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河縣革東鎮稿午“水鼓舞”是貴州省級非物質遺產名錄,是全國最為獨特的一種舞蹈,是在水中跳的舞蹈。據口碑資料並結合歷史文獻考證,水鼓舞至少已有不下五六百年的歷史,它被專家、學者譽為民族原始舞蹈的“活化石”。
“水鼓舞”苗語稱“zuk niel eb”,“ zuk niel”意為踩鼓,“eb”意為水。它的起源是一個美麗的傳說,傳說很久以前某年因久旱不雨,有位叫告翌仲老祖公在今天起鼓的地方挖井,不慎被倒塌的泥土掩埋。後來他託夢給子女說,這個地方很好,就讓他在此長眠;子女們便帶上香紙前去“墳”上祭奠,隨後便普降甘露,於是便在水溝里踩鼓慶賀,相沿成俗。
過去,水鼓舞一般只能在過水鼓舞節時才能跳。節日分為三個階段,現在簡化為兩部分。每年陰曆六月第一個卯日之後的第一個丑日舉行“起鼓”儀式。即如開幕式,這是水鼓舞的核心。全寨男女長幼身著女人的衣裙,倒披蓑衣,腳踩棕靴,來到村前的小河邊。首先是一老人右手拿刀,左手提鴨,一邊吟頌祭詞,一邊殺死鴨子,並把鴨血灑向四周,以祭先人,同時眾人焚香燒紙,頓時整個田野人聲鼎沸,煙霧繚繞。煮肉祭祀後, 眾人便在河中一邊踩鼓,一邊拊水擲泥嬉戲,喝酒吃肉為樂。酒過三巡又到河中踩上幾圈,不時從附近田中抓來稀泥打起泥仗。喝酒吃肉--踩鼓--打泥仗交叉往復,直到酒酣人累,日漸西下,方才收場。13天后(即第二個丑日),再在村邊壩中踩鼓,是時周圍數十個村寨的上萬人都要穿上盛裝前來踩鼓,3天后方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