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電影

加拿大的第一批影片攝於1898年。在馬尼托巴省,農莊主J.弗里爾拍攝了表現加拿大中部草原地帶的風光和資源的影片。

麥克拉倫在加拿大創作了《鄰居》(1952年,獲奧斯卡獎)、《椅子的傳說》(1957)、《雙人舞》(1968)等風格獨具的藝術影片。

在加拿大舉辦的國際電影節有約克敦國際電影節、溫哥華國際電影節、蒙特婁世界電影節、渥太華國際卡通片電影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加拿大電影
  • 起源:1898年
  • 拍攝地點:馬尼托巴省、魁北克省等地
  • 所屬類型:電影
  • 第一部故事片:《伊凡吉林》
  • 電影節:溫哥華國際電影節
發端,發展,二戰前期,二戰時期,二戰後期,

發端

加拿大的第一批影片攝於1898年。在馬尼托巴省,農莊主J.弗里爾拍攝了表現加拿大中部草原地帶的風光和資源的影片;在安大略省,馬西?哈里斯拖拉機工廠拍攝了廣告片,並在多倫多的全國博覽會上映出,這大約是世界上的第一部廣告片。加拿大太平洋鐵路公司為了吸引移民去加拿大,把弗里爾拍攝的影片送到倫敦上映,非常賣座。於是太平洋鐵路公司出資委託英國人C.厄本創辦比沃斯高普公司。該公司於1902~1910年攝製了一套標題為《生動的加拿大》的系列片,全面地介紹了自大西洋沿岸到太平洋沿岸的加拿大各地的風土人情,用作鼓勵移民和宣傳商品的廣告。1913年,加拿大的第一部長故事片《伊凡吉林》問世。影片根據美國詩人H.W.朗費羅的同名長詩改編,內容描寫加拿大歷史上受到鎮壓的阿卡迪亞的村民被放逐到北部荒原的悲慘經歷。加拿大的歷史故事、加拿大的奇特風光和史詩人物的悲劇命運,使這部充滿戲劇性的影片不僅在加拿大,而且在美國,都獲得巨大的商業利潤。

發展

二戰前期

曾在早期的“鎳幣影院”中擔任過放映員的 L.-E.維梅特,1906年在蒙特婁開設第一家擁有400個座位的舒適的電影院。由於營業情況良好,他於翌年耗資13萬加元又建造了一家擁有1300個座位的豪華影院,這是北美洲的第一家豪華影院。隨著影院的大批出現,影片發行公司也相繼成立。1915年,T.麥克奈特為多倫多市的考尼斯-梯爾影片公司,攝製了一部劇情化紀錄片《和平與戰爭中的加拿大》。1916年,C.魯斯和L.魯斯兄弟拍攝了故事片《自衛》,把紀實性場面與虛構的故事結合起來,手法較新穎,使紀錄片劇情化和用紀錄手法拍故事片成為加拿大電影的一個特徵。
考尼斯-梯爾影片公司在同一時期還拍攝了不少兩本一部的驚險片和喜劇片。1917年在安大略省的特倫頓,加拿大第一家擁有幾個攝影棚的加拿大國民電影製片廠建成,拍攝了故事片《婚姻的陷井》、《權力》和《巨大的陰影》(1919)。同年,在西部沿海城市溫哥華,導演A.D.基恩拍攝了《基瑟伯爵歷險記》(1917)等多部影片。1918年,加拿大聯邦政府在工商部的建制下設立廣告展覽局,負責攝製反映加拿大經濟成就的風光影片。同年,僑居在美國的加拿大人E.希普曼回國,在艾伯塔省創辦電影公司。他聘請D.M.哈特德福導演的影片《回到上帝的國度》於1919年攝成,上映後贏利高達300%。於是希普曼在三年之中,又拍攝了8部故事片。當時,加拿大電影業呈現一片繁榮,在東部、中部和西部都出現了以攝製故事片為主的影片公司,而且一個同別國電影不同的傾向已經露出端倪,那就是一些影片不僅以紀實的風格表現了加拿大奇特的自然景觀,而且還著重表現人的命運,表現人與自然的關係,人對自然現象所作的答覆。這一傾向後來成為加拿大電影的又一特徵。
1920年,美國電影勢力打入加拿大電影市場,分散星布的小規模電影企業無力對抗,紛紛倒閉或淪為美國電影的附庸。到1929年,好萊塢吞併了加拿大境內的三分之一影院。當時加拿大是英國的自治領地,因為英國議會曾經通過一項法律,規定聯合王國境內影院上映的影片,英國影片不得低於7.5%。而凡在聯合王國境內攝製的影片,如果工資支出的75%是付給英籍人員的,就算作英國影片。好萊塢利用這項法律出資在加拿大拍攝了許多粗製濫造的名義上是加拿大的故事影片,真正的加拿大電影那時已只剩下新聞紀錄片。
新聞紀錄片從加拿大電影誕生之日起就受到加拿大政府和人民的關注。因為加拿大地廣人稀,又是多民族的國家。為了維護國家的統一,就極有必要溝通各民族和各地區之間的情況,而電影是理想的溝通工具。另外,加拿大是個移民國家,為了培養國民意識,極有必要對居民進行本國歷史、文化以及地理方面的教育,而電影是最形象的教育工具。因此,加拿大政府在1923年,把隸屬工商部的廣告展覽局改組為政府電影局。一批電影工作者創辦的私營企業聯合新聞製片廠自1932年起到1953年止,拍攝了總標題為《加拿大風物誌》的系列片。這些影片表現了加拿大各方面豐富多彩的生活內容。影片主要創作者G.斯帕林在視覺藝術上顯示出獨特的造詣,政府還於1938年聘請英國紀錄電影學派的創始人J.格里爾遜前來指導,接受了他的建議,成立國家電影委員會,任命他為電影事務的政府委員。1941年,政府電影局併入電影委員會,順利解決了戰時影片生產與發行等問題。

二戰時期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格里爾遜請外國著名電影工作者R.斯波蒂斯伍德、J.伊文思等人去加拿大工作,他們與加拿大的紀錄片工作者紐曼、羅夫曼、貝維貝奇等人一起攝製了兩套專題系列片,即《加拿大堅持戰鬥》和《全世界在行動》,為加拿大電影贏得了國際聲譽。1941年《全世界在行動》中的《邱吉爾島》獲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與兩套系列片同時拍攝的,還有文化、教育和民俗學等方面的專題系列片。
自從有聲片出現,加拿大法語地區的影院幾乎每年要從法國輸入相當於法國影片年產量80%的法語影片。第二次世界大戰截斷了這方面的片源,於是法語居民集中的魁北克省成為製作法語影片的基地。魁北克地區的天主教教會的勢力很大。法語影片製作受到教會的控制。這一時期中拍攝的較有影響的影片有:紀錄片《一個二十二歲的人》(1940)、《魁北克──戰術跳板》(1942)等,故事片《蕭邦神父》(1943)、《堡壘》(1947)、《鄉村本堂神甫》(1949)、《受難兒童小朝霞》(1951)等。1950年國家頒布電影新法,規定電影委員會的職責在於協調電視與私營電影公司的關係。1956年,國家電影委員會從渥太華遷到蒙特婁,為電視台拍攝影片的法語導演F.當塞羅、C.朱特拉、P.佩羅、M.布羅爾、G.格魯等魁北克人回到故鄉,更具備了以多種方式來表現故鄉題材的可能。

二戰後期

格里爾遜還為加拿大開創了卡通片的攝製工作。他聘請了當時還默默無聞的英國年青藝術家N.麥克拉倫來加拿大國家電影局主持卡通片部工作。麥克拉倫在加拿大創作了《鄰居》(1952年,獲奧斯卡獎)、《椅子的傳說》(1957)、《雙人舞》(1968)等風格獨具的藝術影片。
在影片發行方面,電影委員會建立了巡迴放映隊,把影片送到礦山、工廠、農村甚至邊遠的人口稀少的居民點。使影片真正起到了溝通情況、促進了解的作用,從而為國家的統一作出了貢獻。1945年底,格里爾遜因受到政治迫害,離開加拿大。電影委員會再次以生產異國情調影片為主。
加拿大英語影片自50年代中期以後也獲得顯著的發展。有影響的影片有《小火箭》(1958,G.格魯等導演)、《寂寞的男孩》(1962,V.考尼格等導演)等。60年代後期,在英語片中還出現了有探索意義的實驗影片如M.斯諾的《波長》(1967)和《中心地區》(1970~1971)等。
從50年代末,在加拿大也出現了運用真實電影創作方法拍片的導演。這些年輕的電影工作者力圖使影片能反映民眾所關心的問題和社會中的真實事件,如D.阿爾康的《獨來獨往或成群結夥》(1961)、L.肯特的《遺骸》(1963)、D.歐文的《無人揮手告別》(1964)、G.格魯的《袋中貓》(1964)、M.布羅爾的《來往于海水與淡水之間》(1967)和《命令》(1974)、D.謝比布的《順路而下》(1970)、C.朱特拉的《我的叔叔安托萬》(1971)和《卡姆拉斯卡》(1973)、J.博丁的《馬丁一照像師》(1976)、R.斯普賴的《一人》(1977)、S.納里諾的《為什麼向教員開槍?》(1977)、F.曼凱維奇的《擺脫成功》(1980)、G.卡爾的《普盧夫一家》(1981)等。
在加拿大舉辦的國際電影節有約克敦國際電影節、溫哥華國際電影節、蒙特婁世界電影節、渥太華國際卡通片電影節;自1976年起,還在多倫多舉辦國際電影節獲獎影片電影節。
1979年,加拿大電影藝術科學院成立,每年評選本國影片,並設有獎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