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蘇峽

劉蘇峽

劉蘇峽,女,1965年生於湖北。1985和1988年在河海大學獲水文學學士和碩士學位。1993年在中國科學院地理所獲自然地理水文學方向博士學位,畢業後留所工作至今。1995年,在美國馬里蘭大學氣象系完成博士後研究。同年破格晉升為副研究員。2010年為研究員。先後到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數學系、紐西蘭懷卡多大學(University of Waikato)地球科學系、德國耶拿大學(Friedrich-Schiller-University of Jena)地理系從事合作研究。任國際水文科學協會無測站流域水文預測(PUB)研究計畫中國委員會秘書長,全球水系統(GWSP)及其前身水文循環的生物圈方面(BAHC)計畫中國委員會委員,全球土壤水分數據網路(GSMN)及其前身全球土壤水分資料庫(GSMD)委員,地球觀測衛星委員會(CEOS)土壤水分驗證主題(SMV)小組和全球能量和水循環(GEWEX)國際土壤水分工作組(ISMWG)委員,國際科學院聯盟(IAP)中國辦公室成員,歐盟資助流域綜合管理(INWAMA)項目中方協調人(2006-2007),中歐流域管理項目河流/流域/水資源綜合管理系列培訓班主辦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蘇峽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湖北
  • 出生日期:1965
  • 畢業院校:河海大學
  • 主要成就:科學出版社出版的《10000個科學難題》
  • 代表作品:《信息綜合專報》
  • 職稱:研究員
個人簡況,研究領域,研究項目,學術成就,學術論著,

個人簡況

(2009-2012),世界銀行、全球環境基金會關於黃淮海農業應對氣候變化項目短期專家(2005-2009),中國自然資源學會水資源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地理學會會員、國際水文科學協會會員和國際水資源協會會員。舉辦了第三屆國際PUB-IAHS-CHINA會議和合辦多個國際會議分會,為Hydrology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 Journal of Hydrology, Sensors, Journal of Hydrolog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of Geophysics Research-Atmosphere,IAHS系列出版物、MODSIM系列出版物和領域重要中文學報等雜誌審稿人。在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水土保持學》課程中講授水文。主持撰寫中央辦公廳辦刊物《信息綜合專報》中科院專家關於汶川特大地震災後山洪災害預估與應對建議、科學出版社出版的《10000個科學難題》(地學卷)、Springer-Verlag出版的專著Environmental Modelling and Prediction和華北平原節水農業專著章節。研究圍繞水文水資源領域,既展現水文專業特色,又強調跨專業和學科交叉。研究生來自北京大學、河海大學、南京大學、中山大學、吉林大學、北京林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多個院校的水文學、地理學、水土保持學、資源環境等多門學科。畢業研究生或繼續科研深造,或服務於水利等部門重要機構。

研究領域

研究領域是水文水資源。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界面水文過程、水文要素的時空演化、生態水文過程對氣候變化和環境變化對的回響、生態需水量(環境流)、水資源配置、關鍵地球運動因子的變化規律及其對包括水文在內的氣候變化的作用過程研究

研究項目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無資料地區土壤水分的估算方法研究” 、“基於流量變化與兩棲動物多樣性聯繫的生態需水量研究”、“群體交錯帶內部水熱傳輸特徵及其機理分析”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課題“基於遙感、觀測和模型的區域土壤水分研究”
國家973項目課題”關鍵地球運動因子的變化規律及其對氣候變化的作用過程研究”
國家973項目課題子課題“阿克蘇綠州化的水文效應評估”
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專項項目“流域土壤含水量及其對氣候變化回響”
水利部部屬委託項目“南水北調工程西線一期工程引水樞紐下游生態環境需水量研究”
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項目課題“水資源最佳化配置”
世界銀行、全球環境基金會黃淮海農業應對氣候變化項目課題“黃淮海農業用水、水分利用效率、作物產量對氣候變化的回響研究”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院委託項目“萊蕪水循環模型及水資源供需分析”

學術成就

(1) 提出了無測站流域水文預測研究的“借-替-種”方法論,並在無資料或缺資料流域(區)域的流量、土壤水分、生態需水量及生態水文回響的預報和評估方面取得了成績。
(2)建立了地下水/地表水界面的物質傳輸方程,開發了基於界面方程的洪水預報方法,並成功套用於河北洋河。將界面理論引入水循環,提出了土壤水分運動的界面厚度和高低群落植被界面兩側土壤水分運動特徵,為節水農業和水資源綜合管理開闢了新思路。
(3) 建立了基於VIP過程模型、實測和遙感信息獲取流域較長系列和空間土壤水分信息的方法,成功用於黃河中游無定河流域,為趨勢預測提供了條件。採用“變異係數-變數”雙指標法, 分析了土壤水分在日、月、年和多年尺度的變化規律,發現黃土高原研究區有很強的乾旱化信號,土壤水分不僅受制於氣候還受控於其它因素。給出了土壤水分的空間變程和北方乾旱化的證據,為水資源管理和預測提供了決策依據。
(4)提出了基於VIP過程模型模擬、對比流域法的林火和氣候變化對水文過程的影響,為區域的水資源綜合管理決策提供了科學依據。採用貢獻率方法,區分了黃土高原氣候變化和環境變化對無定河流域生態水文過程的不同影響。強調氣候變化研究中,不僅氣溫、降雨,風速等其他變數的變化也不可忽視。
(5) 改進了生態需水量的濕周法、RVA和IFIM方法,提出了解析濕周法和考慮水文-生態棲息地關係的"習變法"新方法,為南水北調西線調水流域可調水量提供了決策支撐

學術論著

在國內外刊物發表學術論文 110餘篇。代表性學術論文如下:
(1) ZHANG Shouhong, LIU Suxia; MO Xingguo; SHU Chang; SUN Yang; ZHANG Chun1; 2011.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 in Aksu River Basin
(2) Liu Suxia, Zhang Yaowei. 2011 Water resources allocation for the Songhua River Region, China under the uncertainty of water supply. In: Guenter Bloeschl (ed.) Risk in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3) Liu Suxia, Chun Zhang, Shouhong Zhang, and Xingguo Mo. 2011. Man-made Oasis Change and Its Effects on the Hydrological Regime of the Aksu River Basin. In:Daqing Yang, Philp Marsh & Alexander Gelfan (eds.) Cold Regions Hydrology in a changing climate
(4) 劉蘇峽,劉昌明,趙為民,2010.無資料流域水文預報的方法,地理科學進展
(5) Liu, Suxia, Xingguo Mo, Zhonghui Lin, Yueqing Xu, Jinjun Ji, Gang Wen, Jeff Richey. 2010. Crop yield responses to climate change in the Huang-Huai-Hai Plain of China. Agric.Water Manage
(6) Liu, S. X. Mo, W. Zhao, V. Naeimi, D. Dai, C. Shu, and L. Mao. 2009. Temporal variation of soil moisture over the Wuding River Basin assessed with an eco-hydrological model, in-situ observations and remote sensing, Hydrology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
(7) 劉蘇峽,莫興國,夏軍,劉昌明,林忠輝,門寶輝,吉利娜. 2006. 用斜率和曲率濕周法推求河道最小生態需水量的比較.地理學報
(8) Liu S,L. Leslie, M. Speer, R. Bunker,X.Mo. 2004. The effects of bushfires on hydrological processes using a paired-catchment analysis. Meteorology and Atmospheric Physics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