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羚屬(學名:Oryx):生活在非洲和阿拉伯半島平原,偶蹄目牛科的一個屬,也稱大羚羊屬。共有4個物種,是形體最大的羚羊。體上覆蓋的毛是灰褐色,但臉部、腹部及四肢下部的體毛是白色。臉部中央、眼睛到嘴巴四周、咽部、前肢與後肢之間的體側、四肢的脛部及尾巴都有黑色的毛分布。
棲息於乾燥的草原及沙漠地區,晨昏活動,白天氣溫較高時躲在陰涼處休息。食草動物,主要食物是草、樹葉,條件艱苦時可以用強壯的前肢挖出地下1米深處的植物根莖充飢。成群棲居於非洲和阿拉伯半島的荒漠和乾旱平原。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分布範圍,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劍羚屬包含四種劍羚。彎角劍羚、南非劍羚、阿拉伯劍羚、東非劍羚。身體粗壯,肩高102-120厘米。有鬃毛和毛尾,面部和前額有黑色斑塊,眼的兩側各有黑色條紋,身上和腿上有黑色斑紋(隨品種而異)。東非劍羚和南非劍羚毛皮呈灰褐色,北非劍羚灰白色,阿拉伯劍羚白色。雌雄均具角,角長而尖,或直或曲。
體質強壯;有適合長跑的腿;腳上有4趾,但側趾比鹿類更加退化,適於奔跑;門牙和犬齒均退化,但下門牙保留,下犬齒門齒化,三對門齒向前傾斜呈鏟子狀,由於以比較堅硬的植物為食,前臼齒和臼齒為高冠,琺瑯質有褶皺,齒冠磨蝕後表面形成複雜的齒紋,適於吃草;胃4室,反芻功能完善;成年雌雄皆具洞角,是由額骨的突起衍生出來形成的對稱骨枝,不分叉,內部空心,外被可脫落的角質套(角鞘),套在骨質的角心上(骨心),並且隨著骨心的生長而擴大;角上無神經和血管,洞角被去掉後,不能再生長;一般長到一定程度便停止生長,且不更換角鞘。
生活習性
集群生活,每群6-40隻不等,平均數量是14隻,最高紀錄為300多隻,羚群由一隻成年公羚帶領數隻母羚和幼羚共同生活,領地面積約25平方公里,成年雄性會離開群體獨自生活。晨昏活動,白天氣溫較高時躲在陰涼處休息,主要食物是草、樹葉,條件艱苦時可以用強壯的前肢挖出地下1米深處的植物根莖充飢。
該屬的幾種大羚羊都非常耐乾旱。由於長年生活在炎熱乾燥的環境中,劍羚進化出了多種適應沙漠環境的生理特性,缺水的時候它可以連續幾天不飲,為了保留住體內寶貴的水分,它能使自己的體溫從35.7℃上升到45℃這個其它哺乳動物肯定死翹翹的溫度,減小了身體和外界的溫差,從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熱量的吸收。非常適應在沙漠的生存。
分布範圍
分布於非洲和阿拉伯地區。阿拉伯劍羚原產於中東和阿拉伯半島,由於人類捕殺,已野外滅絕,20世紀80年代進行重引入,數量不足500頭。
保護級別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
其中彎角劍羚——野外絕滅(EW)、阿拉伯劍羚——易危(VU)、東非劍羚——近危(NT)、南非劍羚——無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