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減茯苓湯,中醫方劑名。出自《杏苑》卷五。主治消渴,食已如飢,胃熱消谷,陽明脈盛,心火上行,面黃肌瘦,胸滿脅脹,小便赤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加減茯苓湯
- 出處:《杏苑》卷五
加減茯苓湯,中醫方劑名。出自《杏苑》卷五。主治消渴,食已如飢,胃熱消谷,陽明脈盛,心火上行,面黃肌瘦,胸滿脅脹,小便赤澀。
加減茯苓湯,中醫方劑名。出自《杏苑》卷五。主治消渴,食已如飢,胃熱消谷,陽明脈盛,心火上行,面黃肌瘦,胸滿脅脹,小便赤澀。組成赤茯苓、橘紅、澤瀉、桑白皮、赤芍藥、半夏(姜制)、石膏各一錢,白朮一錢半,人參八分。用法用量上...
血齡氣滯故少腹脹,脈弦;臟腑失調,痰濕凝滯,故納差、便稀、帶下、苔膩浮黃;脈滑者,痰濕凝滯,蘊久化熱之象也,故方以桂枝茯苓丸活血化淤,消症散結,香附子、鬱金疏肝理氣;陳皮、半夏化痰行滯;蒲公英清熱消散;更加鱉甲軟堅,水蛭破血消症。李德銜老醫生在臨症時常以本方加減運用:症積經年口久加鱉甲、水蛭、...
加味茯苓半夏湯用於治妊婦惡阻。處方來源 《會約》卷十四。藥物組成 陳皮(去白)1錢,半夏2錢(姜炒,則不動胎,為健脾化痰主藥),茯苓3錢,甘草(炙)1錢,砂仁(炒研)8分,白朮錢半。藥物加減 若瘦人兼熱,加麥冬、竹茹;或脈滑數之甚,加黃芩。《普濟方》卷三八七 方劑名稱:加味半夏茯苓湯 處方...
黃茯苓湯 黃茯苓湯,屬中醫方劑範疇,出自《仙傳外科集驗方》。治諸癰疽膿出大多,虛熱不停。藥味組成:赤茯苓 升麻 大黃 黃 黃芩 遠志 赤芍(各一兩) 甘草 人參 當歸 生地黃(各二兩) 麥門冬(一兩半)上 咀,每服四錢,水煎服之,大效。
加減化裁 若眩暈甚者,加澤瀉利水滲濕以消飲邪;咳嗽嘔吐稀涎者,加姜半夏、陳皮以燥濕化痰;乾嘔,巔頂頭痛,肝腎陰寒水氣上逆者,加吳茱萸以溫中暖肝,開郁止痛;身瞤動而水氣上泛,加炮附子,以溫散水氣;脾氣虛弱者加黨參、黃芪以益氣健脾。使用注意 1.本方藥性偏於辛溫,若屬陰虛火旺,濕熱阻遏而生...
茯苓、桂枝各一兩,豬苓三分,滑石一兩半,茵陳蒿二兩。用法用量 上為末。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放溫,分作四服。主治 陰黃。病人五六日,脈沉細微,身溫四肢冷,小便不利,煩躁而渴。加減化裁 如脈未出,加當歸半兩。附方 名稱:茵陳茯苓湯 組成:茯苓、官桂各一兩,豬苓七錢半,滑石、茵陳各一兩半...
小兒腎病綜合徵套用防己茯苓湯加減,藥用茯苓、防己、黃芪、大腹皮各6克,桂枝3克,炙甘草2克,陳皮、焦白朮各4克。腫甚者加豬苓、澤瀉、玉米須;大量蛋白尿者,重用黃芪,加太子參、菟絲子、補骨脂;陽虛明顯者,加仙靈脾、巴戟天;陰虛為主者,去桂枝加女貞子、丹皮、生地、枸杞子、山萸肉;伴咳喘者加葶藶子、...
加減化裁 納呆甚者,加白扁豆、人參。使用注意 服藥期間忌寒涼食物。附註 附方1赤茯苓湯 組成:赤茯苓(去黑皮)、大腹子(銼)、五味子、桑根白皮(銼)、紫蘇莖葉(銼)、人參、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各一兩,甘草(炙,銼)半兩。功用:消腫滿,進飲食。主治:喘嗽。出處:《聖濟總錄》卷六十六 附方2赤茯苓...
芍藥三錢(9g),柴胡二錢(6g),茯苓三錢(9g),半夏三錢(9g),甘草二錢(6g),桔梗三錢(9g)。用法用量 煎半杯,熱服。功用 疏肝清熱,解毒消腫。主治 耳內熱腫疼痛。加減化裁 熱盛,加黃芩;膿成,加丹皮、桃仁。重要文獻摘要 《四聖心源》:“柴胡芍藥茯苓湯。芍藥三錢,柴胡二錢,茯苓三錢,半夏...
加味茯苓半夏湯,中醫方劑名。出自《會約》卷十四。主治妊婦惡阻。組成 陳皮(去白)一錢,半夏(姜炒,則不動胎,為健脾化痰主藥)二錢,茯苓三錢,甘草(炙)一錢,砂仁(炒研)八分,白朮錢半。用法用量 生薑、大棗為引。主治 妊婦惡阻。加減化裁 若瘦人兼熱,加麥冬、竹茹;或脈滑數之甚,加黃芩。
對於風濕熱痹患者,可將防己茯苓湯合四妙散(威靈仙15g、羊角灰9g、白芥子3g、蒼耳或蒼朮45g),加狗脊,以祛風濕,補肝腎,強腰膝;對於營養不良性水腫合併小腿潰瘍患者,應將防己茯苓湯合四妙勇安湯(金銀花、玄參各90g,當歸60g,甘草30g)治療,以清熱解毒,活血止痛;對於尿毒症患者,套用防己茯苓湯合真武湯加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