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阿本,字莫閒,號滋藝堂主。1960年生於重慶永川,“藝廬”第十二代傳人。現為中國農工民主黨黨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書畫家協會理事,廣東美術家協會會員,重慶市永川區文聯副主席。自幼跟隨家父劉聲道學習金石、書畫,後又師從董壽平、劉繼卣等諸位老先生。嚼墨五味,解繩索新,案牘耕耘四十餘載,且創作出的“洗墨洗彩法”在畫壇獨樹一幟。已出版有《中國獨樹一幟名家——劉阿本畫洗墨竹》、《中國優秀美術家·劉阿本》、《劉阿本中國畫作品》等畫冊,作品入編《當代中國畫精品選》、《中國畫二十家》等二十餘部大型畫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阿本
- 別名:字莫閒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重慶
- 出生日期:1960
- 職業:書畫家
- 性別:男
個人簡介,成就榮譽,學者評論,
個人簡介
劉阿本,字莫閒,號滋藝堂主。1960年生於重慶永川,“藝廬”第十二代傳人,現為中國農工民主黨黨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書畫家協會理事,廣東美術家協會會員,重慶市永川區文聯副主席。自幼跟隨家父劉聲道學習金石、書畫,後又師從董壽平、劉繼卣等諸位老先生。嚼墨五味,解繩索新,案牘耕耘四十餘載,且創作出的“洗墨洗彩法”在畫壇獨樹一幟。從1999年至今,作品曾獲中國美術家協會全國大展成就獎一次,銅獎兩次,九次入選。2005年《君子宏論天下興》等17件作品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永久性收藏。其作品先後被國家黨政軍機關、美術館、藝術團體、海內外收藏家所珍藏。
已出版有《中國獨樹一幟名家——劉阿本畫洗墨竹》、《中國優秀美術家·劉阿本》、《劉阿本中國畫作品》等畫冊,作品入編《當代中國畫精品選》、《中國畫二十家》等二十餘部大型畫集。
成就榮譽
2007年,在外漂泊半生的劉阿本先生攜自創的洗墨洗彩畫回家鄉永川舉辦個展。2011年,劉阿本先生又攜洗墨洗彩、新工筆畫在重慶三峽博物館舉辦個展。2012年,劉阿本先生的作品進入中國最高藝術殿堂,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個展。2013年,正值創作高峰和黃金時期的阿本先生再次回到重慶,擬在重慶各區縣舉辦“盛世國風”劉阿本洗墨洗彩暨新工筆畫巡迴展,謳歌盛世,遍吹“國風”。首展式於7月18日上午在永川區官井路“月源山水”展覽廳舉行。
劉阿本創作成績概覽:
1996年作品《新雨洗新枝》被中南海收藏
1999年作品《竹頌》榮獲中國美協成就獎
1999年作品《寒香才知竹更香》榮獲中國美協銅獎
1999年作品《晨音》入選紀念孔子誕辰2550年書畫大展優秀獎
2000年作品《綠巢》入選"亞亨杯"中國美協全國書畫
2000年作品《不厭大地孕育生》榮獲中國美協銅獎
2001年作品《春雨潤竹圖》入選中國美協大展
2002年作品《與君共於煙雨中》入選中國美協迎奧運中國畫大展
2004年作品《春風細雨潤竹枝》入選首屆中國美協會員中國畫精品展
2004年作品《21世紀中國著名書畫家精品選劉阿本中國畫作品》被國家郵政局發行個性化郵票
2005年作品《君子宏論天下興》等十七件作品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永久性收藏
2005年作品《碧翠清音奏寒春》入選第二屆中國美協會員中國畫精品展
2005年作品《共和國之花》榮獲抗日戰爭紀念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六十周年書畫藝術展銀獎並收藏
2005年作品《龍的精神》入選幾年抗日戰爭勝利六十周年全國中國畫作品展
2008年 劉阿本中國畫精品展在廣東陽江舉辦展出
2008年古韻今談《劉阿本藝術報導》專題片廣東省新聞電視台播報
2008年《洗出來的藝術劉阿本》專題片廣東陽江電視台播報
2009年中國獨樹一幟名家《劉阿本畫洗墨竹》由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發行
2009年中國獨樹一幟名家《劉阿本洗墨畫專題展》在廣東中山舉辦展出
2009年作品《祥雲和諧》胡錦濤總書記微刻肖像組字畫被國家機關收藏
2010年在重慶市永川區與家鄉的藝術家們進行藝術交流
2010年作品《春滿富貴花滿樓》等九件作品入選《中國畫二十家》嶺南美術出版社出版發行
2010年評為當代30位最具學術價值與市場潛力的(花鳥)畫家
2010年《紫玉繁英》等十件作品入選《當代中國畫名作精品選集畫壇里程碑》由中國文聯出版發行
2011年《筆詠穹谷·情系故鄉》劉阿本洗墨洗彩精品展在重慶三峽博物館展出,《玉竹連五色》和《秋山記憶》並被收藏
2012年 “水墨競秀”劉阿本國畫精品展在中國美術館展出
學者評論
感謝阿本
張江舟(中國國家畫院副院長)
阿本是我少時的朋友,典型的南人之像,聰穎、鬼精、執著且多有一副俠義之肝膽。緣此,身邊總有一群氣味相投的朋友,不為利益,不求所得,只為做朋友的那份暢快。二十餘年間,阿本帶著老婆和一群孩子在新疆、廣東、河南遊居多年,問其動因,只為朋友的一聲召喚。年近五十,重又回到家鄉重慶,是否順應了認祖歸宗那句老話,不得而知,也許僅只是游居途中的又一驛站。阿本的不安分是盡人皆知了。
得其不安分之因,阿本的從藝之路,也多了許多超常的色彩。
秉承家傳之技藝,初學古法,遍臨歷代名畫,研習各家各派之技藝,兼攻歷代材料、裝裱技術之研究,所做仿古畫作幾近亂真,此為阿本中國畫傳統之技法打下堅實基礎,且練就了辨識古畫真偽之硬功。藉此,阿本曾遍游大江南北,閱盡民間所藏曆代之精品,為考查,為學習,更為幼時的藝術家之夢,默默地積蓄著力量。果不其然,近二十年間,阿本不再以仿古為能事,憑藉著堅實豐盈的傳統積累,沉浸於個人繪畫風格的凝造之中。於是,一組組鮮活的,頗具時代氣息和個人風格的畫作頻現於各類全國性展覽和報刊之中。
阿本的畫亮麗、華貴。張之於壁,滿堂生輝,充盈著迷人的絢爛之氣。究其技法之源,有宋元花鳥雙勾之功,有文人筆墨之書卷意氣,有金碧山水色彩之明麗,有院體畫的工細與縝密。顯然,阿本有著過人的整合傳統繪畫語言的能力和追求繪畫語言當代特徵的文化自覺,並已形成了自己具有鮮明當代特徵和個人風格的語言樣式。在他眼中,對傳統技法的研習,目的不是對傳統語言規範的謹守,而是繼承基礎上的創造,是基於當代人多樣審美需求上的融入了個人審美判斷的當代表現。語言的目的在於表現,追求繪畫語言的當代特徵,是當代人情感表現的需求。因此,我們看到阿本的畫,無論山水、花鳥,無論是搖曳的風竹、簇擁的牡丹還是漫山的野菊,表現出的均是置身繁華的當代人的盛世情懷和幸福理想。有別於傳統文人畫的“逸筆草草”,阿本的畫作調動了繪畫語言的全部元素和技巧,布局大張大合極具張力,氣勢灑脫恣意,且合於法度,設色艷麗而不失典雅。在這嫻熟精湛的技法背後投射出的是畫家豐盈的精神情感和充滿激情的表現欲望。
顯然,阿本的畫作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別樣的審美情感——熱情、快樂、幸福、陽光,一如其做人的那份暢快。無論背後的阿本付出了多少辛勞,人前的阿本和阿本的畫,永遠是夏日裡的一縷清風,冬日裡的溫暖陽光。
劉阿本——從傳統到創新的孜孜不倦的耕耘者
鐘耕略(著名旅美藝術家、藝評家)
困擾了中國藝術家近一個世紀的有關中國傳統繪畫變革的問題,依然陷在一片迷霧之中。有志於此的藝術家可謂前赴後繼,努力實踐,嘗試尋找一條既能保存中國傳統優勢,又能切合現代社會欣賞習慣的創作道路。20世紀初,由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所開創的“嶺南派”,提倡寫生,試圖以現實生活的生動資源,挽回日漸陳陳相因的文人畫的頹勢。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間,以徐悲鴻為代表的一群有志的藝術先驅,紛赴歐美求藝。他們歸國後致力於推動西方體系的美術教育,以西方繪畫的精確法則修正中國畫在透視和比例上的所謂“弱項”。其後於50年代之際,國內美術學院體系的設立,進一步將中國畫的發展納入規範的軌道。無疑,這種帶有方針性的導航,進一步把中國的傳統繪畫帶入現實的生活;然而,過於強調藝術的社會實用功能,則堵塞了藝術家探索個人心象的空間。雖然各地美術院校都有各自的發展特色,但總體而言,難免流於單一模式的創作理念。
遞至80年代經改政策的實施,對西方文化藝術的門戶開啟,歐美現代藝術新思潮的震撼性衝擊,再次促使人們對傳統繪畫藝術的反省。“抽象水墨”的崛起以及“新文人畫”的倡導,乃是從兩個不同的方向尋求革新的道路。抽象水墨主要源自海外新水墨運動的理念,而以西方當代藝術的形格為藍本;新文人畫則植根於傳統,而試圖拓展一種空靈簡約的裝飾意趣。我們並不否定各種不同的藝術思潮和形式在中國畫創新道路上的艱辛嘗試,畢竟藝術是多元的,而且多方的實踐更可提供各種不同的可貴經驗。不過,我們應該注意到,純以西方現代藝術的理念來構建中國水墨的前景,則如一朵虛幻的浮萍,只有遊走的特色,而無紮根的優勢。何況西方的抽象表現主義多從東方藝術的線條、墨韻吸取養料,假如單純效法西方抽象形式,則失於捨本逐末。而新文人畫的提倡卻依然泥足深陷,沒有徹底超出前人的境界;一些裝飾趣味的刻意玩弄,以及呼應西方藝術的極簡意象的追求,均未有足夠的說服力。
凡在此新舊衝突交替的歷史時段,必有搖旗吶喊者,亦有默默耕耘者。竊以為藝術之發展必與歷史大環境相關,一是涉及社會之需求,一是關乎藝術家個人先知先覺之敏感。舉凡設定劃一的路線方針,抑或是盲目的出位反叛,皆不能達至理想之成果。只有腳踏實地的辛勤實踐,不斷刷新創作的理念,以傳統文化精華為經,以當代藝術思潮為緯,去構織出新穎而有內容的藝術前景。劉阿本就是其中一位這樣的默默耕耘者。他有著深厚的傳統繪畫根底,由於家學淵源,其祖上在書法、金石、民間工藝和複製古畫上的獨特成就,讓劉阿本從小就對繪畫材料的選取以及技法的講究已有相當認識。年未及弱冠,即已顯露出敏捷的思維和揮毫的膽色。其後經歷了巴蜀、西北和南粵等地的奔波遷移,刻苦的鑽研加上豐富的閱歷,遂成就了一種豪雄剛拙而清勁的畫風。尤其是“洗墨”、“洗彩”技法的開創和運用,更體現了劉對於中國傳統繪畫審美理念的繼承和變革,早就顯現出其優勢。然而,他並不滿足於既有的成就,一方面努力耕耘,一方面以其藝術觸覺去探索創新的道路。
劉阿本的創新是立足於中國傳統繪畫之格局,充分發揮線條和水墨的功能,輔以西方藝術的光色視覺效果,營造出一種新穎的視象。它超越了傳統文人畫的視野,以其獨特的洗墨、洗彩技法,以頻密的黑白反襯手法,開拓出一種蒼鬱幽深的雄偉畫境。劉試圖從一個“繁”與“密”的角度去探究文人畫未曾涉足的領域,又以一種混合著西方素描藝術肌理的層次去構築起文人畫尚未進入的空間。那種魔幻般的水洗和吸墨技法,所營造的虛實正負倒置的觀念,以及那水漬墨痕的意外效果所構織的抽象符號,卻是西方的水彩和中國的“破墨”、“撞水”等技法無法達到的一種肌理性的特效。劉畫在傳統的疊床架屋式的布局中建構出一種紀念碑式構圖的感覺,而洗墨竹則密集成林,竹乾自畫下邊緣節節上沖,直達畫頂,除了展現紀念碑式的巨觀之外,更探求一種羅織肌理的神秘幽深的現代視象。顯而易見,它打破了傳統文人畫的體裁,為那已經凋謝了的傳統“四君子”藝術賦予新的生機。無可諱言,劉的洗墨梅和洗墨蘭雖已有超越傳統的架構,但尚未能達到洗墨竹的特殊境界。
綜覽劉阿本的近作,可以歸納為一首“三部曲”。以此三部曲的特色去欣賞劉的藝術,則不難發現其在現代水墨發展範疇里的創見。第一部曲是洗墨竹,一如前文所述,那是標誌著他突破傳統文人繪畫的固有面貌,以一種新的視覺效果,開拓了墨竹藝術的嶄新領域。第二部曲則是“洗墨芭蕉”。筆者以為劉的洗墨芭蕉更具現代視覺藝術的境界,它已超出了描繪植物的層次,畫面展現給觀眾的似乎是一幀雄偉茂密的山水。那豐厚的層次、那水墨的斑漬所構成的明暗肌理,恰似一幅現代的素描作品,完全顛覆了文人芭蕉那種清越蕭疏的感覺。第三部曲則數“洗墨山水”了。劉的洗墨山水主要由蘭草和鵝卵石構成,蘭草以洗墨法描繪,於作者而言,並不算特別;其引人入勝之處,乃是浸漬於溪水之中的鵝卵石。劉以精細的筆法、耐心的染漬,描繪出清溪底部卵石的浸潤感。那澄澈見底的溪水,不假線條刻畫,純以彩色染出,一種清冽而沁人心脾的清涼感,帶給觀眾一種出世的愉悅。這種近乎超級寫實的描繪,令人想起清廷的義大利畫師郎世寧的藝術。嘗見其描繪瓶花的作品,其逼真程度不亞於當今西方超寫實繪畫的功力,而優雅的線條與韻味則有過之者。郎氏的貢獻,不但令當時的國人大開眼界,其實他的藝術已是中西藝術糅合的濫觴。劉畫的蘭石清溪為其洗墨洗彩山水的起步,但作為第三部曲的焦點,確實具有重要的開拓意義。劉並不著意於刻畫局部的卵石肌理,而是有意識地以卵石去構築大山大水,因此其下一步的計畫,必是以曠闊的胸懷,把他的洗墨洗彩絕技納入以卵石構築的山川,探索一種前人未曾涉足的畫境。固然,他的卵石系列作品尚存在著不少有關中西技法融合、以及畫面的藝術處理等問題,仍待進一步摸索解決。不過以整體而觀之,這是一個必經的階段。相信以他的聰慧和氣度,以及那積極進取的藝術心態,在默默耕耘的辛勞中,必能尋求到一個有效的途徑,把他的藝術推進到一個新的高度。
中國需要更多像劉阿本這樣腳踏實地、默默耕耘的藝術家,只有不斷挑戰自己,才能不斷超越自己。藝術本無新舊之分,今日之新即是明日之舊;然而藝術必與時共進,才能展現時代之特色。中國水墨的創新必須立足於傳統的根基,繼而開拓現代視覺的空間。形式不過是外表,潮流不過是商機,真正可以與歷史共存、永遠散發出魅力的藝術才是人類的寶藏。劉阿本身處這樣一個變革的時代,能夠把握住自己的方向,孜孜不倦地往前探索,實屬難能可貴。儘管前路依然荊棘滿途,但迎戰艱辛才是一個真正藝術家的樂趣,願阿本勉之。
“藝廬”後裔 博採眾長--劉阿本其人其畫
李作智(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
1980年秋,我出差去四川參加一個有關懸棺葬的研討會,會後順便到永川去看望我多年未見的姑姑和弟弟、妹妹們。在此期間,聽朋友介紹說永川有位民間藝人叫劉聲道,不僅詩、書、畫、印樣樣精通,對歷史也很有研究,特別是他的微雕技巧,能在頭髮絲上刻字,還在家裡辦了一個永川仿古工藝美術廠等等。出於個人的興趣和愛好,我即前往永川縣三教鄉拜訪了這位"藝廬"第十一代傳人劉聲道老先生。
位於三教鄉的一塊壩子上,有一排普普通通很不起眼的民房,顯得十分寧靜而安詳。一進門,迎接我們的是一位穿著樸實、和藹可親的長者和一個年輕英俊、個頭不高、笑容可掬的小伙子。這就是初次和劉聲道、劉阿本父子見面時給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在與劉老的交談中,我才知道這是一個藝術世家,早在清朝乾隆年間,劉老的祖上即創建了"藝廬",專門從事金石書畫,篆刻微雕等民間工藝美術品的創作,此後代代相傳,至劉阿本已是第十二代傳人了。而且劉老的老伴每天除了要料理家務事之外,還要抽出時間來刻印章,女兒則忙於裝裱字畫,阿本時任廠長,繪畫、雕刻樣樣都搞。一家人好像生活在一個世外桃園的藝術殿堂之中,每天無拘無束,不辭辛苦地在耕耘、創作。見到劉老的家庭生活如此勤勞樸實,使我不由得想起"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這幅楹聯,深信"藝廬"必定能代代相傳,流芳百世。於是我向劉老建議,希望讓外界對他們的仿古技藝有所了解,更好的總結一些經驗,劉老聽了欣然同意。
臨別前,阿本畫了一幅《熊貓嬉竹》送給我,這是我第一次看他揮毫作畫,運筆如飛,一絲不苟,速度之快,令人震憾。我當即向劉老說,應當讓阿本到外面去闖一闖,若是老呆在這山溝溝里不見世面,那可真把阿本這樣一個好小伙子給埋沒了。劉老會心地微笑,一邊頻頻點頭,送我離去。此後,我和劉家父子結下了不解之緣,至今成為了莫逆之交。
1981年,劉聲道父子應邀來北京,在中國歷史博物館(現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仿古書畫及民間工藝品展覽。由於劉老在解放前曾為地下黨建立傷病員醫院作過貢獻,所以展覽一開始,楚圖南、張愛萍、魏傳統、李永悌、楊國宇、王定烈等,一些出身於老紅軍的巴蜀將軍,都接踵而來,與他會見敘舊,當時在這些能文、能武、能寫、能畫的老將軍們的心目中,像劉聲道這樣一個,少時因家境貧寒,唯讀過一年半書的人,競能歷經磨難,練出一身驚人絕技,集詩、書、畫,印等於一身,這的確令人費解,是個稀奇人物。為此,魏傳統將軍即給劉聲道送了一個雅號--"巴蜀奇才"。
在展出期間,劉阿本每天都當場作畫,畫得最多的是竹子,而且能臨摹一手鄭板橋的書法在畫上題款。因而向他求畫、買畫的人絡繹不絕。啟功先生是很喜歡畫竹子的,那天來博物館參觀,見到阿本作畫非常高興,十分欣賞,當即給了他一個很高的評價--"當代小板橋"。
阿本那年才21歲,兩隻炯炯有神的大眼睛,一頭烏黑的捲髮,作畫時,他目無全牛,大筆一揮信手拈來。圍觀者都會驚奇地認為,這個小伙子是畫畫的天才。其實愛迪生曾經說過:"天才,就是百分之二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八的汗水。"本村久一也說:"所謂天才人物,指的就是具有毅力的人,勤奮的人,入迷的人和忘我的人。"劉阿本也正是這樣一種人。
阿本因受家庭影響,自幼酷愛書畫、雕刻。從5歲開始繼承家學,拜師學藝。然而在"文革"期間,他的父親劉聲道被關進了牛棚,家中被抄,過去自己所學的東西,也都成了破"四舊"的對象。為了謀生,年幼的阿本只能靠鄉間趕集時,和母親、哥哥一起去刻點圖章度日,有次因為刻錯了字,還被人家狠狠揍了一頓。後來他自己又去學印背心,掙點錢來養家餬口。在這樣的艱難困苦的生活條件下,阿本仍然不忘對藝術的執著追求,每天都要擠出時間來痴迷於習字、臨畫。他的那種天才,也正是這種環境中錘鍊出來的。
這次展覽對於劉阿本來說,最大的收穫,是在京結識了許多馳名中外的老畫家,如許麟廬、黃苗子、蔣兆和、婁師白,並拜董壽平、劉繼卣等老先生為師,專門攻研國畫。這也是阿本藝術生涯中的一個轉折點。由於阿本勤奮好學,悟性很高,頗受這些老畫家們的傾心關愛,都很願意向他傳授自己的絕活。使他不僅繼承了家學技藝,且兼容各家,博採眾長,為其以後的繪畫創新,打下了堅實的功力基礎。
此後,阿本為了深入生活,積累素材,走南闖北,到處寫生,創作出了許多優秀作品,成為當代中國畫實力派的傑出畫家之一。他以獨創的"洗墨洗彩法"創作的作品,曾多次榮獲中國美術家協會成就獎、銅獎等。2004年11月,國家郵政局將劉阿本的17幅作品製作成《二十一世紀中國著名畫家精品選》個性化郵票,在國內外限量發行。2005年8月,這17幅作品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永久性收藏,作品有《君子宏論神州興》、《雪過寒林花報春》、《君子煙雨中》、《獨吐紅》、《教子圖》等。這也是中國國家博物館歷來收藏個人書畫作品最多的一次。
最後,我還想再強調一點的是,觀看阿本畫畫,那可是人生最大的樂趣和享受!
藝廬後人存遠志·洗墨洗彩創新法--賞讀劉阿本洗墨洗彩畫
李好軍(著名畫家)
花鳥畫具有較強的藝術表現形式,在中國美術史占有重要位置。尤其是五代兩宋至明清時期,經歷了漫長而光彩的道路,出現了許多傑出的大畫家。他們共同遵循"師外造化,中得心源"的創作古訓,拓展了不同的藝術境界,形成了特色凸顯的藝術流派,影響所及迄今不衰。
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思想解放,市場活躍,中國畫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時期。敢於探索,勇於創新,名種風格層出不窮,人才輩出。單就花鳥畫而言,取得突出成績的畫家不在少數,著名畫家劉阿本先生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獨特的洗墨彩畫一出現,就頗受社會和行家的關注和讚賞。這是劉阿本先生從藝四十年刻苦鑽研、大膽創新的必然結果,是對自己的一次超越。
洗墨洗彩畫的成功,緣於紮實的傳統筆墨功力。劉阿本祖籍重慶市永川區,生於一九六0年,其祖上在清代乾隆年間創辦"藝廬"專事仿古工藝。到他已是第十二代。阿本幼承家學,從五歲即開始描紅帖塗鴉畫畫。"文革"時,其父被關進牛棚,家中生活無靠,他就跟隨母親到農村集市為為別人印背心刻圖章換錢餬口。幼年的坎坷經歷讓他吃了不少若頭,然而卻磨礪了他不畏艱難的心志。為了使阿本打好繪畫基礎,拜重慶著名書畫家王閒影、曾德甫、趙秉葵先生為師,並請至家傳道授藝。經過幾年努力,天資聰穎的阿本在書畫藝術上有著卓而不群的表現。十四歲那年在永川書畫大展中榮獲繪畫一等獎。一九八一年國家改革開放初始,其父劉聲道先生應邀進京舉辦仿古工藝品展覽時,為了讓阿本見世面長知識,將阿本帶在身邊。他們的展覽在京城引起不小的反響。政界軍界有關領導時有光臨。書畫泰斗啟功、黃苗子、蔣兆和、董壽平、劉繼卣、范曾等等都成了他們的朋友和老師。當啟功先生看到阿本畫的墨竹時,十分高興,大加讚賞,並在其作品上揮毫題字"當代小板橋",許多圍觀者拍手稱讚。劉阿本還拜董壽平、劉繼卣為師,研習於門下。經過名師指導,阿本的書畫技藝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劉阿本的名氣二十年前已在京城書畫界留下深刻印象。
臨摹是書畫家入門提高的必修課,也是基本功。阿本的傳統筆墨正是堅持了這條路,凡是能見到的名畫,特別是花鳥畫,他必定要臨摹,而且不止一次,直到滿意為止。他臨摹的仿古畫本屬於仿古工藝品流通於社會。但是有的作品國際友人買走出境時被海關誤認為真跡扣壓,可見他的傳統筆墨功夫一般。
洗墨洗彩畫的成功,緣於師外造化堅持寫生,生活是藝術的源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藝術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沒有生活的藝術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歷代畫家都十分強調深入生活。一代宗師文與可是畫竹的鼻祖,他不僅畫得好,還提出"胸有成竹"的精典理論。充分說明古人很早就重視深入生活。文與可在陝西洋州做知州時,為了觀察自然界竹子的生長規律和千恣百態,曾築亭於多竹的篔簹谷,並時常至此對實物作觀察。他愛竹、種竹、吟竹、畫竹,以此來抒發自己的抱負和情感。當代大師傅抱石、李可染先生更是主張堅持寫生師外造化的典範。在大師們的帶領和影響下,中國畫家紛紛走出畫室,到大自然中吸取營養已蔚然成風。劉阿本就是積極的追隨者。為了畫好山水畫,他寫生於祖國的名山大川,西域東海,當他看到新疆綺麗的大漠風光、雪域高原時,陶醉地手舞足蹈,竟然將家由天府之國搬到新疆。八年時間採風寫生走遍天山南北戈壁瀚海,蒐集到大量繪畫素材,創作了一批批繪畫作品,辦畫展出畫冊,活躍於新疆畫壇。
劉阿本繪畫題材廣泛,山水、人物、花鳥、動物都能畫。由於精力和時間有限,他為使作品早出新意有突破,他將自己的突破點鎖定在花鳥畫上,但塞外的花鳥畫素材遠不如內地豐富,當時牡丹正在競爭"國花",為畫好牡丹,阿本又舉家來到古都洛陽。對牡丹的生長規律以及風晴雨雪中的多彩變化,都作了認真地寫生觀察,對歷代牡丹畫作品反覆臨摹研究。向當代畫牡丹高手登門求教,以期尋找新的筆墨語言。五年時間,他變千人一畫的折枝法構圖為全景式構圖;將牡丹與山水小景結合,使畫面豐富,意境深遠;將寫意與工筆結合,讓畫面既有大寫意的味道又有工筆細寫的情致;在施色上增加潑墨潑彩,效果既明快又厚重。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他偶然發現先墨後水互相碰撞滲浸後,畫面出現神奇變化,這就是他後來創造的洗墨洗彩畫的雛形。這個發現讓劉阿本激動的幾晚上睡不著覺。
洗墨洗彩畫的成功,緣於作者刻苦鑽研,勤奮思考,大膽探索。失敗是成功之母,探索是允許失敗的。中國畫之所以能夠立於世界藝術之林,受到世人關愛,正是歷代有志之士的不懈努力和大膽探索的結果。今天的發明創造就是明天的傳統。劉阿本先生深知其中道理。所以,他沿著洗墨洗彩的路子,邊試驗邊總結,經過了幾百次嘗試,從開始只能洗三十公分畫面,到可以洗四尺斗方,如今六尺八尺大紙都可以完成洗墨洗彩。有了傳統筆墨,再加以洗墨洗彩,使畫面呈現出或光或影、或雲或霧、朦朦朧朧、若隱若現的幻化效果和奇妙的遐想。功夫不負有心人,洗墨洗彩技法終於試驗成功了。他的十七幅洗墨洗彩畫被國家郵政總部製作成《二十一世紀中國著名畫家精品選》個性化郵票,在國內限量發行,作品並被國家博物館全部收藏,這是國家博物館建館以來收藏一位畫家作品最多的一次。二00九年他的四十餘幅洗墨洗彩畫被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了"獨樹一幟"劉阿本洗墨洗彩竹畫冊。嶺南美術出版社邀他參加了《中國畫二十家》。今 年天津人美又邀他出版《中國畫創新畫派》。朋友們都認為劉阿本先生洗墨洗彩畫既是傳統的,又是現代的。他的新技法在新時期信息社會對中國畫的繁榮和發民展有著積極的啟示作用。
劉阿本先生性情豪爽,為人謙和,熱愛生活,勤奮刻苦。他才五十歲,藝術道路尚長,潛力很大,對未來洗墨洗彩畫充滿信心。祝他在藝術道路上闊步前進,創作出更加精彩的藝術作品。
二0一0年三月 於北京
深邃 豁達 空靈—讀劉阿本的洗墨洗彩竹
逸 之(著名作家、收藏家)
青青碧翠先有節,枝葉婆娑吟歌聲,樓宇諸具皆可造。綠江南、風擊雨打不斷魂。
在當今畫花鳥畫界中,探索和創新已成為當代中國畫家永不停步的研究課題。而在開拓創新又漸露頭角的中青年畫家中,劉阿本可稱得上是其中的佼佼者。
阿本傳神寫竹,重於意境。畫竹與寫詩合二而一,墨竹構圖與意境在心中完全成熟了再下筆作畫,可謂"胸有成竹"。筆下水墨竹從寫實向寫意方向發展,寫意"墨竹"不僅僅是 "君子"的象徵,也成了表達情感手段。以"胸中逸氣"畫墨竹,更顯自由奔放,深邃、豁達,可以說將"寫意"表現得淋漓盡致。
阿本在探索創新的藝術領域裡孜孜以求,其獨特洗彩洗墨,疊彩疊墨,展現出多彩的畫法,讓水墨竹的韻味顯得更加悠長與深厚。十年磨一劍,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十五個春秋,阿本終於找到屬於他自己的繪畫藝術語言。在近幾年中國美協的大展中,人們常能看到他的"洗墨竹"或"洗彩竹"的作品出現,都給人們耳目一新的感受。刻苦鑽研和數百次的失敗,千錘百鍊,悟出了"洗墨洗彩,疊彩疊墨
固中道理,並運用"濕畫法"、 "勾填法"和"照染法"等諸多技法,讓作品更能表現其豐富內涵。如煙霧朦朧之中洗墨竹,其構圖之和諧與淡墨著色更顯竹子的神韻。
阿本繪畫在用水、用墨,施色方面是極其講究。在同一幅作品中使用膠、礬、奶、水等的多種施水方法。在用色上其力圖避免傳統的花青,赭石著色單一化,常用一種古藍色或銅綠的顏色摻入水墨中,以表達墨韻的沉穩。施色前先將顏料數次調洗,去其色渣,做到"去火求勻", "漫施輕塗",更顯自然,明亮清晰,以達到均勻與完美。問他何故如此寫畫,他笑答:"水各異,墨各味,技法為畫意服務,沒有好的技法,那來的佳作精品。但畫不是一味的玩弄技法。"他的幾句話讓我深感他對藝術是那份執著認真和探索創新的追求。
阿本洗墨畫還表現在獨特構圖上,平和中更見險夷,善長用洗墨洗彩畫出墨竹的神韻,非常巧妙地處理好光與暗、黑與白,深淺層次分明更能表達充滿幻覺般視覺的效果,洋溢著豐富夢幻與情感。許多藏家都說,阿本的洗墨洗彩竹很耐看,收藏其畫作三天兩天就得翻出來看一看,好似竹林里有看不完的東西,心情總是那么亢奮,有說不完的享受。
裁剪片綠,輕疊數重,淡煙濃霧勻注。新法洗得,影溢香融,羞煞多少筆墨。廢紙無數,損多少案前番後,痛苦,問藝道迢迢;幾番朝暮。
阿君不懼冷落,曾遊歷西域,黃沙白草,冰峰天際,八年有餘,知生死不忘藝?居九朝都,夢他鄉,有誰識得?從頭來,又赴南方。
(為阿本填詞晏山亭一首2006年春於珠江)
此文發表於香港大公報2006年6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