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鐘華

劉鐘華

劉鐘華,機械工程專家、資深教授。長期從事汽車工程、機械製造、內燃機車與摩擦學研究及人才培養工作。是唐山鐵道學院(現西南交通大學)機械系籌建者之一。積極創建內燃機車和摩擦學專業。為研製國產內燃機車和開展輪軌摩擦學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鐘華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江蘇省靖江縣
  • 出生日期:1916年5月23日
  • 逝世日期:1988年
  • 職業:教授
  • 畢業院校:上海交通大學
  • 主要成就:摩擦學
人物生平,成就及榮譽,主要論著,社會評價,

人物生平

劉鐘華,1916年5月23日出生於江蘇省靖江縣。幼年就讀于靖江城內私塾。1928年在靖江縣立國中學習。1931年進入江蘇江陰南菁中學高中。入學不久,“九·一八”事變發生,學校召開聲討大會,教師們紛紛陳說亡國危機,激發了他的愛國思想。
唐山鐵道學院教授劉鐘華唐山鐵道學院教授劉鐘華
1934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學。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發生,接著“八·一三”淞滬戰爭又起,交大校舍被占,他休學回靖江。不久回滬復學,一年後畢業,出於抗日義憤,便與幾位同學取道香港、海防,經長途跋涉來到當時的大後方西南公路運輸中心貴陽,進入西南公路局(後改為川桂公路局)機務科實習。翌年春,實習期滿派往貴陽西郊中國運輸公司馬王廟修車廠任技術員。1941年春,應邀到交通部成都修車廠,任幫工程師。1942年3月,由於上級機關改組,成都修車廠撤銷,他又到重慶中央汽車配件製造廠任幫工程師,總管第二機械工場、工事課、設計課工作。
1944年末,考取交通部留美實習進修。1946年2月回國,經介紹到上海真如交通部第一機械築路總隊工作,任訓練班教務主任,負責築路機駕駛及維修人員的訓練,講授築路機理論和業務課程。1947年11月訓練班工作基本結束,經介紹到南京首都汽車公司南京公共汽車公司機料部任工程師。1949年5月南京解放,軍管會接管後調整內部機構,他被委派任修理廠廠長。在政府領導和職工積極努力下,短期內修復了被國民黨軍破壞的車輛,很快恢復了南京市內公共運輸。改裝了數十輛煤氣汽車,克服了當時汽油短缺的困難,為當時南京市公共運輸運輸作出了貢獻。
1949年10月,經蔣漢文向史家宜(系主任)推薦,應唐山工學院聘請任教授,參與籌建機械系,並主持機械實習工廠工作。為適應我國鐵路牽引動力更新需要,1954年,他在機械系開始籌建內燃機車專業。1958年他帶領部分教師和內燃機車專業學生前往北京二七機車車輛工廠主持廠校協作的600馬力電傳動內燃機車的研製工作。1959年帶領學生參加了戚墅堰機車車輛工廠2000馬力液力傳動內燃機車的設計工作。
“文化大革命”期間,他受到很大衝擊,但他堅信黨的事業,冷靜面對現實。後來落實政策時,還把補發所扣工資,全部作為黨費上交組織。
1971年唐山鐵道學院(現西南交通大學)內遷峨眉,他又擔任機械系主任,在面臨建校困難環境下,組織大家為恢復教學作好準備。1972年,他又兼任內燃機車教學實踐隊隊長,率領學生深入現場,結合生產開展教學與設計工作。
1976年,“文化大革命”結束,科學的春天來臨了,他更煥發出無限熱情。為適應改革開放需要,開辦教師外語進修班,他不顧花甲之年,夜以繼日地為進修班學員備課、講課。
從1979年開始,擔任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摩擦學學會第一屆和第二屆理事、第三屆名譽主任委員、四川省機械工程學會常務理事、鐵道學會鐵道材料工藝委員會委員、《內燃機車》和《國外內燃機車》雜誌編委。為了促進摩擦學在我國的發展,他進行了不懈的工作。在西南交大他組建了摩擦學研究室和摩擦學實驗室,努力開展摩擦學方面的教育、科研工作。1982年初,就開始培養該校第一批摩擦學碩士研究生,並積極申報機車車輛專業(摩擦學方向)博士點(1986年得到批准)。1980年他組織並參與翻譯世界摩擦學名著《摩擦學——對摩擦、潤滑和磨損科學技術的系統分析》一書,參與了摩擦學會組織編寫的《潤滑工程》一書的審校工作。1984年他還參加了我國第一台輪軌模擬試驗機的研製工作。
他1956年12月參加中國共產黨。1980年、1984年和1986年先後三次被評為學校優秀共產黨員。
1986年退休,已是古稀之年的他仍然關心學校學科的發展,還經常到摩擦學研究室指導工作,關心年輕人的成長。
1988年他因病住院,還念念不忘摩擦學學科的發展。劉鐘華真是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把自己的一切奉獻給了黨的事業。

成就及榮譽

劉鐘華到唐院後就和史家宜系主任一起籌建機械系。他主要負責組建機械製造教研組和機械實習工廠,兼任機械製造教研組主任和機械實習工廠主任。
當時,實習工廠僅有工人數名、舊工具機4台(唐山解放前夕學校遷滬時留下的)。工廠初建,以一台精密工具機與當時鐵道材料試驗所交換,暫借幾台皮帶車床,開始了學生的金工實習。1949年入學的學生則借用唐山機車工廠進行鍛、鑄實習。翌年,很快建起了包括機、鉗、鍛、鑄、焊等工種實習基地。還修復了柴油發電機組,並在1950年5月校慶活動中為全校作供電演習。在他主持下,1950 年秋已基本建成了機械實習工廠。他還給工人講課,組織師傅試講,提高他們的技術水平和指導能力。隨著學校規模的擴大,實習工廠逐步發展成為能容納數百名學生實習,能自制工具機和機械設備的頗具規模的校辦工廠。1949年招收機械系本科生,在三年級時分為“機車車輛”和“機械製造”兩個組。他負責組織機械製造組的課程教師進行教學準備。他主講《機械製造工藝學》、《工具機學》等課程,並指導全班金工實習。其他教師則分別參加有關部分實習工廠的建設和指導實習。課程教學與實踐環節緊密結合,不但加速了學科建設,而且保證了教學質量。
在教學建設中,他帶頭學習俄文,並積極收集前蘇聯有關教材資料。1952年蒐集到前蘇聯最新出版的“金屬工學”高校教學參考書,他立即與金相熱處理教研組合作,組織翻譯該書,1953年11月由上海龍門聯合書局出版。它是我國第一部金屬工學高校教學用書。在翻譯過程中,該書有關內容也及時在金屬工學的課程教學中講授。在工作中他特別注重青年教師的政治思想和業務的成長,同時在生活上也十分關心他們。
他參與培養的學生,畢業後很多被分配到鐵道部及路外有關部門,不少人已成為技術領導骨幹,或有關學科學術帶頭人
為適應我國鐵路牽引動力現代化的需要,1954年,他調任內機車專業籌備組組長,在唐院創建了我國第一個內燃機車專業。在廣泛收集和了解國外內燃機車發展動態基礎上,他參照前蘇聯交通部內燃機車專業教學計畫制定了內燃機車專業教學計畫。為了能及時開出專業課,他積極組織教師聆聽有關課程。1956年春,全國科技發展十二年規劃會議制定了鐵路牽引動力發展規劃,爭取生產內燃機車及電力機車,內燃機車採用電傳動及液力傳動並舉,開發燃氣渦輪動力機車。規劃的制訂大大加速了內燃機車的發展。1957年前蘇聯專家庫茨涅佐夫來校講授《內燃機車電傳動》課程,他要求所有教師認真聽課外,還要求大家鑽研前蘇聯教材。他自己還特地旁聽了電機系姚皙明教授講授的《電機》課程。為了更好發展我國內燃機車技術,他不分晝夜地學習大量資料和書籍,經常和有關教師討論電傳動內燃機車、液力傳動內燃機車關鍵技術。1958年某日,他要出差大連,上午學校召開全院教職工大會,他的愛人李懷安老師在會上突然暈倒,大家便把李老師抬回家裡。為了不影響工作,下午他還是按時出差去了。當時鐵道部各大機車廠紛紛掀起“爭取生產內燃機車”的熱潮,北京二七機車車輛工廠來校聯繫合作生產600馬力電傳動內燃機車。1958年夏天,他帶領部分教師和內燃機車專業學生前往長辛店二七機車車輛工廠,主持了廠校協作的600馬力電傳動內燃機車的研製工作。奮戰數月,終於在同年國慶節前生產出了600馬力內燃機車,向國慶獻了一份厚禮。
為適應我國內燃機車發展需要,1959年鐵道部戚墅堰機車車輛工廠準備設計生產2000馬力液力傳動內燃機車。當年秋天,他帶領機車專業畢業班學生前往戚廠,通過現場設計方式指導學生參加了2000馬力液力傳動內燃機車的設計工作。
1960年,他又在唐院主持了鐵科院、天津動力機廠、二七機車車輛工廠和唐院四個單位共同合作的3000馬力電傳動內燃機車的設計工作。唐院機械系內59級的全體同學分別參加到機車總體、走行部、2427柴油機、電傳動等設計組從事設計工作。通過這種真刀真槍的設計方式,大大提高了學生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翌年,3000馬力電傳動內燃機車的設計圖紙全部送交長辛店二七機車工廠準備試製。1960年,他帶領師生參加由哈爾濱鐵路局科學研究所組織的燃氣渦輪動力機車的設計工作。
1961年,由他校閱的國內第一本《內燃機車製造及修理工藝學》(高校教材、王夏秋主編)出版。劉鐘華為我國內燃機車專業的創建,為國產內燃機車的試製與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受到了鐵道部和國內同行專家的高度評價。
隨著新興邊緣學科——摩擦學的迅速發展,1979年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成立了摩擦學學會,劉鐘華受聘為學會理事,併兼教育培訓組副組長。在西南交大,他組織有關老師,成立了摩擦學研究室,擔任研究室主任,開展有關摩擦學方面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他組織編譯了《歐洲摩擦學教育發展概況》,介紹了歐洲一些國家發展摩擦學教學方面的情況。他建議,在機械系高年級開設《摩擦學導論》課程,從1981年起,開始對本科生開課。在教學中,採用《Introduction of Tribology》(摩擦學入門)原文教材,以同時提高學生的外語水平。他還和研究室老師一起精心制定了摩擦學方向的碩士研究生的培養計畫,1982年初,第一批摩擦學方向的碩士研究生入學。
為了配合摩擦學的教學和科研的試驗需要,他多次與學校領導商討,很快就添置了一批試驗的基本設備,又從校內有關實驗室商調老師,和有關專業選留畢業學生,積極地籌建實驗室。這些都及時支持了本科生的《摩擦學導論》教學、研究生的培養和研究室的科研工作。
1980年,他組織翻譯了德國霍斯特·契可斯所著的《摩擦學——對摩擦、潤滑和磨損科學技術的系統分析》一書。該書作者把原來分散在各個學科領域中的摩擦學知識和成果加以匯集,並用系統觀點、一般系統理論和系統方法來分析解決多學科性的摩擦學問題,它完全體現了現代科學的發展動態,是一本值得推薦的世界摩擦學名著(1984年由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1981年,他在全國摩擦學學會摩擦學師資培訓班上作了“系統分析方法”專題講座,積極推動傳播摩擦學的“系統分析觀點、理論、方法”。1982年,劉教授在與摩擦學研究室前往國外訪問進修的王夏秋老師商討計畫時,特別提出要注意本專業前沿科研的發展,充分利用國外最新信息,大大推動了研究室的工作。

主要論著

1 劉鐘華等譯.[蘇]А.В.Мастрюоков.金屬工學.上海:龍門聯合書局,1953.
2 劉鐘華,王夏秋.關於鋼軌波紋磨損問題的探討.西南交大學報,1981(2)
3 劉鐘華,王夏秋.系統分析原理及其在摩擦學方面的套用.合成潤滑材料,1982(2)
4 劉鐘華等譯.[聯邦德國]契可斯著.摩擦學——對摩擦、潤滑和磨損科學技術的系統分析.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1984.
5 劉鐘華,王夏秋.塑性變形和鋼軌波紋磨損.西南交大學報,1986(2)
6 劉鐘華,王夏秋.關於鋼軌波紋磨損問題的進一步探討,西南交大90周年校慶報告會,1986.
7 李偉,劉鐘華,王夏秋.牽引係數對輪軌磨損特性的影響,合成潤滑材料,1986.
8 王夏秋,劉鐘華.從輪軌粘著原理談提高重載列車牽引力的途徑,西南交大學報,1987(2)
9 王夏秋,劉鐘華.關於輪軌粘著係數的合理選用.鐵道學報,1987(3)
10 王夏秋,劉鐘華.JD-1輪軌摩擦學模擬試驗機.西南交大單行本,1987.
11 王夏秋,劉鐘華.軸重對輪軌磨損特性的影響,鐵道學會摩擦學會學術會議,1987.
12 王夏秋,劉鐘華.淺論摩擦學設計.摩擦磨損,1988(4)

社會評價

20世紀60年代初,為加速我國內燃機車工業的發展,鐵道部調集了一批唐院歷屆內燃機車專業的畢業生充實到大連等製造廠,這些人員,日後均成為各內燃機車製造廠的技術骨幹。
20世紀70年代,他率領學生到資陽機車廠、成都機車車輛工廠等地開展開門辦學,他已年近花甲,但還總是與學生同吃、同住、同下車間,和學生打成一片。1976年盛夏,在南京東機務段搞柴油機缸蓋檢修流水線設計。段方安排實踐隊在鐵路家屬區新樓居住,可是樓內沒接上自來水,天氣非常炎熱,他和學生一起冒著酷暑工作。段領導知道後派人來接水管,但來人挖溝很慢,他看了也揮起鐵鎬挖起地溝,學生們見此情景,也紛紛來挖溝,一個上午就把地溝挖好,很快接上了自來水。他的言傳身教,給每個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98年12月,西南交大摩擦學研究所召開了紀念劉鐘華教授逝世十周年座談會。大家都非常懷念他,懷念他謙誠待人、平易近人、熱愛教育、熱愛學生的高尚品德。該校的兩院院士沈志雲教授因事未能與會,特地寫了一封信。信上說,“劉鐘華教授是我的恩師,是我校機械系的創始人之一。我作為機械系第一班的學生,直接領受劉老的諄諄教誨,受益匪淺。後來在峨眉,我和劉老同住一幢宿舍。這時他已是中國摩擦學會副會長。看到他如此重視科研,潛心研究學問,不辭勞苦,四處奔波,對我影響至深。使我知道要爭得西南交大的地位,喚回昔日的輝煌,不把科研搞上去是絕對不行的。在劉老以身作則的引導下,努力從事科學研究,以後才有今日的一點發展。雖然做得還很不好,但卻是劉老教導的結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