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一

力一

力一,曾名伯皖。電訊工程及加速器工程專家。福建永福(今永泰)人。1935年畢業於北平大學工學院電機系。1940年至1942年在延安任陝甘寧邊區自然科學研究會駐會幹事。1942年至1949年先後在陝甘寧邊區及山東解放區通訊兵部隊任工程師、試驗室主任,電信工廠廠長。籌建了華東新華廣播電台。建國後,歷任上海電信局、北京電信局副局長,中國科學院原子能研究所副所長兼中國第一台回旋加速器總工程師、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長,中國核學會粒子加速器學會、核電子學與核探測器學會第一屆理事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力一
  • 出生地: 北京市 
  • 出生日期:1913年10月9日 
  • 畢業院校西南交通大學、上海交大、清華大學、北平大學
簡歷,生平,先鋒,加速器事業,

簡歷

1913年10月9日 出生於北京市。
1930-1935年 先後在唐山交通大學(今西南交通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清華大學北平大學學習。
力一學習過的上海交通大學力一學習過的上海交通大學
1935-1937年 先後任上海國際電台、廣州無線電話台技術員。
1937-1938年 任海口電報局局長。
1940-1942年 先後任延安中共中央財政經濟部工業處與陝甘寧邊區政府工業局秘書、科長。
1942-1945年 任延安中央軍委三局電器修造廠試驗室主任。
1946年 任北平軍調處執行部中共代表團通訊課工程師兼翻譯。
1946-1948年 任華東通訊聯絡局材料廠廠長兼工程師。
1948-1949年 先後在華東廣播電台籌備處與濟南市軍管會無線電處任工程師。
1949-1951年 任上海市軍管會派駐上海國際電台第一軍代表。
1951-1953年 任郵電部上海電信局副局長。
1953-1955年 任郵電部北京電信局副局長。
1955-1956年 任北京建築技術局副局長。
1956-1975年 任原子能研究所所長。
1959-1960年 任杜布納聯合原子核所中能加速器設計組總工程師。
1975-1983年 任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所副所長。
1983年 離休。
1996年9月29日 病逝於北京。

生平

力一,原名力伯皖,祖籍福建永泰縣,1913年10月9日出生於北京。父親力舒東是一位醫生,以行醫作為家庭的主要收入。力一在青少年時期就讀於北京師範大學附小與附中。1930 年進入唐山交通大學土木系,次年轉入上海交通大學電機系,後又轉入清華大學電機系(借讀生)。1932年轉入北平大學電機系。1935年畢業。上大學期間,他積極參加學生運動,“九一八事變”時參加了赴南京請願團。大學畢業後,先後在上海國際電台、廣州無線電話台任技術員。1937年初任海口電報局局長。當年3月,他秘密參加了中國共產黨,以電報局長的身份作掩護,開展革命活動,參加編輯出版革命刊物《救亡呼聲》,撰寫文章,發表木刻畫,宣傳抗日救國主張。
力一力一
1938年,力一到達延安,先後在抗日軍政大學和中共中央組織部訓練班學習。1940年先後在中共中央財政經濟部工業處和陝甘寧邊區政府工業局任秘書、科長。1942年到中共中央軍委通訊局電器修造廠,任試驗室主任,在十分困難的條件下研製成鉛蓄電池等。他還曾為宋慶齡贈送延安的X光機作資料翻譯和調試,為從美國進口的氣象站設備作資料翻譯並幫助組裝。在延安期間,力一還當選為陝甘寧邊區自然科學研究會的駐會幹事和數理學會負責人,同時又是中共中央機關報《解放日報》副刊《科學園地》的主編之一。他撰寫了一系列科普文章,以淵博的知識和生動的文筆普及科學道理。當1946年他調到華東軍區通訊局工作時,原單位的介紹信介紹他為“學識、經驗,此間無人能及,確是一位難得的人。”
1955年,中央決定建立和發展核工業,成立了建築技術局,在北京西南郊坨里地區建設包括重水反應堆和回旋加速器的科研新基地。力一任副局長。同年末,他又隨錢三強率領的科學代表團赴蘇聯考察實習。力一負責考察實習回旋加速器,任加速器組組長,先後到莫斯科熱工物理研究所和烏克蘭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學習。在蘇聯期間,力一作為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原子能組的成員之一,與錢三強等參加制訂了《1956-1967年全國科學發展遠景規劃》和平利用原子能部分的修改稿。
1956年考察團回國後,建築技術局與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合併,仍名物理研究所(1958年改名為原子能研究所),力一任副所長,兼回旋加速器總工程師,主持了中國第一台回旋加速器的基建、安裝和調試工作。力一還分管該所外事與技術安全工作,主持編制了《實驗室安全手冊》和有關規章制度;力一還分管電物理片,領導全所各種加速器、大型電磁設備、大型計算機與核電子儀器的運行與研究工作。1958年由蕭健負責的宇宙線大雲室開始設計,力一參與了設計並任工程領導小組組長。1965 年,該裝置建成於3222米海拔的雲南落雪山,為中國宇宙線研究作出了貢獻。
1959年9月至1962年8月,國家科委先後聘請力一為該委原子能組、計量組、電子學組、無線電技術與製造組組員。1965 年8月,聘任力一為該委無線電技術與製造組射線儀器分組組長。當年11月,力一主持了全國第一次探測器技術會議,推動了這方面工作的進展。
20世紀60年代,力一曾多次受外交部的派遣,作為中國全權代表出席莫斯科聯合原子核研究所各成員國的全權代表會議,並曾作為中國代表團副團長,出席了1964年北京科學討論會、1966年暑期物理討論會以及其他一些國際學術活動。
1973年,在原子能研究所中關村分部的基礎上,成立了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力一於1975年調任該所副所長,分管加速器新技術、新原理的研究及加速器輻射防護與劑量監測工作,參與了高能加速器的方案論證和工程的組織領導工作。1979 年起,兼任高空氣球總體技術組組長。
力一於1983年70歲時離休。力一的一生始終保持了延安時期艱苦樸素的生活作風。當中央電視台的“東方時空”節目主持人和編導在採訪他的日常生活時看到這位享受著副部長級待遇的老科學家竟拿不出一套像樣的衣服時,抑制不住熱淚盈眶。1996年9月29日,力一走完了革命家、科學家和科普作家的一生,終年83歲。

先鋒

1939年,中共中央提出“自力更生,豐衣足食”的號召,開展大生產運動,在繁榮經濟的同時,提倡科學精神。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陝甘寧邊區自然科學研究會於1940年2月在延安成立。1941年8月召開第一次年會,力一和孫霽東作了“邊區工業概況”的專題報告。會上選出了21人的幹事會和作為常務機構的駐會幹事會。力一是6名駐會幹事之一,又兼數理學會負責人。
為了提倡科學精神,宣傳科學知識,《解放日報》與自然科學研究會合作編輯出版《解放日報》副刊《科學園地》,力一是主編之一。他以蘇虹、李直、伊黎、李北、鐵軍等筆名撰寫發表了“炮打原子”、“錸及其化合物”、“一個近代自然科學的奠基人——伽利略的一生”、“談談雷雨”、“虹及三環套”等一系列科普文章,其中尤以“炮打原子”最具傳奇意義。該文系統介紹了原子、電子、原子核、中子、質子、α粒子以及核反應、核裂變的基本知識,還介紹了加速器、鈾-235同位素的濃縮方法和核能套用的可能性。文章最後寫道:“在鈾原子核被分裂的時候,放出的粒子竟具有2億電子伏特的龐大能力。這個成功就把怎樣利用從原子裡取出的能力為人類服務的問題,提到議事日程上來了。……這種新的能力源泉已引起了各方面的注意。想不久會有新的對原子進攻的捷報傳來”。力一這篇文章發表於1942年2月。2個月後費米才開始研究核反應堆,7個月後美國才開始實施研製核子彈的曼哈頓計畫。作為一個電訊工程師的力一能把觸角伸展到核科學研究領域的最前沿,是十分難能可貴的。這是中共中央機關報第一次刊登有關核科學的文章,這在當時全國報刊上也是少有的。
“炮打原子”吸引了許多讀者。例如後來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工業部科技局長、中國電子學會秘書長的邊拱,當時就把它剪下來一直保存著,並用紫藥水作了密密麻麻的筆記。邊拱後來是力一在延安電器修造廠試驗室的同事。一天,邊拱與力一談起該文,才知作者蘇虹原來就是力一。也許正是因為這篇文章,使力一的後半生與原子能、加速器結下了不解之緣。加速器就是轟擊原子的大炮。1992年,正當“炮打原子”一文發表50周年之際,《科普創作》雜誌發表了鄔楓和陸洪的紀念文章“半個世紀的史詩,五十年的傳奇”,高度評價了這篇文章。

加速器事業

力一參加中國原子能事業的時候,中國有關的基礎還很薄弱。加速器領域還只有趙忠堯楊澄中正在領導研製的能量較低的靜電加速器和高壓倍加器。能量較高、束流較強的回旋加速器還是空白。1955年,中蘇兩國政府簽訂協定,從蘇聯引進一座功率為7000千瓦的重水反應堆和一台磁極直徑為1.2米的回旋加速器,簡稱“一堆一器”。隨後經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批准成立了負責建設包括“一堆一器”新實驗基地的建築技術局。當時42歲的通訊專家力一被選調到該局任副局長,從此他投入到中國的加速器事業,並獻出終生。
1955年秋,錢三強選調反應堆、加速器核物理方面的36位科技人員組成中國科學代表團,赴蘇聯考察實習。其中,力一任回旋加速器實習組組長,成員有王傳英、顧潤觀、申青鶴、黃兆德以及正在蘇聯留學準備副博士學位考試的研究生謝羲和吳鐵龍。他們先在莫斯科熱工物理研究所回旋加速器上實習,後又到基輔烏克蘭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新建的回旋加速器上實習,前後近一年。據吳鐵龍回憶,當時作為領導人的力一對實習非常認真,不僅要求嚴格,而且以身作則。有一次進行磁場測量,對於所用的測試儀器,吳鐵龍原以為原理方法都懂了,就不必繪圖了。力一當時沒有責備他,而是自己親自動手繪圖,這件事使他深受教育,至今記憶猶新。
為了獨立自主地發展中國的加速器事業,1959年,力一率領方守賢、汪達基等8名科技人員再次赴蘇聯,在杜布納聯合原子核研究所有關專家指導下,自行設計了一台420兆電子伏的中能加速器。後因國內經濟進入暫時困難時期和原子能研究所承擔的軍工任務過重而被推遲建設。力一仍帶領設計人員跟蹤國際加速器的發展。20世紀60年代初,在蘭州近代物理研究所興建的直徑為1.5米的回旋加速器,因蘇聯專家撤走,建造工作遇到了困難。此時,由力一負責從原子能所選派有經驗的工程技術人員去蘭州幫助安裝、調試和運行,直到1963年完全建成。中國仿製的直徑為1.2米的第一台回旋加速器建在上海原子核所,力一又從原子能所選派有經驗的人員去上海協助調試成功,並培訓了運行人員。
1966年初,根據王淦昌的建議,籌劃建造1.5吉電子伏的高能加速器,在原子能所成立了籌備組,力一任組長。經聶榮臻副總理批准,力一去西北、中南選點。後因“文化大革命”而中斷。1972年,以高能物理學家張文裕為首,18位有關科學家聯名上書周恩來總理,呼籲發展中國高能物理。周恩來在回信中指出:“這件事不能再延遲了。科學院必須把基礎科學理論研究抓起來,同時又要把理論研究與科學實驗結合起來,高能物理與高能加速器預製研究應該成為科學院要抓的主要項目之一”。此後,二機部與科學院於1973年決定,在原子能所中關村分部的基礎上,經過調整成立了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1975年,原子能所包括力一在內又一批科技人員充實到高能物理所,力一任副所長。他不僅參加了高能加速器初期的方案論證,而且分管加速器新技術和新原理的研究以及加速器輻射防護與劑量監測工作。直到1983年離休,他為高能加速器工程的建設和高能物理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
由於他對中國加速器事業的突出貢獻,在1980年成立中國加速器學會時,被推選為首任理事長。力一在離休後仍關心中國加速器事業的發展。就是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他躺在病床上,還以微弱的聲音呼籲:“不採用超導低溫技術,粒子加速器的發展就很難有出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