家、評論家、文學史家加藤周一的經典作品以文學、藝術、文化為主題結集翻譯,分三部出版。《日本藝術的心與形》包括三部分,分別是文化藝術概論、日本藝術的心與形、日本藝術精神的考察。首先,加藤先生從藝術家在日本社會中的作用揭示了藝術家與社會的關係,認為藝術家的工作是“恢復藝術與大眾聯繫的生命線”。其次,加藤先生從繪畫、音樂、建築、雕刻、陶瓷以及茶道等方面闡述了日本藝術獨具的美。最後,他對藝術作品注入了思想性解釋,從而揭示了作品的思想史意義。
加藤周一善於通過作品的形發現它的個性,從而找到日本文化的精髓,被譽為當代日本“百科全書式”的學者。他的多部作品都成為日本思想、藝術和文學研究的經典。本書闡述了日本獨特的美學與思想,呈現了日本藝術的全景與內涵。

圖書目錄

“加藤周一作品”中譯本序
主編的話
第一輯 文化藝術概論
傳統文化與現代的關係
現代的藝術創造
藝術家與社會──藝術家在日本社會的作用
第二輯 日本藝術的心與形
原始工藝的形
水墨──天地的心象
琳派美學
掌中的宇宙
浮世繪中的女性
第三輯 日本藝術精神的考察
日本的美學
西洋畫與日本畫的區別
佛像的樣式
關於《源氏物語繪卷》
宗達之我見
光悅備忘錄
鐵齋備忘錄
日本的庭園
日光東照宮論
解說

作者簡介

作者:(日)加藤周一 編者:無
加藤周一,日本著名作家、評論家、文學史家,被譽為當代日本“百科全書式”的學者,他的多部著作都被譽為日本思想和文學研究的經典。

後記

《日本藝術的心與形》是葉渭渠先生主編的《加藤周一作品》的第二部。加藤周一先生在書中將日本文化、藝術家和藝術作品有機聯繫在一起,從繪畫、音樂、建築、雕刻、陶瓷以及茶道等方面闡述了日本獨特的美學與思想,呈現了日本藝術的全景與內涵。
本書為文章結集,為尊重原文原貌和文本具體語境,在編輯過程中,人物生卒年、個別作品名等未按規範體例統一。加藤周一被譽為當代日本“百科全書式”的學者,他的著作涉及文化、藝術、歷史等諸多領域,編者受學識所限,編輯上的疏漏之處在所難免,懇請讀者批評指正。
譯者許秋寒女士對本書的編輯給予了大力支持,清華大學中文系王中忱教授、北京外國語大學亞非學院李亞蘭女士對相關專業問題給予了熱情指導,在此特表誠摯謝意!

序言

這套三卷本選集,是一個日本知識分子試圖儘可能正確地理解日本文化而撰寫的著作和論文集。他於15年戰爭時期(日本侵略中國戰爭和太平洋戰爭時期),在日本國內;日本戰敗後的60年間,一半時間在國內,一半時間在國外。
編選這套選集並把它翻譯成中文的,是以葉渭渠、唐月梅為中心的中國日本文化研究者。我微小的工作能夠讓更多的中國讀者知曉,作為原著的作者,我感到莫大的喜悅,謹向實現這項工作的編者、譯者和出版社表示感謝。
回顧起來,明治維新(1868年)以後的日本歷史,有極端成功和極端失敗的兩面。成功的,是在比較短的時間內實現了“現代化”(工業化、官僚機構、教育制度、軍隊等)。失敗的,是對亞洲的近鄰各國,尤其是對朝鮮半島和中國,採取擴張政策和發動戰爭。產生這成功與失敗兩面的日本文化是什麼樣的文化呢?如果未能縝密而正確地回答這個問題,或未能至少在某種程度上縝密而正確地回答這個問題,恐怕是無法思考日本國的未來吧。因此,我閱讀日本文學,分析藝術,努力去理解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的複雜關係。我認為,這些情況都充分地反映在這三卷本彙編的論文裡。也就是說,第一卷是日本文學史,第二卷是藝術論,第三卷是文化論。
文學和藝術各自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學和藝術,與文化不是並列的。這裡有部分和整體的結構關係問題。只要關注其結構,就能清楚地看到文學和藝術是何種性質,它保證歸屬於同時代的同一文化。反過來說,如果更明確地表述的話,文學和藝術的特質,可以具體地理解為文化整體的一方面的性質。這就是文化結構的語言共時性。但是,一種文化的形成條件,包含諸多因素。這些因素相互的關係也是複雜的。例如,15世紀的日本,有“應仁之亂”②和宗教武裝起義所象徵的社會現實;有一休宗純的《狂雲集》和世阿彌的“夢幻能”所代表的文學;有雪舟的水墨畫和珠光的“空寂”的茶道美學。支撐這種文學和藝術的同時代性的信仰,恐怕正是“禪”。換句話說,文學和藝術在思想性的水平上,或只有在這種水平上,才能深深地結合起來,統一成為一種文化。
這裡所說的所謂“思想”,是指思考問題的方法,內含世界觀與價值觀,它支撐著文化的共時性結構的基本框架。如果讓這種文化沿著時間的軸心,在變化與不變之間,作歷時性的觀察,文化的歷史性發展,就會作為思想的歷史集中地表現出來,比如文學史。歷史不是過去事實的單純羅列,文學史不是按時間順序來敘述過去的作品和作者。有關個別事實的文獻的積累,是歷史資料的集成,或是歷史百科辭典,其重要性自不待言。沒有資料,任何歷史都無法成立。但是,把資料等同於歷史,把過去的文學作品作並列式敘述,稱為文學史,這只不過是概念上單純的混亂而已。我志在要把日本文學史看作是一種歷史。歷史是一條長河,長河有流向,有氣勢。在這條長河裡,不僅是事實的相繼出現,後者一方面包含前者,一方面向前發展——正如日本18世紀的學者富永仲基②把這個過程,試圖用“加上”(在舊的東西之上再加上新的東西)這個詞加以概括的那樣。
“加上”,在日本文化、文學歷史方面的表現很明顯,尤其是在文學思想性框架的變遷方面,表現得更為突出。總而言之,為了理解日本文化,不論是在共時性的接近方面,還是在歷時性的接近方面,“思想”都會起決定性的作用。我的《日本文學史序說》之所以往往被評價為兼及思想史,就是這個緣故。但是,正確地說,不是“文學史兼思想史”,而是“文學史成為思想史”。為此,不僅需要明確“史”的概念,還需要擴大“文學”的概念。向來的日本文學的定義,是用日語撰寫的文學。《日本文學史序說》所賦予的定義,是用兩個國家的語言,即日語和中國古語撰寫的文學,這種情況類似西方中世紀的文學。
這樣,我通過文學,論證了日本文化和心性。我想通過藝術來觀察的事物,也是這樣進行的。
但是,我的關心經常不是朝向過去。歷史必然及至現在,因為未來就在歷史的延長線上。反過來說,一切目標都可能期待在未來實現。目標與價值,通過對未來的希望形成,因為如果沒有這種價值觀,就無法評價和批判過去的任何事物。
2006年10月18日
唐月梅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