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道玉傳》內容簡介:一所全世界最具特色的大學,春光秋色,櫻開楓謝;一位全中國曾經最年輕的校長,風流雲散,潮起水落。八十章精彩文字,八十年傳奇人生,石琢成玉,玉化作石,為理想的教育墊基,為精彩的學子鋪路。他眼裡的學生沒有身份之別,只有青春、學子、人才;他的心中沒有高官、大權、重利,只有百年武大、學者風骨、教育改革。譽之者稱其為中國的羅素、當代的陶行知、武大的蔡元培……在百年武大的歷史上,他成就一段傳奇歲月。在魂系母校的學子記憶中,他永遠是“我們的劉道”;他的全名叫劉道玉……
基本介紹
- 書名:劉道玉傳:一個人和武漢大學的歷史傳奇
- 類型:傳記
- 出版日期:2013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0753863X, 9787507538632
- 作者:野莽
- 出版社:華文出版社
- 頁數:816頁
- 開本:16
- 品牌:華文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劉道玉傳》編輯推薦:武大學子魂系母校的記憶音符,百年武大精神薪火的風骨傳承,中國當代教育改革的別樣奇峰。
作者簡介
野莽,中國當代作家,祖籍湖北竹溪,武漢大學首屆作家插班生。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寫作,迄今著有系列長篇小說《庸國》五卷、《紙廈》、《阿洋的別墅》、《荒誕斯人》、《行色倉皇》、《王先生》、《雲飛雨散》等,散文隨筆集《墨客》、《竹影聽風》,法文版小說集《開電梯的女人》、《打你五十大板》、《玩阿基米德飛盤的王永樂師傅》,另有影視作品《祝你好運》、《高爸再見》以及其他著作《詩經選譯》等,總計四十餘部,一千多萬字,部分作品獲國內文學獎,被翻譯成英、法、日、俄等國文字。
圖書目錄
《劉道玉傳(上)》目錄:
第一卷少年壯氣
001 第一章民國插班生
011 第二章偽造的畢業證
021 第三章擦肩徐懋庸
031 第四章崇拜萊納斯·鮑林
037 第五章仙山“修道”
044 第六章保衛大堤的英雄
050 第七章在郭和夫化學研究室
059 第八章拔白旗,插紅旗
066 第九章化學家曾昭掄的助手
074 第十章白蘿蔔湯婚禮
081 第十一章冰雪莫斯科
092 第十二章五個不受歡迎的人
103 第十三章火蔓珞珈山
114 第十四章李達之死
125 第十五章在北大的日子裡
136 第十六章上京告狀
146 第十七章被追捕的蘇修特務
158 第十八章學校軍管
164 第十九章工農兵大學生
170 第二十章“劉”尾巴的功能
第二卷大風起兮
181 第二十一章教育部新來的年輕人
194 第二十二章北戴河的晚潮
204 第二十三章五百七十萬大軍殺奔考場
217 第二十四章高考作弊案
227 第二十五章病識聞家駟
239 第二十六章諾夢重溫
249 第二十七章喜看後生超先生
258 第二十八章塞納河邊的中法會談
265 第二十九章法蘭西榮譽勳章
273 第三十章美國神父羊城遇阻
284 第三十一章群英會
290 第三十二章艱難的建築
298 第三十三章新官上任三瓢水
310 第三十四章第二次虛驚
318 第三十五章五個人換易中天一個
328 第三十六章穿牛仔褲的講師
334 第三十七章勞改犯楊小凱
345 第三十八章問鼎諾獎的希望
355 第三十九章哈佛博士鄒恆甫
364 第四十章天才少年留美記
第三卷不拘一格
371 第四十一章珞珈山上七聲炮響
383 第四十二章孔乙己與肥皂章
392 第四十三章槍打九頭鳥
400 第四十四章一個要當野人的大學生
411 第四十五章蟲落鳳窩
424 第四十六章快樂學院
435 第四十七章電影《女大學生宿舍》
442 第四十八章兩個惹出麻煩的演說家
452 第四十九章異國相逢
460 第五十章洛杉磯夜話
469 第五十一章三不願封萬戶侯
475 第五十二章以人頭作保
488 第五十三章遠隔重洋的知己
498 第五十四章驕傲的騾子
514 第五十五章作家要砍櫻花樹
531 第五十六章楓園女詩人
541 第五十七章狀元與和尚
549 第五十八章38次列車上的奇遇
560 第五十九章神秘的電傳
572 第六十章百年古樟在大雪中倒下
第四卷壯心不已
581 第六十一章海南島的誘惑
588 第六十二章九宮山上一塞翁
594 第六十三章謝辭五個大學的校長
604 第六十四章他的“女兒”
610 第六十五章為旁聽生求職
618 第六十六章特別通行證
624 第六十七章中國私立大學之夢
634 第六十八章孔雀東南飛
643 第六十九章歸去來兮
652 第七十章探監
665 第七十一章生命六十始
677 第七十二章基金會的名字叫路石
688 第七十三章教小學生的大學校長
698 第七十四章與君一“席”話
705 第七十五章赤子還鄉
714 第七十六章寒冷的夏夜
727 第七十七章笛音頻弄晚星垂
736 第七十八章夜色下的凝思
751 第七十九章第二個是銅像
764 第八十章魔盒裡飛出的希望
791 後記
……
《劉道玉傳(下)》
第一卷少年壯氣
001 第一章民國插班生
011 第二章偽造的畢業證
021 第三章擦肩徐懋庸
031 第四章崇拜萊納斯·鮑林
037 第五章仙山“修道”
044 第六章保衛大堤的英雄
050 第七章在郭和夫化學研究室
059 第八章拔白旗,插紅旗
066 第九章化學家曾昭掄的助手
074 第十章白蘿蔔湯婚禮
081 第十一章冰雪莫斯科
092 第十二章五個不受歡迎的人
103 第十三章火蔓珞珈山
114 第十四章李達之死
125 第十五章在北大的日子裡
136 第十六章上京告狀
146 第十七章被追捕的蘇修特務
158 第十八章學校軍管
164 第十九章工農兵大學生
170 第二十章“劉”尾巴的功能
第二卷大風起兮
181 第二十一章教育部新來的年輕人
194 第二十二章北戴河的晚潮
204 第二十三章五百七十萬大軍殺奔考場
217 第二十四章高考作弊案
227 第二十五章病識聞家駟
239 第二十六章諾夢重溫
249 第二十七章喜看後生超先生
258 第二十八章塞納河邊的中法會談
265 第二十九章法蘭西榮譽勳章
273 第三十章美國神父羊城遇阻
284 第三十一章群英會
290 第三十二章艱難的建築
298 第三十三章新官上任三瓢水
310 第三十四章第二次虛驚
318 第三十五章五個人換易中天一個
328 第三十六章穿牛仔褲的講師
334 第三十七章勞改犯楊小凱
345 第三十八章問鼎諾獎的希望
355 第三十九章哈佛博士鄒恆甫
364 第四十章天才少年留美記
第三卷不拘一格
371 第四十一章珞珈山上七聲炮響
383 第四十二章孔乙己與肥皂章
392 第四十三章槍打九頭鳥
400 第四十四章一個要當野人的大學生
411 第四十五章蟲落鳳窩
424 第四十六章快樂學院
435 第四十七章電影《女大學生宿舍》
442 第四十八章兩個惹出麻煩的演說家
452 第四十九章異國相逢
460 第五十章洛杉磯夜話
469 第五十一章三不願封萬戶侯
475 第五十二章以人頭作保
488 第五十三章遠隔重洋的知己
498 第五十四章驕傲的騾子
514 第五十五章作家要砍櫻花樹
531 第五十六章楓園女詩人
541 第五十七章狀元與和尚
549 第五十八章38次列車上的奇遇
560 第五十九章神秘的電傳
572 第六十章百年古樟在大雪中倒下
第四卷壯心不已
581 第六十一章海南島的誘惑
588 第六十二章九宮山上一塞翁
594 第六十三章謝辭五個大學的校長
604 第六十四章他的“女兒”
610 第六十五章為旁聽生求職
618 第六十六章特別通行證
624 第六十七章中國私立大學之夢
634 第六十八章孔雀東南飛
643 第六十九章歸去來兮
652 第七十章探監
665 第七十一章生命六十始
677 第七十二章基金會的名字叫路石
688 第七十三章教小學生的大學校長
698 第七十四章與君一“席”話
705 第七十五章赤子還鄉
714 第七十六章寒冷的夏夜
727 第七十七章笛音頻弄晚星垂
736 第七十八章夜色下的凝思
751 第七十九章第二個是銅像
764 第八十章魔盒裡飛出的希望
791 後記
……
《劉道玉傳(下)》
後記
這篇非寫不可的後記遲至今日才寫的原因,是我直到昨天還不知道它的出版者到底是誰,不知道它今生到底能不能見天日。我以作者的尊嚴珍惜著留給本書的最後一點文字,哪怕它不過一百多行,我不許自己謝錯了知音,如同在傳主的八十大壽上不能走錯了宴席。龍年以來,我在新居迎來了一個又一個葉公式的好龍者,他們看見書中的只鱗片爪之後,就捂著頭部像黃鶴一樣杳去。
現在好了,我終於可以點出兩個人的名字:華文出版社副總編輯文學博士李紅強,激情燃燒的湘女譚笑。後者打電話告訴我說,社裡已經作出莊嚴的決定,不容我再有任何懷疑。
我還必須說出本書的起源,為此我的學妹李為博士應該從幕後走出來,是她與幾位在京的同學運籌帷幄好了此事之後,就迅速的群體隱身,讓武漢大學一切活動的積極分子許金龍在一天夜裡,用一個電話誘使我踴躍上鉤。那一年許金龍剛把諾貝爾獎得主大江健三郎從東京請到北京,繼而以大江《別了,我的書》的譯者身份獲得本屆魯迅文學獎的唯一翻譯獎。他立誓要把我寫的這部傳記翻譯成日文在東京出版,讓傳主的海外朋友和知音,日本及其全世界的著名教育家池田大作先生也能讀到。
金龍布置完了任務,我請教他怎么寫,電話里傳來他詭譎的笑聲,他說不管怎么寫你都要準備挨罵,寫得草率同學罵你,寫得圓滑讀者罵你,寫得尖銳當局罵你,寫得太好不僅校長的對立面罵你,校長本人也要親自罵你。而且寫了能不能夠出版,能不能夠及時地出版和完整地出版都是一個擺在現實面前的問題。我說,但是如果不寫我會自己罵我自己,即便不能問世,藏之名山我也認命。
他們在暗中進行的作者選舉,我想一定是性情的因素多於才華。出自珞珈山上的才子才女如過長江之鯽,其中一秒鐘也不猶豫根本就不考慮後果為何物的人可能是我。果然我像他們料定的那樣接過鋼槍,寫完春秋時代一個古國覆滅的故事《神鳥》,我就開始了收集和閱讀寫傳的材料。我說的是正式,其實還在寫上部作品的同時,我已經蠢蠢欲動,吃在碗裡望著鍋里了。
他們的秘密策劃只是在校長八十大壽的時候出版一本有關他的書,至於是一本什麼書居然還沒來得及定性。我打電話問北京的同學,大家都是校長的愛生,浪漫的女博士李為大力主張寫成長篇小說,翻譯家許金龍則傾向於寫評傳,經濟學家楊向群連書名都替我取好了,但他說只要是寫校長,什麼體裁都行。再打電話到武漢徵求出版家周百義的意見,這人不出我之所料地認為,傳記比小說更有價值,而比評傳更有市場。我重視的是他前面一句,李為卻心有不甘,她說傳記要寫小說也要寫,寫完傳記再寫一本小說,她負責把它搬上螢屏。
我回憶著此前我讀過的人物傳記,傅譯本羅曼·羅蘭的《貝多芬傳》《米開朗基羅傳》《托爾斯泰傳》,它們是西書傳記的榜樣,比起我馬上就要開展的工作,其間的區分顯而易見。以上三位傳主是世界上最偉大的音樂家、雕塑家兼畫家、小說家,他們已經離去久遠,蓋棺定論,而將要出現在我的傳記中的這位被免職的中國大學校長,其創造性的教育思想因故沒能推行之前,他還沒有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教育家。甚至他在二十年前就慘遭主流的否決,直至今日還備受爭議。同時,巨人三傳是後人寫前人,生人寫逝者,兩者出生相距近四十年乃至四百年,我和我的傳主卻是一對健在的師生,三個月前還重逢於北京。此生褒貶,身後毀譽,一切尚是未知。
中國最早的人物列傳,順藤摸瓜應溯到《左傳》《戰國策》和《史記》,太史公本意記史,後世讀者記住的卻是史中千百人物,上至堯皇舜帝,下至刺客遊俠,遠非後來曾經有過的傳記必寫偉人之說。只要傳奇,只要不凡,只要是自己心中的英雄,無論成敗皆可立傳。但我仍然發現,傳記的寫法是不一的,縱然是以《約翰·克利斯朵夫》名世的偉大小說家羅曼·羅蘭,當他搖身一變為傳記作者的時候,就幾乎不肯給傳主說一句話的機會,因為據說,傳記若像小說一樣描寫對話,會嚴重影響人物和事件的真實。於是每到重要細節,傳主欲發言時總是由作者跳將出來代為言之,偶或對話一次,也必須抄自本人的著作、書信、日記、創作談,以及親友知音的回憶文章,用句尾加注的方式將這些布滿文學色彩的書面文字兌換成引號中的口語。這是大作家羅曼·羅蘭狡猾的發明,然而應該承認,傳中人物都是文如其言的文學家和藝術家,改為被湮沒在抽象符號中的科學先驅,這樣的嚴謹是行不通的。
本傳的傳主是化學家和教育家,他的著作除了唯一的自述,余者多是不可換為口語的化學分析和教育理論。我不敢想像,一部長篇傳記裡面沒有一句對話怎么能夠得到大眾讀者的容忍。因為巨人三傳是傅雷的美譯,我便再讀同是傅譯的另兩部傳記,又發現莫羅阿寫的《服爾德傳》打破了這個體例,莫羅阿寫到服爾德的口吐鮮血,死期將至,有人提議要給他請來一個懺悔師,他卻不肯在聲明書上籤字時說:“今天這樣已經夠了,不要把事情弄得嚴重。”
這句話誰能證明是他說的?接著他又奇蹟一般活了過來,一副老朽的骸骨穿著皮邊絲絨外衣,拄著手杖,坐著繪有金星的藍馬車,到劇場去看他第六次上演的悲劇。學士迎到門口,路人喝叫閃開,衛兵攙扶下車並且擁護著他送進包廂,觀眾高呼萬歲,全體演員每人將一支桂冠戴在他的塑像的頭頂,無數女人要把他抱在懷裡,服爾德說:“夫人們,你們叫我歡喜得要死了!”又有人喊:“成千成萬的人對您喝彩啊!”他又回答:“要是我臨刑的時候,也有成千成萬的人來觀看呢。”
同樣,這句話誰能證明是他說的?這簡直是小說,偉大的小說家羅曼·羅蘭也不敢寫的小說,莫羅阿卻這樣寫了。而舉我們祖國的《史記》為例,且不說《刺客列傳》中荊軻臨行前的情緒數變,僅《項羽本紀》一篇就可聽到,這位西楚霸王年少時在會稽見秦皇對項梁說的“彼可取而代之”,鴻門宴對樊噲說的“壯士復能飲乎”,兵敗垓下對烏江亭長說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那時候沒有電子監控,也沒有訪談錄音,司馬遷跨著時代而且身被宮刑,極其不方便實地採訪,句句話誰又能證明是他說的?
便是狡猾而嚴謹的羅曼-羅蘭,為了傳記必須的文學性,也用了有人攻擊的藝術誇張。在《貝多芬傳》感人的結尾,他這樣寫道:“他在大風雨中,大風雪中,一聲響雷中,咽了最後一口氣。一隻陌生的手替他合上了眼睛。”那一場大的風、雪、雨可能會是絕對的真實,然而那一聲雷,那一口正好在雷聲中咽下的氣,是絕對真實的嗎?他卻不能繼續虛構那一隻手了,讀者可查,那一隻替貝多芬合上眼睛的陌生的手的主人,是青年音樂家安塞姆·希頓勃蘭納,這隻手是不可以虛構的。
我決定膽大包天地使用誇張和對話,這是從屬於文學的傳記的需要,也是大眾讀者的需要,我要讓這部傳記像小說一樣好看。當然,拉伯雷的《巨人傳》,菲列伯·蘇卜的《夏洛外傳》以及我最喜歡的魯迅的《阿Q正傳》不能成為我的參考,因為那是貨真價實的小說。在傳主的理論著作、生平自述、大事年表和愛生摯友們的大量回憶文章中,我將小心地抽取他的心靈之音為口語表達,力求達到真實而又理想的效果。
此時我才想起,大學期間其實我只見過他一次,考取插班生後因為單位強留不放,時過兩周我以私奔的方式到校報到,錯過了開學典禮上親聆校長的訓導;到校後我們班級根據省文聯的願望成立了一個文學組織,我是主要的負責人,那天夜晚本來要邀請他出席講話,唯這一次,學生有請必到的校長因有外事活動而向我們請了假;直到畢業前夕,我們才在夏日的東湖之濱拍了一張全班合影作為紀念,五個月後就收到一紙神秘電傳,五十四歲的他,目光深邃地坐在被我們環圍的前排正中。
倒是《一個大學校長的自白》的出版,讓我和這位已被免職十八年的老人有了太遲的親近。 我第一個寫了評論文章《夜色下的凝思》發表在《中國圖書商報》,接著在他主編的集體回憶錄《創新改變命運》一書中,我又是第一個寫了紀念文章《我與我夢中的那一座仙山》。這次寫完以後我才正式收到徵稿通知,發現篇幅是他規定的五千字的五倍,趕緊向他致歉,要求重寫一篇短的。他回信說,那你就再寫一篇短的吧,不過這篇長的也要。他把我的長文從網上發給我的同學們,讓他們也這樣肆無忌憚地寫。
我們就此開始了長達六年的網上通信。無話則短,有話則長,最長的稍作整理就是一篇隨筆,此類信件不下一百封。我發現校長原來是很時尚的,他上網,下載文章,發電子郵件,只是堅決地不開部落格和微博,害怕匿名冬粉的打擾。他還會發手機簡訊,速度之快,一分鐘內能夠和我進行兩個回合。春節時我們互寄賀卡,興致所至還在卡上賦詩,深情厚誼遠遠超出當年在校的時候。這些都成了我的傳記資源,彼此用靈魂進行的交流,使他在我心中的崇高影子一點一點地血肉豐盈起來。
傳主是創新教育家,我曾想以創新的結構來寫這部創新者的書,但我最終覺得,做人還是本分點好,按照傳統模式從出生的那一天寫起又怎么了,人類未來的房子也未必會從頂層或者中部動工,所謂創新的終極價值並非形式。我打電話問我母親,1933年出生的人是什麼屬相?母親說她沒有記住,我降了一個甲子問,1945年的人呢?母親說她也不會計算,我又降了一個甲子問,1957年呢?這次母親一口就報出來了,屬雞!
這是母親為本書做的最初也是最後的貢獻,幾天后她因為醫院的責任事故意外喪生於一次極小的闌尾手術。當時我剛寫完第一章,大約六千多字,屬雞的傳主被取名福娃,聞訊我只覺得天塌地陷,哭著奔回老家去見殯儀館裡的母親一面。回京途中我從學生的簡訊中得知家人刻意向我隱瞞的真相,於是我毫不猶豫地追究醫責,眼前日日夜夜都是母親冤逝的景象,第二章沒法再寫下去了。清明節前,我第二次回鄉,把從此孤身一人的父親接到身邊,讓他離開與母親共度晚年時刻都會觸景生情的那間舊房。
作出這個決定,依然是我根本就不考慮後果的習性所致。父親到京當日,我立刻變得忙亂不堪,妻子上班,兒子上學,我家沒有僱傭什麼家政助理,此前一碗剩飯一盞殘羹,微波爐里一轉中餐足焉,現在是父親大悲大慟萬念俱灰一生中最黑暗的時候,我必須以最快速度接過家庭主婦擔負的一切,幹完這些還有餘暇,再打開電腦看看關心我的朋友給我發來的郵件,然後撰寫討伐罪醫的文章貼在網上。
距離金龍為我設計的年底完稿,還有七個月,我的電腦里依然只有那六千多字,我開始發慌,但我不能把這糟糕的情況告訴給任何人,甚至連母親的事也沒讓他們知道,擔心因此而遭到誤會。重新動‘工是在五月中旬,我下決心讓自己由悲痛和憤怒變成瘋狂,每天做完瑣事之後寫到深夜,以此追回失去的時光。三個月過去,我的心中有數了,自覺得再有一個月就可進入尾聲,因為全書已有了四十萬字,書中的重要事件也由別人轉向自己。
這是我初定的最後一章,以悲劇而結束全傳。
九月,在京同學相約小聚,聽我匯報寫作進展,得知我幾乎快寫完了,大家一片吶喊,理由是傳主作為中國當代著名教育家,他的生命尚在,他的戰鬥未止,傳記要和傳主同步,應該與時俱進地寫到當下。隱到幕後的李為每到重要關頭又在手機里發表講話,她把壯麗的結尾都安排好了,要寫到清華大學百年校慶的那一天,收到一封校長自謂“逆耳忠言”的公開信。
我承認大家都說得對,於是回去再讀資料,又續寫了免職後的第四部分。這么一來,總數就差不多有了七十萬字,一冊變成上下兩冊。
在中國作協的春節聯歡會上,《北京文學》雜誌社社長兼執行主編楊曉升知道了此書,他讓我寫完給他看看;接著在北京作協的元宵茶話會上,他又對我舊事重提;再接著廣東《作品》雜誌來京宴請作家,我們第三次見面,這次他具體地要求我從書稿中精選出五萬字的章節,發到他的信箱里。回家後我這樣做了,於是就有了《北京文學》2012年第7期作為報告文學的紅色頭題:《劉道玉:八十年代那場轟轟烈烈的高教改革》。
曉升要求我在篇前楔入一個引子,由時下引到遙遠的二十年前,我也這樣做了,並且就是李為博士倡議的那封致清華百年校慶的逆耳忠言書。我們這樣合作的原因是,報告文學與傳記文學有諸多貌似,譬如都是取自真人,取自真事,不同的無非是一個現實一些,橫向一些,事件一些;一個歷史一些,縱向一些,人物一些。雖然也有不似的地方,譬如,相比當今許多被冠以報告文學的作品實際上是只作報告,前者更新聞一些,後者更文學一些。
選章在社會上產生反響,曉升向《北京文學》廣大讀者發布訊息的當日,他的微博中就收到兩方對立的意見,我的微博也來了不少。兩年後的事實證明,策劃者許金龍當初的預言是英明的。在有人愛屋及烏地對我進行讚美的同時,我也受到了有人惡其餘胥的謾罵。我從匿名博主的已知信息里分析著他的人生經歷和社會關係,本人以及關乎者是否在當年的教育改革中有所失去,抑或無從得到,因而遷怨於發端教育改革的人?當然,也不排除其另有巨觀的思考,深刻的研究亦未可知。但我尊重罵者的勇敢,如同感激贊者的真誠。
我借范仲淹的“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來獻花傳主,同時羞澀地供認自己只寫了他的長江一粟,珞珈山上一粒微石。我還想說,作者之於傳主,並不僅是愚生之於恩師。曾經近距離的聽琴人,自己受惠其聲,妄稱知音,如今弦斷琴台,卻還依稀記得當年彈奏者的歡樂與痛苦,風采與壯志,假若正直,尚且又沒喪失說話的功能,趁著記憶猶存而不計得失地告訴後來的人,這也未必不是一件正常的事。
拙傳行世之日,我再發表一個宣言,人若動容,那是因為傳主;人若動怒,那是由於作者。我將以視死如歸的姿勢擁抱罵名,也迎接批評,同時還希求一些人的涵諒,在這本傳中,我不僅引用了傳主及其親人、學生、朋友、同事的詩歌、文章和書信,還引用了別人寫他及其親人、學生、朋友、同事的這類文字,另有社會名流對於有關他們的時代和事件所作的精彩記錄和評論。因為他們比我表達得完美,與其裝模作樣地從事改編,還不如老老實實地照本相抄,後一種做法的道德,是可以對原作者致以磊落的謝意。
同學們,以李為與許金龍們為主的,我寫完了,我的心靈從此安定。
2012年7月16日深夜於北京竹影居
現在好了,我終於可以點出兩個人的名字:華文出版社副總編輯文學博士李紅強,激情燃燒的湘女譚笑。後者打電話告訴我說,社裡已經作出莊嚴的決定,不容我再有任何懷疑。
我還必須說出本書的起源,為此我的學妹李為博士應該從幕後走出來,是她與幾位在京的同學運籌帷幄好了此事之後,就迅速的群體隱身,讓武漢大學一切活動的積極分子許金龍在一天夜裡,用一個電話誘使我踴躍上鉤。那一年許金龍剛把諾貝爾獎得主大江健三郎從東京請到北京,繼而以大江《別了,我的書》的譯者身份獲得本屆魯迅文學獎的唯一翻譯獎。他立誓要把我寫的這部傳記翻譯成日文在東京出版,讓傳主的海外朋友和知音,日本及其全世界的著名教育家池田大作先生也能讀到。
金龍布置完了任務,我請教他怎么寫,電話里傳來他詭譎的笑聲,他說不管怎么寫你都要準備挨罵,寫得草率同學罵你,寫得圓滑讀者罵你,寫得尖銳當局罵你,寫得太好不僅校長的對立面罵你,校長本人也要親自罵你。而且寫了能不能夠出版,能不能夠及時地出版和完整地出版都是一個擺在現實面前的問題。我說,但是如果不寫我會自己罵我自己,即便不能問世,藏之名山我也認命。
他們在暗中進行的作者選舉,我想一定是性情的因素多於才華。出自珞珈山上的才子才女如過長江之鯽,其中一秒鐘也不猶豫根本就不考慮後果為何物的人可能是我。果然我像他們料定的那樣接過鋼槍,寫完春秋時代一個古國覆滅的故事《神鳥》,我就開始了收集和閱讀寫傳的材料。我說的是正式,其實還在寫上部作品的同時,我已經蠢蠢欲動,吃在碗裡望著鍋里了。
他們的秘密策劃只是在校長八十大壽的時候出版一本有關他的書,至於是一本什麼書居然還沒來得及定性。我打電話問北京的同學,大家都是校長的愛生,浪漫的女博士李為大力主張寫成長篇小說,翻譯家許金龍則傾向於寫評傳,經濟學家楊向群連書名都替我取好了,但他說只要是寫校長,什麼體裁都行。再打電話到武漢徵求出版家周百義的意見,這人不出我之所料地認為,傳記比小說更有價值,而比評傳更有市場。我重視的是他前面一句,李為卻心有不甘,她說傳記要寫小說也要寫,寫完傳記再寫一本小說,她負責把它搬上螢屏。
我回憶著此前我讀過的人物傳記,傅譯本羅曼·羅蘭的《貝多芬傳》《米開朗基羅傳》《托爾斯泰傳》,它們是西書傳記的榜樣,比起我馬上就要開展的工作,其間的區分顯而易見。以上三位傳主是世界上最偉大的音樂家、雕塑家兼畫家、小說家,他們已經離去久遠,蓋棺定論,而將要出現在我的傳記中的這位被免職的中國大學校長,其創造性的教育思想因故沒能推行之前,他還沒有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教育家。甚至他在二十年前就慘遭主流的否決,直至今日還備受爭議。同時,巨人三傳是後人寫前人,生人寫逝者,兩者出生相距近四十年乃至四百年,我和我的傳主卻是一對健在的師生,三個月前還重逢於北京。此生褒貶,身後毀譽,一切尚是未知。
中國最早的人物列傳,順藤摸瓜應溯到《左傳》《戰國策》和《史記》,太史公本意記史,後世讀者記住的卻是史中千百人物,上至堯皇舜帝,下至刺客遊俠,遠非後來曾經有過的傳記必寫偉人之說。只要傳奇,只要不凡,只要是自己心中的英雄,無論成敗皆可立傳。但我仍然發現,傳記的寫法是不一的,縱然是以《約翰·克利斯朵夫》名世的偉大小說家羅曼·羅蘭,當他搖身一變為傳記作者的時候,就幾乎不肯給傳主說一句話的機會,因為據說,傳記若像小說一樣描寫對話,會嚴重影響人物和事件的真實。於是每到重要細節,傳主欲發言時總是由作者跳將出來代為言之,偶或對話一次,也必須抄自本人的著作、書信、日記、創作談,以及親友知音的回憶文章,用句尾加注的方式將這些布滿文學色彩的書面文字兌換成引號中的口語。這是大作家羅曼·羅蘭狡猾的發明,然而應該承認,傳中人物都是文如其言的文學家和藝術家,改為被湮沒在抽象符號中的科學先驅,這樣的嚴謹是行不通的。
本傳的傳主是化學家和教育家,他的著作除了唯一的自述,余者多是不可換為口語的化學分析和教育理論。我不敢想像,一部長篇傳記裡面沒有一句對話怎么能夠得到大眾讀者的容忍。因為巨人三傳是傅雷的美譯,我便再讀同是傅譯的另兩部傳記,又發現莫羅阿寫的《服爾德傳》打破了這個體例,莫羅阿寫到服爾德的口吐鮮血,死期將至,有人提議要給他請來一個懺悔師,他卻不肯在聲明書上籤字時說:“今天這樣已經夠了,不要把事情弄得嚴重。”
這句話誰能證明是他說的?接著他又奇蹟一般活了過來,一副老朽的骸骨穿著皮邊絲絨外衣,拄著手杖,坐著繪有金星的藍馬車,到劇場去看他第六次上演的悲劇。學士迎到門口,路人喝叫閃開,衛兵攙扶下車並且擁護著他送進包廂,觀眾高呼萬歲,全體演員每人將一支桂冠戴在他的塑像的頭頂,無數女人要把他抱在懷裡,服爾德說:“夫人們,你們叫我歡喜得要死了!”又有人喊:“成千成萬的人對您喝彩啊!”他又回答:“要是我臨刑的時候,也有成千成萬的人來觀看呢。”
同樣,這句話誰能證明是他說的?這簡直是小說,偉大的小說家羅曼·羅蘭也不敢寫的小說,莫羅阿卻這樣寫了。而舉我們祖國的《史記》為例,且不說《刺客列傳》中荊軻臨行前的情緒數變,僅《項羽本紀》一篇就可聽到,這位西楚霸王年少時在會稽見秦皇對項梁說的“彼可取而代之”,鴻門宴對樊噲說的“壯士復能飲乎”,兵敗垓下對烏江亭長說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那時候沒有電子監控,也沒有訪談錄音,司馬遷跨著時代而且身被宮刑,極其不方便實地採訪,句句話誰又能證明是他說的?
便是狡猾而嚴謹的羅曼-羅蘭,為了傳記必須的文學性,也用了有人攻擊的藝術誇張。在《貝多芬傳》感人的結尾,他這樣寫道:“他在大風雨中,大風雪中,一聲響雷中,咽了最後一口氣。一隻陌生的手替他合上了眼睛。”那一場大的風、雪、雨可能會是絕對的真實,然而那一聲雷,那一口正好在雷聲中咽下的氣,是絕對真實的嗎?他卻不能繼續虛構那一隻手了,讀者可查,那一隻替貝多芬合上眼睛的陌生的手的主人,是青年音樂家安塞姆·希頓勃蘭納,這隻手是不可以虛構的。
我決定膽大包天地使用誇張和對話,這是從屬於文學的傳記的需要,也是大眾讀者的需要,我要讓這部傳記像小說一樣好看。當然,拉伯雷的《巨人傳》,菲列伯·蘇卜的《夏洛外傳》以及我最喜歡的魯迅的《阿Q正傳》不能成為我的參考,因為那是貨真價實的小說。在傳主的理論著作、生平自述、大事年表和愛生摯友們的大量回憶文章中,我將小心地抽取他的心靈之音為口語表達,力求達到真實而又理想的效果。
此時我才想起,大學期間其實我只見過他一次,考取插班生後因為單位強留不放,時過兩周我以私奔的方式到校報到,錯過了開學典禮上親聆校長的訓導;到校後我們班級根據省文聯的願望成立了一個文學組織,我是主要的負責人,那天夜晚本來要邀請他出席講話,唯這一次,學生有請必到的校長因有外事活動而向我們請了假;直到畢業前夕,我們才在夏日的東湖之濱拍了一張全班合影作為紀念,五個月後就收到一紙神秘電傳,五十四歲的他,目光深邃地坐在被我們環圍的前排正中。
倒是《一個大學校長的自白》的出版,讓我和這位已被免職十八年的老人有了太遲的親近。 我第一個寫了評論文章《夜色下的凝思》發表在《中國圖書商報》,接著在他主編的集體回憶錄《創新改變命運》一書中,我又是第一個寫了紀念文章《我與我夢中的那一座仙山》。這次寫完以後我才正式收到徵稿通知,發現篇幅是他規定的五千字的五倍,趕緊向他致歉,要求重寫一篇短的。他回信說,那你就再寫一篇短的吧,不過這篇長的也要。他把我的長文從網上發給我的同學們,讓他們也這樣肆無忌憚地寫。
我們就此開始了長達六年的網上通信。無話則短,有話則長,最長的稍作整理就是一篇隨筆,此類信件不下一百封。我發現校長原來是很時尚的,他上網,下載文章,發電子郵件,只是堅決地不開部落格和微博,害怕匿名冬粉的打擾。他還會發手機簡訊,速度之快,一分鐘內能夠和我進行兩個回合。春節時我們互寄賀卡,興致所至還在卡上賦詩,深情厚誼遠遠超出當年在校的時候。這些都成了我的傳記資源,彼此用靈魂進行的交流,使他在我心中的崇高影子一點一點地血肉豐盈起來。
傳主是創新教育家,我曾想以創新的結構來寫這部創新者的書,但我最終覺得,做人還是本分點好,按照傳統模式從出生的那一天寫起又怎么了,人類未來的房子也未必會從頂層或者中部動工,所謂創新的終極價值並非形式。我打電話問我母親,1933年出生的人是什麼屬相?母親說她沒有記住,我降了一個甲子問,1945年的人呢?母親說她也不會計算,我又降了一個甲子問,1957年呢?這次母親一口就報出來了,屬雞!
這是母親為本書做的最初也是最後的貢獻,幾天后她因為醫院的責任事故意外喪生於一次極小的闌尾手術。當時我剛寫完第一章,大約六千多字,屬雞的傳主被取名福娃,聞訊我只覺得天塌地陷,哭著奔回老家去見殯儀館裡的母親一面。回京途中我從學生的簡訊中得知家人刻意向我隱瞞的真相,於是我毫不猶豫地追究醫責,眼前日日夜夜都是母親冤逝的景象,第二章沒法再寫下去了。清明節前,我第二次回鄉,把從此孤身一人的父親接到身邊,讓他離開與母親共度晚年時刻都會觸景生情的那間舊房。
作出這個決定,依然是我根本就不考慮後果的習性所致。父親到京當日,我立刻變得忙亂不堪,妻子上班,兒子上學,我家沒有僱傭什麼家政助理,此前一碗剩飯一盞殘羹,微波爐里一轉中餐足焉,現在是父親大悲大慟萬念俱灰一生中最黑暗的時候,我必須以最快速度接過家庭主婦擔負的一切,幹完這些還有餘暇,再打開電腦看看關心我的朋友給我發來的郵件,然後撰寫討伐罪醫的文章貼在網上。
距離金龍為我設計的年底完稿,還有七個月,我的電腦里依然只有那六千多字,我開始發慌,但我不能把這糟糕的情況告訴給任何人,甚至連母親的事也沒讓他們知道,擔心因此而遭到誤會。重新動‘工是在五月中旬,我下決心讓自己由悲痛和憤怒變成瘋狂,每天做完瑣事之後寫到深夜,以此追回失去的時光。三個月過去,我的心中有數了,自覺得再有一個月就可進入尾聲,因為全書已有了四十萬字,書中的重要事件也由別人轉向自己。
這是我初定的最後一章,以悲劇而結束全傳。
九月,在京同學相約小聚,聽我匯報寫作進展,得知我幾乎快寫完了,大家一片吶喊,理由是傳主作為中國當代著名教育家,他的生命尚在,他的戰鬥未止,傳記要和傳主同步,應該與時俱進地寫到當下。隱到幕後的李為每到重要關頭又在手機里發表講話,她把壯麗的結尾都安排好了,要寫到清華大學百年校慶的那一天,收到一封校長自謂“逆耳忠言”的公開信。
我承認大家都說得對,於是回去再讀資料,又續寫了免職後的第四部分。這么一來,總數就差不多有了七十萬字,一冊變成上下兩冊。
在中國作協的春節聯歡會上,《北京文學》雜誌社社長兼執行主編楊曉升知道了此書,他讓我寫完給他看看;接著在北京作協的元宵茶話會上,他又對我舊事重提;再接著廣東《作品》雜誌來京宴請作家,我們第三次見面,這次他具體地要求我從書稿中精選出五萬字的章節,發到他的信箱里。回家後我這樣做了,於是就有了《北京文學》2012年第7期作為報告文學的紅色頭題:《劉道玉:八十年代那場轟轟烈烈的高教改革》。
曉升要求我在篇前楔入一個引子,由時下引到遙遠的二十年前,我也這樣做了,並且就是李為博士倡議的那封致清華百年校慶的逆耳忠言書。我們這樣合作的原因是,報告文學與傳記文學有諸多貌似,譬如都是取自真人,取自真事,不同的無非是一個現實一些,橫向一些,事件一些;一個歷史一些,縱向一些,人物一些。雖然也有不似的地方,譬如,相比當今許多被冠以報告文學的作品實際上是只作報告,前者更新聞一些,後者更文學一些。
選章在社會上產生反響,曉升向《北京文學》廣大讀者發布訊息的當日,他的微博中就收到兩方對立的意見,我的微博也來了不少。兩年後的事實證明,策劃者許金龍當初的預言是英明的。在有人愛屋及烏地對我進行讚美的同時,我也受到了有人惡其餘胥的謾罵。我從匿名博主的已知信息里分析著他的人生經歷和社會關係,本人以及關乎者是否在當年的教育改革中有所失去,抑或無從得到,因而遷怨於發端教育改革的人?當然,也不排除其另有巨觀的思考,深刻的研究亦未可知。但我尊重罵者的勇敢,如同感激贊者的真誠。
我借范仲淹的“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來獻花傳主,同時羞澀地供認自己只寫了他的長江一粟,珞珈山上一粒微石。我還想說,作者之於傳主,並不僅是愚生之於恩師。曾經近距離的聽琴人,自己受惠其聲,妄稱知音,如今弦斷琴台,卻還依稀記得當年彈奏者的歡樂與痛苦,風采與壯志,假若正直,尚且又沒喪失說話的功能,趁著記憶猶存而不計得失地告訴後來的人,這也未必不是一件正常的事。
拙傳行世之日,我再發表一個宣言,人若動容,那是因為傳主;人若動怒,那是由於作者。我將以視死如歸的姿勢擁抱罵名,也迎接批評,同時還希求一些人的涵諒,在這本傳中,我不僅引用了傳主及其親人、學生、朋友、同事的詩歌、文章和書信,還引用了別人寫他及其親人、學生、朋友、同事的這類文字,另有社會名流對於有關他們的時代和事件所作的精彩記錄和評論。因為他們比我表達得完美,與其裝模作樣地從事改編,還不如老老實實地照本相抄,後一種做法的道德,是可以對原作者致以磊落的謝意。
同學們,以李為與許金龍們為主的,我寫完了,我的心靈從此安定。
2012年7月16日深夜於北京竹影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