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網理論是唯物辯證法宇宙觀的豐富與發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力網理論
- 外文名:Force network theory
時代背景,近代科學革命,現代科學革命,特點,理論創新,
時代背景
宇宙“力網理論”的提出與現代科學的發展是分不開的。
近代科學革命
16世紀下半葉開始的哥白尼-牛頓科學革命,特別是牛頓力學的創建,開創了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新篇章,把人類推向科學文明的新時代;與此同時,由它形成的機械論與還原論的觀點與方法,一直在自然科學後來的發展中占據統治地位。
19世紀自然科學的新進展,特別是細胞學說、生物進化論與能量轉換定律的發現,使我們對自然過程的相互聯繫的認識大踏步地前進了,從而對機械論與還原論的觀點與方法產生了猛烈的衝擊。恩格斯正是根據自然科學的最新進展,把辯證法發展為系統的觀點與方法,他深刻地指出:
系統思想是一個偉大的基本思想,即認為世界不是一成不變的事物的集合體,而是過程的集合體 。
黑格爾的巨大功績,是他第一次“把整個自然的、歷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寫為一個過程,即把它描寫為處在不斷的運動、變化、轉變和發展中,並企圖揭示這種運動和發展的內在聯繫。”
現代科學革命
20世紀,科學發展進入一個偉大的轉型時期,從分化轉向綜合化、整體化的時期,這主要表現在: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過程,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綜合。發展的趨勢是以綜合為主,在各門科學分化的過程中,出現了一系列交叉學科與橫斷科學。它們是在學科的相互交叉、相互滲透的基礎上,形成與發展起來的。
現代科學、現代技術與現代工程一體化,大大地加速了科學轉化為直接生產力的過程,形成了一個系統的過程,即:“基礎科學——技術科學——工程技術”的雙向互動過程。
1. 20世紀20年代一般系統論的提出,貝特朗菲面對生物學中機械論和活力論兩種對立的觀點之間的激烈爭論,爭論問題的中心在於生命現象與非生命現象之間的聯繫與區別。機械論力圖用還原論方法,把生物運動簡化還原為機械運動、物理運動和化學運動,用物理和化學的原因來說明生物的生理現象和心理過程。活力論則認為,生命現象不能還原為物理、化學的現象,提出“活力”是生物體內超物質的、賦予生物體以目的和生命力的力量。
貝塔朗菲在生物學中提出有機體的概念,他認為:生物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必須把它與其外部環境作為一個大系統來研究。他創建的一般系統論包含三個基本觀點,即:系統觀點、動態觀點和層次觀點。
系統是一般系統論的基本概念,它的含義是“處於一定的相互關係中並與環境發生關係的各組成部分(要素)的總體。”貝特朗菲認為,系統無處不在。系統具有以下幾個特徵:整體性、層次性、開放性、目的性與關聯性。
一般系統論不僅是反映客觀規律的認識論,也是科學研究的方法論。
2. 20世紀80年代系統科學的提出,享譽世界的傑出科學家錢學森,從科研一線領導崗位上退下來以後,敏銳地洞察現代科學發展的新動向,立即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系統科學的研究之中。他從辯證唯物主義的系統思想出發,吸取現代系統科學的新成就,針對當代面臨的解決複雜性問題的需要,創造性地提出系統學。他認為:
現代科學技術研究的對象是開放的複雜巨系統,如社會系統、人體系統、地理系統、生物體系統等等,
特點
(1)開放的。系統與它周圍的環境有物質交換、能量交換和信息交換。經典科學研究的對象是封閉的,它與它周圍的環境沒有這些交換。
(2)巨大的。系統所包含的變數成千上萬,甚至上億萬,所以是“巨系統”。
1 複雜的。系統所包含的子系統種類繁多,有幾十上百,甚至幾百種。經典科學研究的系統是簡單的,子系統的種類不多。
2 有層次的。系統結構包含若干層次。如果只有一個層次,從整系統到子系統只有一步,在這種情況下,經典科學的還原論方法還是適用的。
現代科學技術研究的方法是從定性到定量的綜合集成法,它的特點是:
人-機結合、以人為主,充分利用計算機處理信息的能力,發揮人特有的智慧,實現信息與知識的綜合集成。通過人機互動、反覆對比、逐次逼近,實現從定性到定量的認識,從而能對經驗性假設的正確性做出明確的結論。
在錢學森創建人體科學的同一期間,卓有成就的劉合群醫師,有天文學、物理學、醫學的理論功底,在學科交叉融合的基礎上,從多年臨床實踐經驗中,深刻地領悟到宇宙存在著一條普遍的規律,這就是:宇宙間萬事萬物是相互聯繫的,發生相互聯繫的原因是力的作用,由此,宇宙間萬事萬物構成了一張網,他稱之為“力網”。從“力網”的觀點來看流行的診病思路和模式,他深感現代醫學面臨一個很大的誤區,即對疾病單純依靠自然科學的分析方法,也就是:分而視之;分而治之;過分依賴量化、標準化和儀器化;一直在微觀領域探底,至目前為止,對人體的觀察已進入到分子水平。殊不知分析的方法只是微觀的方法,只是觀察人體的某個局部或某些微觀的變化,而對於處於“力網”作用下不斷運動變化的人體來說是不夠全面的。例如,如何看待筋骨扭傷?X光片只能反映骨的變異,但骨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與全身各部互相牽連,我們在X光片上觀察不到,因而形成了“一心治骨”的誤區。這一常見的誤區是引起劉合群萌發“力網”理念的原因之一。“力網”理念是醫學觀念的更新!劉合群的宇宙“力網理論”與錢學森的“系統科學理論”,對解決當代科學技術面臨的困境,可謂不謀而合!殊途同歸!
理論創新
一、宇宙“力網理論”是唯物辯證法宇宙觀的豐富與發展
1. 唯物辯證法的宇宙觀。19世紀末恩格斯根據當時自然科學的最新成就,對唯物辯證法宇宙觀作出深刻的論述,他指出,系統的思想是一個偉大的基本思想,從系統的觀點看來:
(1)系統是普遍存在的。整個自然界就是各種物體(系統)相互聯繫的一個總體。這裡所說的物體,是指所有的物質存在,從星球到原子,甚至直到粒子。
(2)系統是有層次結構的 。從質量互變的辯證規律看來,自然界的物質是按質量的相對大小分成如下的層次:
恆星系 ——地球上的物體 ——分子——原子——粒子。
(3)系統是不斷運動與變化的,世界不是一成不變的事物的集合體,而是過程的集合體;一切事物都處在生成和滅亡的不斷變化中。
(4)系統變化發展的終極原因是相互作用。現代自然科學考察的一系列的運動形式,機械運動、熱、光、電、磁、化學的化合和分解,有機的生命,都是互相轉化、互相制約的。自然科學證實了相互作用是事物的真正的終極原因。
(5)辯證法是關於普遍聯繫的科學。各門科學的聯繫,如數學、力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它們在自然界中發展的普遍聯繫,已經從運動形式的相互轉化中得到證明 。
2. “宇宙力網”理論。劉合群在40年醫學的理論探索與醫療實踐結合的基礎上提出的“宇宙力網”理論,是唯物辯證法宇宙觀的充實、豐富與發展。
首先,它把唯物辯證法宇宙觀科學化了,這表現在如下的方面。
(1)“網”就是“系統”。網上的結點是系統的要素;各個結點之間的連線是要素之間的聯繫。宇宙及宇宙間的萬事萬物因為力的作用而發生聯繫,這種聯繫構成“力網”。
(2)“萬物俱在網”,即“系統是普遍存在的”。宇宙及宇宙間的萬事萬物,包括宇宙、天體、自然乃至人體、細胞等等,俱在網中、網內。
其次,它根據現代科學的進展,把“哲學的辯證法”轉化為“科學的辯證法”,這就大大豐富與發展了唯物辯證法的宇宙觀,這主要表現在如下的方面。
(1)“宇宙力網”理論不僅是哲學而且是科學的辯證法,是科學的認識論方法論。
唯物辯證法宇宙觀認為:宇宙間的萬事萬物是普遍聯繫的。這個基本的思想觀點要求回答如下兩個問題:
事物為什麼會發生聯繫?
事物之間的聯繫採用什麼方式?
對之必須作出科學的回答與論述,才能指導科學研究。
(2)“宇宙力網”理論,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成就的基礎上,根據長期進行的、醫學
研究的理論探索和實踐經驗,對上述問題作出了科學的論述。
關於第一個問題。“宇宙力網”理論認為:事物之間是由於力的作用而發生聯繫的。該理論對力作出了深刻的論述,認為宇宙是無限的,宇宙中存在的力是無數的,現在人類認識的力只是如下的幾種,還有許多未知的力,有待人們進一步探索:
現代自然科學認識到的力,主要是機械力、物理力 (引力、電力、強核力、弱β衰變力)、化學力與生命力等。
目前現代社會科學認識到的力,除上述的自然力之外,還有社會力,主要有物質力,如政治力、經濟力、軍力等;還有精神力,如文化力、想像力、理想力、信念力與信息力(集中體現在軍事信息、市場信息、醫療信息、學習信息、心理信息上);還有個人品質的力,比如觀察力,學習力,分辨力等。
上面談到的諸力,皆屬於人類目前已經認知到的力,然而,力網理論所強調的是:無論何種力,但凡力(包括人類已知或未知的力)作用,都會使事物發生聯繫,而聯繫即構成了網。力網理論進一步強調“力是普遍存在的”,即:一切存在的事物都有力的作用,也就是“存在→力的作用→聯繫→網”。這是宇宙萬事萬物所遵循的“力網定律”。
關於第二個問題。“宇宙力網”理論認為:力是宇宙間萬事萬物相互聯繫的方式。
現代科學認為,宇宙中的一切形式的力,都是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對立統一。事物就是在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相互作用中運動、變化與發展的。這也就是恩格斯說的:相互作用是事物的真正的終極原因,我們不能追溯到比對這個相互作用的認識更遠的地方,“只有從這個普遍的相互作用出發,我們才能了解現實的因果關係。”
正是由於各種力的相互作用,才產生事物之間的聯繫,才形成客觀上存在的“力網”。因此,力、網共生並共存,彼此無法剝離。據此,劉合群指出,從“力網”的視角看,萬事萬物相互依存,並相互制約。如我們觀察宇宙間的天體,它們之所以能夠平衡、穩定地運行,是因為“力網”的存在,從而使整個宇宙保持相對穩態。劉合群創建的宇宙“力網”理論揭示了宇宙間萬事萬物保持相對穩態的機制。這樣,它就把哲學與科學聯繫起來,用“力網”的觀念和思維,來觀察宇宙間的事物,特別是他所從事的人體與疾病的理論研究與臨床實踐。
二、宇宙“力網理論”是中國傳統醫學的現代化
1. 中國傳統醫學的“天人合一”的基本思想。
《黃帝內經》是祖國醫學經典和哲學巨著,它大約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 書中匯集了古代勞動人民長期與疾病作鬥爭的臨床經驗和理論知識,是一部研究人的病因學、病理學、診斷學、針灸學、養生學等,以及治療原則和藥物學的醫學巨著。《黃帝內經》奠定了中醫學的理論基礎,它集中體現了我國古代樸素的唯物論、辯證法思想,鮮明地表明中醫學與西醫學對人體研究不同的觀點與方法。
《黃帝內經》在哲學思想上強調“天人合一”,注重整體觀念,既強調人體本身是一整體,又強調人與自然環境密切相關,並運用陰陽五行學說解釋生理、病理現象,指導診斷與治療;把陰陽的對立統一看成是宇宙間萬事萬物產生、發展、變化的普遍規律。“天人合一”的基本思想認為:客觀存在的“天”與具有精神意識的“人”之間,有著統一的本原、屬性、結構和規律。《黃帝內經》的天人合一觀,體現了我國古人對人體與天地關係、與四季時節氣候關係的理解,用“天人合一”的整體觀說明人體內外環境的統一性。因而,《黃帝內經》是中國古代醫學的奠基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