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鑫,陸軍大校軍銜,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北部戰區陸軍某防空旅旅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鑫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日期:1968年12月
- 職業:軍人
- 信仰:中共
- 主要成就:首屆全軍青年十大愛軍精武標兵
對此,我想說點心裡話。
裝備精良,戰士信心就足,士氣就高。指揮員帶頭革新裝備,革新的是物,激勵的是人
基層軍官,主要職責是帶兵。很多記者問我,你一個指揮員,為啥把這么多精力用在改進裝備上?我說說我的想法。
1990年,我從鄭州高炮學院分配到某防空旅當排長。不久,連隊一台指揮儀出了故障,修理所倒不出人手過來修,訓練不得不停止。我這個排長壓力就大了,於是向營長提出自己修理指揮儀。
營長很懷疑:“能行嗎?”結果,真讓我修好了。這次不經意的成功,讓我意識到,現代戰爭強調人裝結合,裝備和軍人加起來才是完整的戰鬥力。
從此,我開始在裝備革新中躍躍欲試。1995年,我當高炮連連長時,發現指揮儀射擊修正量一次運算要按上百次數字鍵,測距誤差較大。於是,產生了研製修正量計算器的想法。
有的戰友勸我:“這是科研院所的事,你一個小連長不是狗拿耗子么?”話粗理不粗,但是我想,基層官兵是武器裝備的直接使用者,對性能和使用中的問題更清楚,更有發言權,值得試一試。3個月後,我研製出“指揮儀修正計算器”,計算速度比原來提高了數十倍,還獲得了軍隊科技進步獎。
這下子,我革新的興趣更濃了。畢業14年來,我共取得33項科研成果。這些成果用在訓練和作戰上,戰士們親眼看到我們的裝備進步這么快,訓練勁頭一下子被鼓起來了!
所以我說,指揮員帶頭革新裝備,並非與帶兵無關。革新的是物,激勵的是人!
人的智商差異不大,誰能比誰聰明多少?就看你能不能鑽進去,能不能把科研堅持到底
有記者問我,你14年取得33項科研成果,獲軍隊科技進步獎的就有12項,你怎么這么聰明啊?
其實,這是表面現象。搞科研是個艱苦的活兒,充滿了坎坷和風險。
1996年初,我發現某型新裝備指揮儀線路板故障率較高,檢測一個故障最快也得4至5個小時!於是我開始研製新型檢測儀。沒想到,做電路板試驗時,一通電就燒。一塊電路板七八十塊錢,一連燒了七八次,把我的心都燒疼了!
試驗總是失敗,我真想再也不搞科研了。這樣說容易,真正讓我放棄還是捨不得。我把整個系統3000多個接線點一個個進行測試,連續測了3個晝夜,終於取得了成功。
這是不折不扣的笨功夫,所以說,人的智商差異不大,誰能比誰聰明多少?就看你能不能鑽進去,能不能把科研堅持到底。
鑽進去,人就變得痴迷。那年8月我休假,路上帶了十幾本書,越看越入迷。突然車廂喇叭里喊:“錦州站到了!”我當時就傻了眼,我要到盤錦,可已經坐過了站!
一天晚上,我來到演練場上,看到月光下一片帳篷密密麻麻。那一刻,我不禁想起有個電影叫《彈道無痕》,就是講我們炮兵的故事。影片裡,也有這樣一片月光下的帳篷。當時我想,我們這樣奮鬥,在歷史上也許留不下什麼痕跡。但是我和我的戰友們奮鬥過了,盡到了我們這一代防空兵的責任!
“貧寒的家庭出孝子”。旅領導和部隊全體官兵的大力支持,讓我心裡沉甸甸的、熱乎乎的
記者們還有一個疑問,部隊科研條件根本比不上科研院所,我是怎么取得這么多成果的?
說起這個問題來,我感受最深。基層部隊搞革新,困難確實很多。我開始革新的時候,經費都是用自己工資墊的。旅領導知道後批評了我,決定從有限的機動費中,拿出一部分錢給我搞科研。
前年初,我開始琢磨彈炮一體化這個課題。樣機研製成功後,旅黨委決定擠出100多萬元對現有裝備進行改造。常委會上,旅長劉迎春和政委王德波把支票鄭重地交給我:“劉鑫,這么多錢,可以蓋幢樓啊!”部隊不富裕,但是“貧寒的家庭出孝子”。旅領導的大力支持,讓我心裡沉甸甸的、熱乎乎的。
讓我感動的不只於此。去年9月,彈炮一體化系統在靶場實彈射擊檢驗,整整4個營的官兵風餐露宿,一乾就是一個多月。好幾千人啊!就在海灘上沒日沒夜地陪著我試驗。我們飛彈營有一名老士官,年齡比我小不了幾歲,他家屬和孩子都病了,連隊為他請好了假,可他說這個項目整個過程他都要參加,要跟我乾到底,攆都攆不走……
去年10月17號,是我永生難忘的一天。首次彈炮集火射擊,把靶標打了個稀碎!原來一個彈藥基數,不一定把靶標打下來。這一次,靶標墜落了,彈艙里還剩不少炮彈!
陣地上,官兵都蹦起來,喊啊,笑啊!劉旅長抱著我,眼淚嘩嘩地流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