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筆記

加拿大筆記

《加拿大筆記》為作者朱毓朝在加拿大生活和工作二十多年裡對該國政治觀察解讀之隨筆,靈動隨意,拾異擷趣,非縱論廟堂的學術研究,讀者可持輕鬆心態享受閱讀的快樂。 《加拿大筆記》由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出版。

基本介紹

  • 書名:加拿大筆記
  • 出版社: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 頁數:199頁
  • 開本:16
  • 作者:朱毓朝
  • 出版日期:2013年1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這本《加拿大筆記》是作者朱毓朝多年在加拿大生活、教學的隨筆結集。作者在加拿大長期教授國際政治,在書中他結合自身的研究領域介紹了加拿大歷史上如何在英、美影響下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政治文化如何形成;政府體制如何建立和演變,以及歷屆總理的趣聞軼事等。

圖書目錄

引言
Preface
永遠的美國因素
American Factor Forever
政治文化趣談
About Political Culture
議會百年說
One hundred plus years of Parliament
聯邦制說三道四
Commentary on Federal System
解讀加拿大憲法
Understading the Canadian Constitution
加拿大總理們:剪影和趣事
Canadian Prime Ministers:Personal Profiles
國家統一永遠的痛:魁北克問題
Persistent Pain:National Unity and Quebec Issue
加拿大政黨演義
Evolvement of Political Parties
原住民與加拿大民主說
Aboriginal People and Canadian Democracy
多元文化主義的迷思
Myth of Multiculturalism
外交與國際關係
Foreign Polic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結語:啟示錄
Conclusion:Inspirational Ideas
附錄一:在加拿大學習政治學指南
Studying Politics in Canada
附錄二:在加拿大教政治學逸事
Teaching Politics in Canada
附錄三:從統計數字看加拿大的高等教育
Canadian Post—-Secondary Eudcation through Statistics

文摘

在多倫多的市中心聞名世界的電視塔(CN Tower)的旁邊,有一座外表就像高檔購物中心的體育館,那就是內部結構非常現代化的加航中心(Air Canada Center),那是加拿大的楓葉冰球俱樂部(Maple Leafs)和猛龍籃球俱樂部(Raptors)的比賽體育館。每當這兩個代表加拿大最大都市的北美職業體育俱樂部的主場比賽特別是季後賽進行時,儘管票價不菲,場內一般都是座無虛席,呼嘯的人浪常常令人窒息。而每場比賽開始之前,照例都要高唱國歌,雖然職業俱樂部的球員來自不同的國家,但俱樂部所屬的國家的國歌就代表俱樂部的主曲。因為最多的是美國和加拿大的俱樂部對壘,當加拿大和美國國歌旋律奏響之時,一般都是一位主隊請來的歌手或名人引吭高歌,觀眾和運動員都要站起來以示尊重,這時人們就可以觀察到一個有趣的對比:美國籍的球員大都右手按在胸前,在“星條旗之歌”的曲調中表現出一幅嚴肅莊重的神態;而當加拿大國歌“啊加拿大”唱起來的時候,加拿大運動員沒有什麼特別的統一的鄭重姿態。這在某種程度上告訴你美國人和加拿大人的區別:美國人更能在公共場合表現出愛國主義,而加拿大人雖然也熱愛自己的國家但好像對國家的象徵比如國歌和國旗並不輕易顯示出集體的尊重和必要的神聖感。
說加拿大政治不能不說到美國,加拿大作為一個現代國家的形成、存在和發展都離不開美國(當然在歷史上也離不開英國),可以說在加拿大政治中最永遠的最重要的外部因素就是美國因素。無論從歷史、地理、經濟、軍事、社會文化的角度說,美國對加拿大都是至關重要的。在這個世界上,也許沒有哪兩個國家像美國和加拿大一樣的一對歡喜冤家,同樣的語言,相似的歷史文化,相近的人文地理,高度相互依賴的經濟,漫長的不設防的邊界,但一方對一方在國力上占壓倒的優勢,不過這又是兩個獨立的主權國家。所以如果我們要真正了解加拿大,那就無可避免地要拿美國作一個重要的參照物。 對加拿大人來說,做超級大國美國的鄰居是一種歷史的宿命,是好是壞真的是一言難盡,只能是冷暖自知,別有一份滋味在心頭。不過相比於美國的南邊鄰居墨西哥,加拿大命運還算好,至少領土完整還是一直有保障的。墨西哥前總統迪亞茲(Porfirio Diaz)有一句名言,“墨西哥的悲劇是離美國太近而離上帝太遠”,一語道出了墨西哥的多少辛酸;如果看看今天美國的疆域裡有多少土地是從墨西哥攫取過來的,人們就不能不同情墨西哥的悲慘命運。不過從另外一方面講,墨西哥人對美國也是愛恨相交,美國的興旺發達也繼續吸引著墨西哥人,不管是非法移民還是經濟往來。美國強大的經濟列車一直在帶動加拿大和墨西哥的經濟發展,今天的北美自由貿易協定把北美三大經濟體更緊的捆綁在一起了。說到底,北美的三個鄰國,是“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
我在加拿大定居多年,也像大多數加拿大人一樣,多少次穿越北緯49度線上的那條世界上最長的不設防的邊界到美國探親訪友、學術交流、旅遊休閒,大部分時間都是和山姆大叔邊境官簡單的對話和招呼中輕鬆通過,感覺不到國界的森嚴和警衛的嚴厲。很多土生土長的加拿大人,因為經常訪問的“外國”就是美國,連加拿大護照都不申請,用一張出生證甚至一張駕照就來往於美加之間。不過我也多少次問過自己:這畢竟是兩個獨立的主權國家,到底美國和加拿大有什麼不同?
P6-7

序言

此為我在加拿大生活和工作二十多年裡對加拿大政治觀察解讀之隨筆。隨筆者,靈動隨意,拾異擷趣,凡見聞雜感、思辨隨想皆可錄入。因此本書並非縱論廟堂的學術研究,望讀者持輕鬆心態享受閱讀。當然,既然是有關加拿大政治的隨筆,對加拿大政治的基本認識和討論自是題中應有之意,也有我對相關政治課題的思考。
隔著浩瀚的太平洋,加拿大對中國人而言是相當遙遠的,無論從地緣政治的角度來看還是從文化心理的角度來看均是如此。那么中國讀者了解加拿大及其政治又有多大意義呢?我為什麼又要寫這本看似讀者寥寥的書呢?其中一個原因是職業習慣,我在加拿大教授政治學多年,興趣在所難免要影響觀察事物的重點和寫作的視角,當然也還有其他原因。
我1988年赴加留學,碩士研究生導師施吉利(Gerald Speding)教授算是箇中國通,是個非常關心中國的政治學者、新聞學者,曾在北京生活工作過幾年,在新華社、社科院新聞學院做過外專和外教;多年前還和蔚華(20世紀80年代央視國際頻道的著名主持人)一起在中央電視台的五一聯歡節目上用中文做主持。他曾得意地告訴我,因為在央視露過臉,所以在中國旅行時曾多次被人認出並受到追捧,著實過了把當名人的癮。施吉利教授的漢語說得不錯,他創作過一個調侃北京撂攤兒賣西瓜的段子,是中國繞口令和北美脫口秀的結合體,曾刊登在人民日報海外版上。他也曾在各種場合多次表演過這個節目,非常成功,跟大山的表演相比不遑多讓。他的夫人麥琪(Miggie Siggins)是一位著名作家,兩次獲得加拿大最高的文學獎——總督獎,曾寫過一本小說《擁抱中國》,可見其對中國的興趣和感情。他們夫婦二人從20世紀80年代起就與中國結下了不解之緣,直到現在與中國的故事還在延續。他們退休後成立的“加拿大四方影視公司”,拍攝過許多與中國有關的紀錄片。他們最近攝製的幾部關於核試驗造成的環境問題,關於化學、生物武器的紀錄片,都獲得了加拿大電影節的大獎。如果有一天他們的影片獲得奧斯卡獎,我肯定不會驚訝。
我撰寫這本隨筆其實最早是受了導師施吉利教授的啟發。他在中國出版過一本“老山東”攝影集,收錄的是一位叫William Smith的加拿大傳教士在中國所攝的黑白照片,精心編輯成冊,真實記錄了20世紀30年代山東地區的社會人生百態,非常有歷史意義和人文價值。我由此想到其他一些與中國關係非同一般的加拿大人,比如白求恩大夫,在中國是家喻戶曉的;再比如朗寧(Chester Ronning),20世紀40年代加拿大駐中國外交官,也是加拿大西部歷史上的重要人物,講一口流利的帶湖北口音的漢語。他在中國的故事也算得上是個傳奇,和美國亞洲邊疆學的著名學者拉鐵摩爾(Owen Lattimore)在中國的經歷一樣引人人勝。加拿大人對中國的興趣和情誼,由來已久,彌足珍貴。我的一位同事,歷史學家約翰米漢(John Meehan)寫了一本關於早期加拿大人在中國紀事的圖書,頗受好評。所以我想中國讀者也一定有興趣閱讀關於加拿大的通俗讀物。筆者在加拿大居住工作多年,又一直從事政治學的研究和教學工作,自覺有一份義不容辭的責任,於是就萌生了寫一本有關加拿大政治的隨筆的念頭。
加拿大對中國來說是一個距離遙遠、印象模糊的國家,但從世界發展這個層面來看,加拿大卻是個不容忽視、國情特殊的國家。加拿大地域廣闊,領土面積僅次於俄羅斯居世界第二;加拿大資源豐富,水、森林、油氣、礦產均名列世界前茅;加拿大人口稀少,未來發展潛力似乎沒有哪個國家可以望其項背。而從國際政治的角度來說,加拿大作為一個“西方”國家,既沒有多少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的歷史負擔,也少有在國際事務中干涉他國、爭權奪利的欲望和能力,而且國家制度比較健全,內政相對穩定,內憂外患大都不足為慮。
當然加拿大也有其明顯的弱點,比如說大部分國土空曠而寒冷,人民的生活節奏較慢,行事也比較隨意,又是移民國家,文化多元,因而對國家的整體認同感並不是很強。在國際政治間的角斗中,加拿大從來都不是一個強勢國家,常常在國際事務中扮演一個緘默而正直的角色,但偶爾露崢嶸也可能有驚天動地之舉。比如1956年的蘇伊士運河危機時,加拿大以其積極的外交政策首創了了聯合國的“維和”行動(UN Peace-Keeping Mission);再比如1997年在渥太華達成的《世界禁雷條約》(Ottawa Treaty 0r Mine Ban Treaty)。
從外來觀察者的視角看,加拿大政治、歷史和社會的獨特性是非常有趣的。比如說,加拿大作為一個國家自身的歷史很短;最早是征服了不幸的北美原住民後以法、英移民為主的殖民地社會,是具有代表性的而且相對成功的英國政治制度的外延和移植。不過加拿大的政治制度的建立主要是在傳統的殖民地條件下(colonization),而非異族統治的殖民主義政體(colonialism),這一點與印度、南非這樣的以前曾被英國殖民主義者統治的亞非國家不同。加拿大的獨立建國與美國這樣的前英國殖民地通過獨立革命取得現代國家地位的歷史經驗也大相逕庭。
加拿大與澳大利亞、紐西蘭一樣,常被稱為英國的分支(Offshoot),有趣的是這一類國家後來的發展往往比原宗主國更為成功,箇中原因還是個政治學研究上有爭論的課題。加拿大取得獨立的國家地位是一個歷史演變的過程,是與宗主國英國不斷地協商與互動的結果,而且至今也沒有完全切斷與英國的血脈關聯。從法律上講,加拿大仍是君主立憲的政體,而君主就是英國女王。所以加拿大作為一個主要以歐洲移民為主體的國家,代表了從歐洲主要是從英國傳統移植嬗變的一種現代政體的類型。
在西方政治體制中,我們知道英國議會制度的影響力,特別是在傳統的大英國協國家中,議會制是占主導地位的。但在英國本土之外,英國式的議會制度成功而且穩定的不多,幾乎都在式微或變異之中。為什麼呢?這就涉及政治學研究中的一個根本問題——社會人文條件和政治制度的契合。在加拿大的歷史、社會、人文條件下(比如早期的移民構成以英、法移民為主),以英國議會體制為藍圖建設政治制度看來是個自然、合理的選擇,當然制度建設上的變通與改良也是必需的。但在不同的歷史、社會、人文條件下,選擇英國議會政治制度就不見得明智可行了,比如許多以前受英國殖民主義控制的非洲和亞洲國家。所以從根本的制度選擇的意義上講,加拿大的情況其實就是主要為以歐洲移民為主的社會移植與其歷史人文傳統相契合的現存的政治制度,這樣的移植不易產生排異問題。而像亞非拉的許多前殖民地國家,移植宗主國的政治制度非常容易造成水土不服的問題。這是個比較複雜的制度選擇與政治文化問題,也是印證政治學所說的路徑選擇和依賴理論(path dependence)的實例,恕筆者無法在這本小書里充分展開討論。總之,加拿大政治制度建設的歷史經驗值得研究,而以美國、英國和其他前英國殖民地國家作為參照物,加拿大政治更能凸現其獨特性。這也是我想談論加拿大政治的原因之一。
另一個原因是中國的讀者需要對加拿大增加了解。與中國隔洋相望、地廣人稀的加拿大現在是中國人的第一大移民定居國;加拿大的華裔已成為英裔、法裔和原住民之後的第四大族群,中文已經成為加拿大的第三大語言。如果你在多倫多、溫哥華的唐人街或周邊街區漫步,眼前簡直就是一片中國城市小區的景象;在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本科的課堂上,最常見的是滿教室的亞裔,特別是中國學生的面孔;而來自中國的碩士生和博士生遍布加拿大各大學的研究生院。據2006年的統計,加拿大當年的十幾萬在校研究生中有五分之一是國際學生,其中中國學生人數占第一位。現在加拿大高等院校的教授中,4.5%是華裔,在少數族裔教授中也占第一位。總之在加拿大的高等教育領域,無論是學生還是教授、科研人員,中國人的比例日益增多。在經貿領域,中加關係的發展也非常可觀,中國已經成為加拿大第二大貿易夥伴,加拿大豐富的自然資源如石油、天然氣、鉀礦、鈾礦等對中國日益增長的原料需求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過去,加拿大人來中國旅行、生活,也幫助過中國;現在,中國人到加拿大移民、留學。一方面,中國與加拿大有了越來越多的經濟貿易和文化交流;一方面,中國與加拿大在人權和法律問題上還時常進行爭辯。但我們到底對加拿大了解多少呢?加拿大人是怎樣治理自己的國家,是怎樣看待世界,是怎樣和美國或中國這樣的大國打交道的?但願我的這些淺顯的隨筆,能讓中國讀者對加拿大多一些知識,多一些認識,多一些理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