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翠仲

劉翠仲 男(1921.9——1984.10),旦角(青衣)、鬚生。籍貫 戲曲之鄉——菏澤市。原名劉翠雲,藝名(院)。其父酷愛戲曲藝術,從小受家庭薰陶,十歲能唱一些戲曲段子,十二歲入巨野於園班科班學戲。由於自幼喜愛梆子戲曲藝術,勤學苦練,深受老師的器重、栽培。十五歲正式登台演戲,曾主演《宇宙鋒》、《穆桂英征東》、《紫金鐲》、《哭劍》、《撿柴》、《對花槍》等劇目。後改鬚生,主演劇目《楊乃武與小白菜》、《萬家香》、《萬紫千紅》、《打金枝》、《牆頭記》、《龍馬精神》等。在魯西南一帶家喻戶曉,深受廣大人民民眾的喜愛。1949年“大興班”從定陶遷菏澤,定名“菏澤專署人民劇社”,1954年參加了全國人民慰問解放軍第四慰問團。195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6年參加山東省第二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演出劇目《萬紫千紅》榮獲演員二等獎。1958年劇團調省,成立山東省梆子劇團,曾任山東梆子劇團藝委會成員。1960年5月2日在濟南“交際處”給毛主席演出了《牆頭記》,受到了毛主席的親切接見。同年晉京匯報演出,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1975年退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翠仲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菏澤市
  • 出生日期:1921.9
  • 逝世日期:1984.10
  • 職業:旦角(青衣)、鬚生
演藝經歷,藝術特色,

演藝經歷

劉翠仲 1933年入巨野於園科班學戲,班主王福株、劉富申,教師劉汪山、霍俊嶺。在科班學戲期間,早起喊嗓練功,晚上睡地鋪,和外界的聯繫很少,就想刻苦練功,早日登上舞台。出科後,主演《宇宙鋒》、《穆桂英征東》、《紫金鐲》、《哭劍》、《撿柴》、《對花槍》,還有《破洪州》、《審誥命》、《罵金殿》等戲。1939年於園科班解散,經劉風田介紹加入定陶大興班。演出範圍在豫東、蘇北,主要在魯西南地區各縣、鄉、大型廟會,為老百姓演出。為了演好戲,保護嗓子自己不抽菸,不喝酒,唯一的嗜好就是喝茶、收藏古典小說。家鄉人很喜歡戲曲,所以家裡人很支持他的演藝事業,家裡負責給劇團供應麵粉,並經常接送道具。侄子在劇團從事舞台工作。1944年後,由於多年的戰亂,兵荒馬亂的。演出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已面臨生存的考驗。“大興班”在非常困難的情況下,家裡曾拿出多年的積蓄支持劇團渡過難關。1948年,冀魯豫五專區派幹部到劇團在曹縣整訓,王煥亭同志在團里指導工作,為配合解放區土改,新婚姻法,排演了《白毛女》、《小二黑結婚》、《父子婚姻》等劇目。在生活上政府發給小米給予補貼。1949年成立平原省設“菏澤專區”,“大興班”從定陶遷菏澤,定名“菏澤專署人民劇社”。當時,“大興班”的主要演員“三劉”是:劉翠仲(院)、劉兆倫(驢)、劉玉朋(劉八),在魯西南享有盛譽,深受老百姓的喜愛。解放後,在黨和政府的關心支持下,劇團有了很大的發展。1953年在京劇名家關麗卿(黑牡丹)老師的建議下,逐步改為鬚生。演出劇目《楊乃武與小白菜》、《收租院》、《漳河灣》、《萬紫千紅》、萬家香》、《打金枝》、《牆頭記》、《龍馬精神》等。1954年參加了全國人民慰問解放軍第四慰問團,去棗莊、濟寧、兗州、泰安、婁德、濟南為當地駐軍演出,受到了軍區首長和省委省政府領導的高度讚揚。1956年參加了山東省第二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演出劇目《萬紫千紅》,榮獲演員二等獎。1958年菏澤專署人民劇社調省,隨劇團遷往濟南,成立山東省梆子劇團,曾任山東省梆子劇團藝委會成員。1960年5月2日在濟南”交際處”給毛主席演出了《牆頭記》,受到了毛主席的親切接見。同年晉京匯報演出,劇目有:《牆頭記》、《萬家香》、《大胡林》、《玉虎墜》、《兩狼山》。在北京的演出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和專家的一致好評。《牆頭記》全劇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進行了錄音,唱段在中國唱片社灌制了唱片。《牆頭記》錄音已錄製成山東梆子音配像。

藝術特色

劉翠仲 自幼好嗓子,聲音洪亮,唱腔委婉細膩、明快、清脆、吐字清晰、韻味醇厚。多以本嗓為主,在表演上多以唱功戲悲劇為主,如《宇宙鋒》中的(趙艷榮)、《哭劍》中的(蘇妲已)。唱腔多的戲如《穆桂英征東》中的(穆桂英)、《對花槍》中的(薑桂枝)。更能體現出唱腔的功力。改唱鬚生後,在《楊乃武與小白菜》一劇中飾(醇親王)以高亢、明快的唱腔,贏得觀眾的掌聲。《牆頭記》是以悲傷的韻味兒充分體現“張木匠”這個悲涼的人物。”大興班“各行當——生、旦、淨、末、醜的唱腔藝術特色為後來山東梆子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山東梆子著名演員米玉華(青衣)、張宗信(鬚生)、龐洪德(淨)、喬新發(醜)等,仍保持了”大興班“傳統的藝術風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