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川縣海門口史前遺址

劍川縣海門口史前遺址

遺址位於雲南省劍川縣甸南鎮海門口村,在劍湖出水口南部。該遺址曾於1957年和1978年進行過兩次發掘。2008年1~5月,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對海門口遺址進行了第三次發掘,揭露面積達1395平方米。 遺址現存總面積約50000平方米,中心區面積約20000平方米。發現的遺蹟有房址、火堆、木樁柱和橫木、灰白色石塊、人骨坑、柱洞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劍川縣海門口史前遺址
  • 地理位置:雲南省劍川縣甸南鎮海門口村
  • 總面積:50000平方米
  • 中心區面積:20000平方米
文物介紹,歷史文化,

文物介紹

所清理的木樁柱和橫木共4000多根,編號有兩座房址。三次發掘共出土各類遺物約3000餘件,包括陶器、石器、骨角牙器、木器、銅器、鐵器、動物骨骼和農作物遺骸等,其中第三次發掘出土銅器18件。發掘區域內的地層堆積狀況大體相同,根據所包含的遺物,可初步劃分為三期。

歷史文化

海門口遺址是滇西北地區最重要的史前遺址,考古發掘取得了極為豐富的成果。通過對該遺址文化內涵的研究,確立了劍湖周邊地區考古學文化的年代序列。該遺址的史前時期遺存是連續發展的,大致可分為三期。第一期不伴出銅器,屬新石器時代晚期,年代大致為距今4000~3500年。第二期和第三期伴出銅器,分別屬銅器時代的早期和中期,第二期的年代大致為距今3400~3100年,第三期的年代大致為距今3000~2500年。該遺址的青銅時代遺存與大理銀梭島遺址的時代基本同時,但文化面貌卻有很大差異,說明滇西地區的青銅文化具有多樣性和複雜性,這對認識青藏高原東部地區史前的文化交流和族群遷徙具有重要價值。該遺址發現的史前時期水濱木構“乾欄式”建築,保存之好,面積之大,在目前國內的考古發現中是罕見的。該遺址出土了稻、粟、麥等多種穀物遺存,證明了來自黃河流域的粟作農業,其南界已經延伸到滇西地區;而稻、麥共存的現象,則為認識中國古代稻麥輪作技術起源的時間和地點提供了重要信息。該遺址第三次發掘出土的銅器和鑄銅石范,具有明確的地層關係,證明這裡是雲貴高原最早的青銅時代遺址,滇西地區可能是雲貴高原青銅文化和青銅冶鑄技術的重要發源地之一。該遺址還出土了大量人骨和動物遺骸等,這些資料的系統整理和研究,必將為考古學、人類學、民族學等方面研究提供更多的信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