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防守反擊或連續進攻的代表性技法,作為一種定式,就構成了劍道的基本型,即劍道實戰技術的規範基礎形式。
(一)何謂基本型
將防守反擊或連續進攻的代表性技法,作為一種定式,就構成了劍道的基本型,即劍道實戰技術的規範基礎形式。
這是將一些具共通規律的一、二級技法分類,編排而成的約束練習。反覆地做成這類練習,對於熟習相互作用下攻防雙方的對應能力,具有很好的效果。尤其是它的攻防理念的科學性,完全打破了以往我們所固有的、傳統上的攻擊和防守槪念, 而與實戰條件融為一體,並以其與中國武術練習的原則性區別,從根本上奠定了劍道的實用性價值。
中國傳統武術的對練,多以連綿不斷的“攻防攻防”作為訓練的基本模式,務求從“招、招”相隨中找到破綻,然後再攻入取勝。殊不知,這在實戰中,是根本不存在的拋開已知條件的理想化“猜想”。實戰總是違逆他們的意志,殘酷地只在 二、三招之中即見分曉。若還不分勝負,其後的再戰,必定也是在以基本姿勢為過 渡的形式中重新開始。實際中,在多於三次的攻防對應中,一個人不可能繼續保持 住嚴整的架勢和可向任何方向作出移動應招的能力。基於這一原則,實際攻防過程決不會在“有一招攻,必有一招防”的循環形式中連續下去。這在現代的任何個人體育對抗競技項目中,包括技擊在內,都是如此,別無他例。因而在劍道“型”中的攻防動作,都是被限定在二招以內。對此,根本就沒有必要試圖企求在那種令人眼花療亂,高超無比的對練表演中去獲得技擊之術。恰恰相反它只會將人引入誤區,走向歧路。
然而,反之以為“型”的練習,就可以槪括劍道技術的全部內涵的認識,也是片面的。劍道並不是靠“預測”和下棋中的“設步”來決定勝負。極為靈活的近於本能之感應和紮實規範的某本招式,才是組成精彩的攻防過程的不可缺少的要件。 拘泥於死板的形式規程,必定出招即落入對方的期待之中,極為靈活的變化,靈敏的反應,才是劍道的生命。這猶如學圍棋之初必練“定式”,而臨場下棋又要離開 “定式”,靈活“博弈”一樣的道理。“陣而後戰,兵法之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岳穆公的這一段對行兵布陣的髙度概括,實可以作為我們的座右銘。
(二)日本劍道型
“日本劍道型”之長刀七式,短刀三式,為日本劍道的基本型,也即一切劍道規範定式之原型。是型是統一後的劍道技術之母型,於大正元年10月制定,具有至髙無上的地位和不可動搖的權威性。其以“制先之先”為原則,演繹出了各種基本的攻防技術在九步以內作出爭鬥的相互關係。因而,可以說,它又是誕生一切劍道思想的有形之本。
該基本型要求:“端正禮儀,以寧靜的心開始,迅速挺身進入與對方之中間,立即決個勝負,結束。”日人以此出盡全力,藉木刀反覆練習,並以如此的決斷力與行動,體會超越訓練的深奧意義,達到修行的至極之境。
(三) 日本劍道基本型訓練開始式
日本劍道,以一足一刀之外為“攻”,其里為“擊”,至成“攻而後擊”之攻擊 理念。體現此原則之根本者,即為起始式。
起式之前之施禮。雙方在距約三米之處相向成正座,劍放右腰一側地面,劍背朝外,劍鍔與膝部齊平,端坐相視片刻。然後,相互行座禮。
起立,右手執劍,刀背朝下,劍尖以45。垂向後下方,先向道場正面行立禮, 再退至九步,相距約5m至5.5m處,進入爭鬥距離。然後,再互行立禮。還原成自然姿勢。換手,改用左側執劍。
起始時雙方向前三步,蹲據拔劍,成中段姿勢;再慢慢把劍尖降低,指向對方左膝下方6cm處停置,然後,各取下段姿勢退至相距五步處,持中段姿勢對時。
上述動作要求沉靜、緩慢、端正和威嚴,從衣著至禮儀,再到姿勢,要做得認真、嚴謹,一絲不苟。雙方要顯示出優美的形態和莊重的氣勢,充分地展現出劍士 的人品和劍格及雄厚的功底。
最後,至十式全部練習完畢後的訓練結束之行禮。應於蹲踞收劍後,退足至開始九步之位置,成自然站立姿勢,然後換成右手提劍,首先互相行立禮,繼而再上二步,轉身,向道場正面行立禮,再互行座禮,至退場,方為正確、尊嚴的順序。
持短劍時與長劍相同,但構劍與撥劍時左手應輕扶左腰處,然後,在降低劍尖同時,放下左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