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秉衡

劉秉衡(1915—2003年),字平之,廣東番禺人,廣州市立美術學校畢業。中國畫畫家,旅美美術家。他是廣東國畫研究會中的較為後期的成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秉衡
  • 別名:平之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廣東番禺
  • 出生日期:1915
  • 逝世日期:2003
  • 職業:中國畫畫家
  • 畢業院校:廣州市立美術學校
  • 代表作品:《曾是富陽山下遇泉聲》
簡介,生平,珍貴捐贈,三絕畫家,“情”“價”無限,建立專館,

簡介

劉秉衡(1915—2003年)是廣東國畫研究會中的較為後期的成員。他字平之,廣東番禺人,廣州市立美術學校畢業。關於他在廣東國畫研究會中的角色,知之者似乎並不多;至於他在近現代廣東繪畫史上的地位,學術界也未有足夠的認識。筆者偶有在拍場上見其佳作,但對其藝術亦知之甚少。近有其家屬及弟子向廣東省博物館慨捐其書畫作品,余參與其事,得以了解其生平及其藝術概略。
畫作畫作
劉秉衡是一個非常傳統的畫家,家學淵源。祖籍江西南城,祖父聘齋太史赴粵任廣東瓊州知府。祖父育有二子,長子佚其名,曾長居上海以書畫為業;次子劉彝,鄉試舉人,娶太史丁仁長之姊,遂落藉番禺。劉彝育有五子,長子劉慶菘,字聘孫,號留庵,又號留公、萍僧,長於篆刻,與黃士陵並稱“雙傑”,其弟子史堅如、胡毅生、陳協之、沈演公、謝英伯、杜之杕、何秀峰、張震圖、凌巨川等都是近代廣東書畫或學界名流,有《藝隱齋篆刻》、《明瑟集》、《海漚集》行世;五子劉慶華即劉秉衡父親,系兩廣方言學校畢業,任法政專門學校教授。劉秉衡伯兄劉玉林則師從鄧爾疋習書法、篆刻,而他自己則隨父親經常參與當時在廣州地區的各類書畫雅集,並向廣東國畫研究會的耆宿請益。

生平

劉秉衡早歲隨潘致中、張谷雛習畫,並從姚粟若研究畫理。年十八入廣州市立美術專科學校習藝,畢業後適逢抗戰,乃投身救國,遠赴南洋輔佐籌賑工作,後為日寇追逼,潛匿蘇門答臘荒山達三年之久。和平後僑居香港,潛心文藝,致力於山水畫研究,尤醉心元人筆墨,融會四家所長,並以明清四僧之變化、王石谷之精微,推陳出新。畫貌廣闊而筆墨精嫺,並以八大山人花鳥寫意手法,創出劉氏簡筆山水,境界高古,內涵詩意,畫後提句,每多援筆立就,布白位置恰到好處,書法清麗脫俗,觀其文章詩詞,內容朴茂,溫淳敦厚,議論文藝,嚴明剛正,小品駢文,風流蘊藉,雅趣盎然。
畫作畫作

珍貴捐贈

作為目前全國規模最大的檔案館——廣州市國家檔案館新館在2012年12月28日剛剛開館。在過去不到一個月的時間,1月24日,它再次成為各大新聞媒體關注的焦點。旅美美術家劉秉衡遺孀轉託劉秉衡弟子馬承寬博士向廣州市國家檔案館傾囊捐出個人作品、收藏品共360件。當馬承寬從廣州市副市長貢兒珍手中接過收藏證書後,這批珍檔在廣州市國家檔案館有了“正式戶口”,也為廣州新館館藏錦上添花。旅美華裔畫家個人珍檔如何漂洋過海落戶其故鄉廣州的國家檔案館?為此,記者採訪了劉秉衡弟子馬承寬博士及廣州市檔案局館長何伍愛。
捐贈儀式捐贈儀式

三絕畫家

促成此次捐贈之事的馬承寬博士,面色紅潤、精神矍鑠,花白捲曲的齊耳長發,增添了其畫家特有的藝術氣質,全然看不出已是年過古稀的老者。面對記者憶及自己的老師劉秉衡,他滿懷深情。他介紹說,劉秉衡先生1915年生於廣東番禺,是廣東國畫研究會後期的成員。早年師從廣東國畫研究會畫家潘致中、張谷雛、姚禮修等習畫。他的畫作兼擅人物花木、鳥獸蟲魚,尤以山水見長。如水墨畫《蘭亭雅集》筆墨精煉、雅致淡逸。十八歲時,他進入廣州市立美術專科學校學藝,畢業後適逢抗戰。抗戰時期,為救亡圖存,劉秉衡曾與一群同學慷慨赴南洋募捐,所得款項全部捐助於抗日救國,後戰火綿延至東南亞,他為日寇追逼被迫潛匿蘇門答臘荒山達三年之久,直到抗戰結束後方才復出,移居香港。講到此,馬承寬博士雙眼已噙滿淚水,他用紙巾擦拭幾下,略穩定情緒後繼續講到,新中國成立後,老師僑居香港,潛心文藝,致力于山水研究。後來他曾在香港大學、萬國美專等學校授課,弟子達一千多人,在香港影響頗大。1996年他旅居美國,2003年去世。
畫作畫作
馬承寬博士與老師的感情之深,緣於他與老師既是同鄉,又從1965年起在香港沙田向老師習畫,並朝夕相處共同生活了八年。馬承寬認為,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畫家的標準很嚴格,要詩、書、畫三絕,才可謂畫家,劉老師是每幅畫作都自己配詩、書寫,是一位純粹的傳統畫家。“劉老師善辭賦和書法,書法淡雅有人文氣息,反映出極深的文化涵養”。

“情”“價”無限

馬承寬不僅從劉秉衡老師身上學習了畫藝,更秉承了老師愛國愛鄉的無私奉獻精神。馬承寬為廣東順德人,其母親是番禺人。作為僑居美國四十餘年的知名書畫家,他曾於1992年獲紐約市市長丁時勤授予“藝術終身成就”獎;1998年被美國國會授予“榮譽藝術大使”稱號;美國拉斯維加斯和紐約市政府把1996年11月21日和1997年12月12日命名為“馬承寬日”;2007年,馬承寬把自己近百幅書畫藝術精品和珍貴檔案資料捐給家鄉。番禺區國家檔案館為其在館中建立“馬承寬博士專館”,至今,專館中保存著他二百多幅書畫作品及其家族的珍貴檔案、資料等共一千多件。他對記者說:“此事讓我看到檔案館方面的誠意。”正是他與檔案館的這份淵源,“因此,在老師作品、收藏品捐贈一事上也極力促成。”
劉秉衡美術作品《曾是富陽山下遇泉聲》
劉秉衡《曾是富陽山下遇泉聲》劉秉衡《曾是富陽山下遇泉聲》
記者從廣州市國家檔案館提供的一本彩色印刷、圖文並茂的《劉秉衡美術檔案清冊》中看到了此次捐贈的360件珍藏展示。主要有書畫198件,文房四寶玉石器皿100餘件,印章60餘枚。在捐贈物品中最為珍貴的要數張大千的書法真跡。
在捐贈物品中,還有劉秉衡先生的私人物品,例如兩個移民美國時的行李箱、幾份生平手稿等。“傾囊相捐之心情,是無法用金錢衡量的。”馬承寬向記者介紹說,劉秉衡先生家屬在2007年曾分兩次向廣東省博物館捐贈書畫作品共101件,另外也向香港博物館捐贈書畫作品100多件。此次捐贈是劉秉衡的“最後傾囊捐贈”,也是最珍貴、最具藝術與收藏價值的。
劉秉衡家屬捐贈的部分珍品劉秉衡家屬捐贈的部分珍品

建立專館

對於此次捐贈,記者採訪了廣州市檔案局館長何伍愛,他高度評價說:“劉秉衡家人的無私捐贈,既豐富了國家檔案館館藏,又激勵更多的海外華僑關注祖國發展、維護廣州城市文脈”。
為什麼會將“最後的捐贈”定在廣州市國家檔案館呢?何伍愛局館長向記者介紹說,馬承寬博士的“牽線搭橋”功不可沒,同時我們檔案館的保管環境、設施、技術條件等都讓捐贈者家屬滿意、放心。何伍愛說,這是在去年底新館開館前一周,已是八十七歲高齡、坐著輪椅的劉秉衡先生遺孀馮麗鴻女士專程從美國飛回廣州,在多個地點親身考察後作出的慎重決定。馮麗鴻女士來到坐落於廣州大學城西側、占地面積近五萬平方米的廣州市國家檔案館新館考察後,覺得這裡“有靈氣”。她認為,首先,檔案館所在地址曾是十六國時宮殿所在地;其次,廣州市國家檔案館是國家級,文物、檔案保存的技術先進;再次,劉秉衡是番禺人,廣州市國家檔案館也建在番禺區,地緣上有親近性。“老太太來館參觀一次就敲定了”。
張大千的書法真跡  
張大千書法真跡張大千書法真跡
記者在捐贈當日召開的廣州市檔案工作會議上了解到,廣州市各級檔案館都將把提升民生檔案的館藏比例作為今年工作重點,加強廣州先進個人、名人、社會救助、慈善活動、教學、就業、社保、健康、醫療和人口等檔案的收集和管理,計畫2018年底前實現民生檔案占館藏總量60%的目標。據此,何伍愛局長說,此次捐贈是他們這項工作的精彩起步。在檔案館嶄新的現代技術管理的庫房中,記者有幸目睹了這批珍檔,大部分還包裹、封存在檔案櫃一層層寬大的抽屜中。馬承寬稱,這次捐贈儀式前,他受劉秉衡家屬委託已與廣州市國家檔案館簽訂了建立“劉秉衡美術館”相關約定。
何伍愛局長肯定地說:“為了讓廣大市民有機會觀賞到這批捐贈珍品,廣州市國家檔案館將會在新館二期建立‘劉秉衡美術館’,永久陳列劉秉衡的檔案作品,使劉先生的藝術成就能夠弘揚四方,澤被後人。”同時他認為,該專館也將為近現代藝術研究提供豐富而珍貴的資料,並希望籍此能為廣州藝術文化作出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