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洋村

力洋村

力洋村,位於寧海縣東部,距縣城28公里。隸力洋鎮。北靠蓋蒼山(俗名茶山),南臨三門灣,背山面海,山明水秀,氣候宜人。一條大溪舊名瀝水,自北而南奔流入海。古時村在瀝水之北,水之北為陽,故名瀝陽。後港灣淤塞,村莊南移,更名瀝洋,今其老街西首尚有“蠣蚌灘”舊稱。1962年改名力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力洋村
  • 行政區類別:自然村
  • 所屬地區:中國浙江
  • 郵政區碼:315603
  • 面積:面積2.4平方公里
村莊概述,名稱由來,發展歷史,古代建築,教育情況,綜合發展,農業為主,村辦企業,工農業,村莊傳統,和諧村莊,教育活動,

村莊概述

盛寧線(寧象公路)由西往東穿越村莊,為寧海、象山兩縣交通樞紐。1958年寧海縣併入象山縣時,縣治一度設於此。東西1.6公里,南北1.5公里,面積2.4平方公里,力洋鎮人民政府駐地。
力洋村
力洋現存的古民居建築有著許多獨特的地方文化特色,它既有沿海漁村的雄渾和粗獷,又有江南特色的精細與纖秀。力洋先民好龍,這裡建築上的裝飾以龍圖案為主,無論是木雕磚雕還是石雕灰塑,龍的形象在這裡被刻畫得淋漓盡致,惟妙惟肖。力洋古時靠海,這一帶曾經受海盜與倭寇的侵擾,因此,力洋古民居建築都有一套嚴密的防禦設施,高深的院牆,厚重的大門,迷宮般的小巷。有的古民居的牆壁上還安裝有石制的槍眼。力洋的先民在這些槍眼後面曾用火銃對付海盜,也阻擋過太平軍的北上。
用碎瓷片作為建築上的裝飾也是力洋古民居的一大特色,這些古老的青花瓷碎片被大量的裝飾在門樓及馬頭牆的灰塑上或安插在圍牆頂端堆塑的龍脊上,既象徵龍鱗,又可防人攀爬,好看且實用,體現了力洋先民的聰明與才智。
力洋曾一度是寧海連線象山的交通重鎮,但隨著同三高速公路象山連線線和寧波沿海大通道的貫通,力洋已漸漸失去了往日的重要地位,力洋中心區也將要從力洋村遷出,在緊挨著沿海大通道之處重新規劃新的中心區。但不管時代如何變遷,力洋村畢竟有過往日的繁華,至今保留完整的力洋古村落是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產,應好好地去保護開發和利用,讓其發揮應有的文化價值。

名稱由來

力洋位於蒼山之南,瀝水穿村而歸大海,故有"蒼山之水,瀝水之陽"之美名。蒼山,茶山別名,南宋丞相葉夢鼎有"蒼山十絕"律詩流傳於世。瀝水是發源於茶山之巔的桃花坑水,瀝水水路向南,古人以南為陽,取其諧音,故稱瀝洋。1962年,改稱力洋,力是瀝的簡化字。
力洋還有另一名叫里洋。據說古時現在的力洋村除蛇頭、東山頭外,全是海洋,俗稱里洋,古渡一帶稱外洋。滄海變桑田,至今力洋老百姓仍把力洋作官名稱謂,平時稱里洋者居多。

發展歷史

力洋村始建於元代而盛於明清。村內居住著胡、應、馮、葉等諸姓居民,其中以葉氏人口為最。力洋葉氏自清康熙至乾隆年間陸續從附近嶺峧遷居於此,以漁樵耕讀傳家,家族得以迅速壯大。現存的力洋古建築大多為葉氏產業。 《寧海地名志》記載,力洋舊稱瀝陽,村靠力洋溪故道之北,古人稱水之北為陽,又因力洋溪舊稱瀝水,所以力洋舊時被稱作瀝陽。古時,力洋村前曾是一片汪洋大海,但滄海桑田,海洋淤積成了開闊的洋畈,村莊也逐漸隨之外移,因此力洋一時又被稱為瀝洋。1958年至1961年間,寧海、象山兩縣合二為一,力洋曾一度 成為象山縣治。1962年兩縣分開後,改稱瀝洋為力洋,成了力洋區政府的駐地。
力洋地靈人傑。葉姓第十二世祖南宋丞相葉夢鼎在此留下了足跡。他曾在力洋村西建造集慶庵(俗名力洋庵),今庵中碑碣猶存。葉夢鼎四世孫太學生葉伯巨於明洪武年間上書直諫朱元璋,陳說時弊而死獄中。清代,應、胡、馮、葉和孫姓出秀才、貢元30餘人,力洋被譽為寧海的“文化之邦”、“衣冠之鄉”。辛亥革命志士葉頌清中過秀才,憤於庚子國恥而投筆從戎,卒業於江南陸師,參加光復會,任革命敢死隊首領,武昌起義,率部回響。在光復杭州、攻克南京等戰役中屢立戰功,任浙軍第六師中將師長。1936年逝世。1990年冬重建其墓於虎頭山,浙江省政協主席王家揚手書“辛亥革命志士葉頌清”墓碑,並撰寫了墓志銘。力洋當地亦有人賦詩紀念“當年投筆效從戎,辛亥重光劍氣雄。壯志未酬抗日業,虎頭山上夕陽紅”。繼葉頌清之後,有保定軍校畢業的抗日將領、少將副師長葉裳。學者葉沛嬰教授,20年代與柔石結為莫逆之交,抗日戰爭在重慶大學任教,為營救馬寅初而不遺餘力。還有留英博士葉,留美碩士葉梧,留美歸國後任北方交通大學教授葉杭,參加過"八一"南昌起義的共產黨人馮立臣,在力洋建立寧海東區革命根據地時任副區長的馮守廉等。

古代建築

力洋村的大多數古宅既體現沿海漁村的雄渾和粗獷,又有江南民居的精細與纖秀。力洋先民好龍,建築裝飾也以龍圖案為主,無論木雕、磚雕還是石雕、灰塑,皆惟妙惟肖。也喜用碎瓷片作為建築物的裝飾,古老的青花瓷碎片被裝飾在門樓及馬頭牆的灰塑上,或安插在圍牆頂端堆塑的龍脊上,既象徵龍鱗又可防人攀爬,好看且實用。
現存的力洋古建築大多為葉氏古宅,共有19處,12處保存完好。這其中,“上大份”葉氏古宅保存得最完整、最原汁原味,被省里專家稱為“浙江東南第一大豪宅”。因其南向並列五門又稱為“五門大宅”,宅主為葉氏長房葉善瑗,國學生,於乾隆晚期建成此大宅院。建築占地2500平方米,坐北朝南,四周竹木成蔭,外有小橋流水,整個大宅呈封閉狀態,是一座“回”字形四合院。大車門是石庫門,二門是木製圍屏門,石板大道地,中堂樑上雕刻有倒掛獅子,堂左右有通道通向後堂,共有六套廂房,為走馬樓樣。屋脊上均有龍形磚雕,屋脊中央雕嵌景泰藍大圓盆,大門兩側牆上有獅子繡球灰塑,配有“福壽”等大字。屋脊是龍,牆上是獅,突出了力洋的山海文化。各類灰塑歷200多年風雨,仍完好如初,據考證,它們是用上等蠣灰拌和糯米作為黏合劑,所以能耐久不敗。
力洋老宅子力洋老宅子
另外出名的還有葉家祖宅,系明代建築,原名鮑家莊,是葉溫裕後裔葉乾仁自嶺峧遷居力洋後買下的古宅,後成為葉氏創業發祥地。大翻譯家葉水夫故居原系傍水建築,今仍存兩道石庫門,檐頭上有一“獨占鰲頭”圖案的灰塑,透出科舉文化的印記。雕梁宅中存有唯一一根雕刻著“四鳳穿牡丹”的大梁,堂前四根兩頭小、中間大的梭形大廊柱標誌著唐宋以來的工藝,乃國寶。連科宅得名於宅牆外的灰塑圖案,一隻鷺和一株蓮荷相依,寓意“一路連科”,宅主葉氏也確是清代科場得意者,一門三貢生。其他許多古宅,不一一列舉。
大宅群東側沿著大宅牆根與大路之間,自北至南有一條大水溝,如護城河般護著大宅,俗稱“大水圳”,環流全村。每棟大宅的東首門戶鋪有寬窄不一的石板橋,接通對面的石子大路,構成“小橋流水人家”的生動畫面。可惜現在很多石板已損或被水泥路湮沒,大水圳也斷續隱沒。

教育情況

力洋諸大姓歷來以耕讀為訓,殷富之戶多自聘宿儒或幾家合聘教課子弟。明清以來,為適應科舉取士,村民選文昌閣為址辦起一所私塾,供全村子弟就讀。1916年,葉頌清回鄉,從葉氏族眾撥出祀田辦學,以葉氏宗祠為校舍,創辦新型學校,名力洋初級國小,為今力洋鎮國小的前身,迄今已有76年歷史。1958年創辦力洋初級中學,1971年升格為高中,定名為力洋中學,1992年更名為寧海縣第四中學。1971年又創辦國中1所(今力洋鎮國中的前身)。自1977年高考制度恢復以來,力洋高中畢業生計15屆,1852人,考取大專535人,高中中專391人,合計926人,佔畢業生數的50%。力洋國中除輸送部分國中中專學生外,為高中輸送了大量合格新生。兩校更為工農業輸送後備力量作出巨大貢獻。國小早在60年代已普及,1992年又普及了九年制義務教育。目前,力洋從學前教育到普通高中一套完整的全日制學校教育系統已粗具規模。1992年,幼兒班4所,入托幼兒164人;國小14班,學 生678人(其中學前班2班,90人);國中19班,學生1066人;高中10班,學生518人。
村委會十分重視教育,把學校建設列入重要議程。國小除原有葉氏宗祠校址面積約1000平方米外,擴建的所有用地以及國中建校的絕大部分用地均由村里無償供給,高中的部分校園土地也得到村的支持。1992年,國小占地面積4682平方米;國中占地面積10942平方米;高中占地面積16550平方米;並有農場土地30畝。力洋村有中心衛生院一所,其前身是1943年設立的縣衛生院文正區分院,現占地面積6670平方米,建築面積4744平方米,醫務人員51人,病床25張。此外還有村屬診所3家,日夜門診、出診,方便民眾。
本世紀五、六十年代,葉氏一族就有大學畢業生18人,其中多數現已成為高級工程師。80年代,一批新秀又嶄露頭角。1977年畢業於中國科技大學的孔令昌,系國家地震局地質研究所助理研究員;1982年畢業於浙江農業大學的胡建輝當上象山縣副縣長;1984年畢業於安徽財貿學院的葉顯平在中央商業部任科長;葉修雷留學澳大利亞;葉源波留學美國

綜合發展

農業為主

力洋村歷來以農業為主,盛產糧食。1949年後部分改種棉花,80年代開始發展柑桔楊梅等經濟作物。1992年,全村有水田1334畝,旱地1163畝。糧食總產874噸;棉花563畝,因災減產,總產24噸;柑桔182畝,已投產的還不多,總產20噸;楊梅45畝,總產40噸;還有部分枇杷、青梅、葡萄等。飼養業除傳統的豬、雞、鵝、鴨外,新發展蜜蜂1320箱,產蜜34噸,蜂皇漿65公斤。

村辦企業

村辦企業始於1975年創辦的綜合廠,1984年改為換向器廠,產品暢銷全國各地。村辦的還有化工廠、有色金屬制管廠、水泥預製品廠等。建在村區有縣辦的水暖設備總廠,屬省定點生產單位;有鎮辦的中外合資罐頭食品有限公司,年實罐生產能力10000噸,出口生產能力7000噸,屬國家出口創匯先進單位;還有鋁製品廠、橡膠廠、膠鞋廠、玩具燈具廠、棉織廠等鎮辦企業,產品遠銷國內外市場。1992年全村進廠務工565人。是年,工業總產值820 8萬元,其中村辦工業200萬元。

工農業

工農業的發展促進市場的繁榮。力洋原有老街長270米,寬7米,由於市場經濟的發展,遠遠不適應需要。1984年力洋建鎮後,重建東西新街一條,並不斷發展延伸,現長1300米,寬20米,鋪上混凝土路面,兩旁商鋪林立,林蔭夾道。80年代以來,在村西側新辟有蓋頂和貨台的農貿市場,面積3631平方米;在村東建竹木市場,面積1950平方米;在中街旁建小商品市場和糧食市場,面積4000平方米。全村兼營商業、飲食服務業的共329人。

村莊傳統

力洋的傳統集市以農曆二、七為市日。1992年開始,以農曆二、五、七、十為市日。每逢市日趕集的達12000人次,最多時達18000人次。交易的主要貨物為農副產品、水產品、山林特產和竹木加工品等等。每市日成交額約17萬元,年成交額2200萬餘元。

和諧村莊

力洋村充分發揮民間調委會的作用,自1985年以來,共調解處理較大的民間糾紛1700餘件,調解率達100%,調解成功率達96%以上,履約率達99%。19年來,調處民間糾紛不出村,有效地促進了轄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
力洋村在加強人民調解工作中,首先建立了強有力的調解組織,選出德高望重、有豐富經驗、工作負責的村幹部為調委會主任,配備了調解文書,又從全村選出了熱心調解工作、辦事公道、責任心強的人為成員,組成了村調委會,負責民間糾紛的調解工作。村黨總支的4個分支部分別負責聯繫管理調解信息員,信息員負責各片的民間糾紛調解聯絡工作。該村還先後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調解制度,做到調處民間糾紛晝夜隨叫隨到,糾紛類型及爭執的問題有詳細記錄,調處糾紛有的放矢,糾紛調處情況有檔案可找。
以前村中心大街因車輛多,流動人口多,“髒、亂、差”現象比較嚴重。綜治小組成立了市容監察中隊進行整治,使中街的治安環境得到改善。護村隊是維護治安秩序的基本力量,又擴大了護村隊,增加了數名作風過硬的黨員,夜巡護村工作得到順利開展。由於組織、制度健全,治調工作得到加強。2000年12月,一長住力洋村的象山籍村民以經商為由向村民借款30餘萬元後出走,涉及村民40餘人,該事件矛盾一觸即發,有哄搶鬧事的發展動態,村調委會得到信息後及時作出協調並引導起訴,避免了民間糾紛的矛盾激化。

教育活動

村調委會還不斷開展法律、法規、政策的學習教育活動。1985年以來,村黑板報每月定期刊出一至二期法律知識,並不定期地召開法制宣傳廣播會。同時,著重抓好治調小組和護村隊的整體素質提高,投入一定經費,對治調幹部和護村隊成員分批進行業務和法律知識培訓。此外,村調委會還積極開展對歸正人員的幫教安置工作,預防減少糾紛隱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