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減胃風湯,中醫方劑名。出自《明醫指掌》卷四。具有健脾和中,疏風止瀉之功效。主治風冷乘虛客於腸胃,水谷不化,泄瀉注下,腹脅虛滿,腸鳴疼痛,及腸胃濕毒,下如豆汁,或下瘀血。
基本介紹
- 名稱:加減胃風湯
- 出處:《明醫指掌》卷四
- 組成:人參、白朮、茯苓、當歸、川芎、白芍、升麻、秦艽
- 功用:健脾和中,疏風止瀉
- 主治:風冷乘虛客於腸胃,水谷不化,泄瀉注下,腹脅虛滿,腸鳴疼痛,及腸胃濕毒,下如豆汁,或下瘀血
組成,用法用量,功用,主治,方義,加減化裁,使用注意,附註,附方,重要文獻摘要,
組成
人參、白朮、茯苓、當歸、川芎、白芍各等分,升麻、秦艽。
用法用量
上銼。入粟米一撮,同煎,溫服。
功用
健脾和中,疏風止瀉。
主治
風冷乘虛客於腸胃,水谷不化,泄瀉注下,腹脅虛滿,腸鳴疼痛,及腸胃濕毒,下如豆汁,或下瘀血。
方義
本方主治證為脾胃虛弱,風寒內犯,以致運化不力,濕濁中阻者。治當健脾補中,疏風除濕。方以人參為君藥,益氣補中,健睥復運。白朮、茯苓健睥補中,祛濕利水;秦艽疏風祛濕;川芎活血行氣,祛風止痛,寓有“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義。佐以白芍養陰和里,緩急止痛;當歸甘溫養血,活血止痛;升麻辛散風邪,升舉清陽。本方由四君子湯合四物湯加減而成,以健脾補中為主,且氣血同治,以利風冷得散,濕邪得除,則泄瀉可愈。方中升麻、秦艽用量原缺,臨證施治可酌定之。
加減化裁
本方雖雲治風冷乘胃,但升麻、秦艽性皆寒涼,實力不能及,故屬風冷者,當加防風、桂枝、細辛等藥;如邪氣化熱者,可加葛根、黃連、滑石等藥。
使用注意
當歸用量宜小,以免滑腸。
附註
方中升麻、秦艽用量原缺。
附方
名稱:加減胃風湯
組成:黃連(炒)、當歸、川芎、白芍(炒)、蒼朮(炒)、薄荷、黃芩(炙)、防風、荊芥、連翹、地榆、烏梅、槐花、滑石
用法:水煎服
主治:瘩後餘毒未盡
出處:《萬氏家抄》卷六
名稱:加減胃風湯
組成:枇杷葉12g,竹葉9g,防風10g,藿香9g,茵陳12g,升麻10g,黃芩9g,石膏30g,生地30g,丹皮12g,當歸6g,葛根12g,車前子12g,生甘草3g
主治:口周痤瘡凡座瘡長於口周者
出處:《中醫脾胃病學》
名稱:加減胃風湯
組成:黨參、地龍、白朮、茯苓、當歸各9-12g,川芎6-9g,白芍9-15g,肉桂3-9g,蜈蚣l1-2條,全蠍6-9g
主治:陣發性面肌痙攣
出處:實用內科雜誌,1991,5(21):41)23.1.4
功用:益氣活血、祛風化痰
重要文獻摘要
《明醫指掌》:“ 加減胃風湯:治風冷乘虛客於腸胃,水谷不化,泄瀉注下,腹脅虛滿,腸鳴疼痛,及腸胃濕毒,下如豆汁或下瘀血並效。人參、白朮、茯苓、當歸、川芎、白芍等分,去肉桂,加升麻、秦艽。上銼,入粟米一撮同煎,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