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禹錫全集編年校注》是2003年嶽麓書社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劉禹錫。
基本介紹
- 書名:劉禹錫全集編年校注
- 作者:劉禹錫
- ISBN:9787806653364
- 頁數:1570
- 定價:98.0
- 出版社:嶽麓書社
- 出版時間:2003-11
- 裝幀:精裝
內容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其先洛陽人,後遷居滎陽(今屬河南),自稱為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後山。天寶末年,中原大亂,禹錫隨父親劉緒奔江南,童年在嘉興等地度過,得從詩僧皎然、靈澈等游處學詩。貞元九年(793),登進士第,又登吏部取士科,授弘文館校書郎。貞元十二年,以殿中侍御史主持埔橋鹽鐵留務的劉緒病重,卒於揚州,禹錫遂告假東歸。服喪期滿,被淮南節度使兼徐泗節度使杜佑闢為徐泗節度掌書記。杜佑罷領徐泗,又改為淮南節度掌書記。貞元十八年,調為京兆府渭南縣(今屬陝西)主簿。次年冬,登朝為監察御史,與韓愈、柳宗元同在御史台。永貞元年(805)正月,順宗即位。不久,劉禹錫遷屯田員外郎,兼德宗崇陵使判官,判度支鹽鐵案,積極參與王任、王叔文的革新活動。同年八月,順宗退位,革新夭折。十一月,革新參加者都被貶竄,劉禹錫被貶連州(今廣東連縣)刺史,行至江陵(今屬湖北),再貶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馬,而且在制詞中有“縱逢恩赦,不在量移之列”的話。元和十年(815),劉禹錫和同被貶的柳宗元、韓泰等人奉詔回京,各授遠州刺史,劉禹錫得連州。十四年,老母去世,劉禹錫扶柩北歸。長慶二年(822),起為夔州(今重慶奉節)刺史;四年秋,改和州(今安徽和縣)刺史。寶曆二年(826),罷和州,北歸洛陽。
大和元年(827),在宰相裴度等人的關照下,劉禹錫授主客郎中分司東都,“官無責詞,自此而始”。次年春,回到長安,為主客郎中,兼集賢直學士。這時,距永貞元年被貶已經有整整24年了。次年,改禮部郎中,仍兼集賢學士。按照慣例,禮部郎中掌尚書省文翰,稱“南宮舍人”,100天內遷知中書制誥。但不久,裴度受到李逢吉等人的排擠,出為山南東道節度使,劉禹錫也一直未能升遷,大和五年冬出為蘇州刺史。在蘇州任上因為賑災有功,賜金紫。大和八年秋,調任汝州(今河南臨汝)刺史。次年,遷同州(今陝西大荔)刺史。同州是四輔之一,唐代往往作為臨時安置要員的地方。但這時的劉禹錫已是64歲高齡,而且他很快看到了長安上演的“甘露之變”——宦官與朝官相傾軋,十多位宰相、節度使同時被族誅的慘劇,於是在次、年,亦即開成元年(836)秋,辭官回到洛陽,授太子賓客分司東都,和前此已在洛陽的裴度、白居易詩酒酬和。以後,曾改官秘書監分司,又檢校禮部尚書,兼太子賓客分司,直到會昌二年(842)秋因病去世,再也沒有離開過洛陽。死後,贈兵部尚書。
劉禹錫是一位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家,也是一位積極從事革新的政治活動家。他多才多藝,擅長書法和音樂,在詩歌和散文創作方面,更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同時代古文家李翱曾說:
“翱昔與韓吏部退之為文章盟主,同時倫輩,柳儀曹宗元、劉賓客夢得耳。”稍後的趙璘也說:“元和以來,詞翰兼奇者有柳柳州宗元、劉尚書禹錫及楊公(敬之)。劉、楊二人,詞翰之外,別精篇什。”他的詩歌豪邁俊爽,與白居易齊名,在中唐後期通俗寫實詩派與怪奇詩派之外,卓然自成一家,白居易曾用“詩豪”、“詩稱國手”、“神妙”等一類詞語熱情地稱讚過他。
劉禹錫勤於著述,又很注意自己作品的編錄和保存。他除了曾將自己和白居易、裴度、令狐楚、李德裕的唱和詩分別編為《劉白唱和集》、《洛中集》、《彭陽唱和集》、《吳蜀集》之外,還曾編錄己作為40卷,大和七年在蘇州刺史任上又刪選其中四分之一編為《劉氏集略》10卷。但他自編的40卷集及自選集《劉氏集略》後皆不傳。《新唐書·藝文志四》著錄“《劉禹錫集》四十卷”。此集收入了大和七年以後的作品,不是劉氏自編的40卷集。卷二七編者記云:“右已上詞,先不入集。伏緣播在樂章,今附於卷末。”似是劉禹錫後人口吻。至北宋初,原集佚去10卷,宋敏求(1019—1079)裒其遺文,編為《外集》10卷,合原集仍為40卷。故劉集今有40卷本及30卷本傳世。30卷本有明刻本《劉賓客文集》(藏中國國家圖書館),1974年陝西人民出版社曾據以影印;又有光緒五年定州王氏刻《畿輔叢書》本,《叢書集成》即據之排印。40卷本今存宋刻本三種:一為宋蜀刻本《劉夢得文集》30卷、《外集》10卷,藏於日本平安福井氏崇蘭館,1913年,武進董康用珂羅版影印100部歸國,後來《四部叢刊》據董本影印,遂廣為流傳;另一種是南宋浙刻本《劉賓客文集》30卷、《外集》10卷,未有宋敏求《劉賓客外集後序》和紹興丁丑(紹興八年,1157)董其跋,原藏熱河避暑山莊,今藏台灣故宮博物院,1923年吳興徐森玉曾借出影印;第三種是宋蜀刻本《劉夢得文集》,僅殘存1—4卷,今藏中國國家圖書館。此外則有光緒三十一年仁和朱氏結一廬《剩餘叢書》本,系據明抄本刊刻,《四部備要》據之排印,此本又收入劉氏《嘉業堂叢書》中。此次整理即以徐森玉影印宋浙刻本《劉賓客文集》(簡稱徐本)為底本,校以國家圖書館藏明刻本《劉賓客文集》(簡稱明本)、《四部叢刊》本《劉夢得文集》(簡稱《叢刊》本)、《嘉業堂叢書》本《劉賓客文集》(簡稱劉本)、《全唐文》、《全唐詩》及《文苑英華》、《唐文粹》諸書。徐本第十三卷原缺三、六兩頁,所缺即以《叢刊》本補足。
目錄
前言
卷一 詩(貞元、永貞)
華山歌
省試風光草際浮
答張侍御賈喜再登科後自洛赴上都贈別
馬嵬行
發華州留別張侍御賈
白鷺兒
戲贈崔千牛
別友人後得書因以詩贈
渾侍中宅牡丹
題壽安甘棠館二首
請告東歸發霸橋卻寄諸僚友
謝柳子厚寄疊石硯
揚州春夜李端公益張侍御登段侍御平仲密縣李少府暢秘書張正字復元同會於水館對酒聯句追刻
燭擊銅缽故事遲輒舉觥以飲之逮夜艾群公沾醉紛然就枕余偶獨醒因題詩於段君枕上以志其事
晚步揚子游南塘望沙尾
題招隱寺
柳絮
淮陰行五首
洛中送楊處厚人關便游蜀謁韋令公
奉和中書崔舍人八月十五日夜玩月二十韻
許給事見示哭工部劉尚書詩因命同作
送工部張侍郎人蕃弔祭
監祠夕月壇書事
和武中丞秋日寄懷簡諸僚故
逢王二十學士人翰林因以詩贈
廣宣上人寄在蜀與韋令公唱和詩卷因以令公手
札答詩相示
送王師魯協律赴湖南使幕
春日退朝
路傍曲
桃源行
百舌吟
聚蚊謠
古調二首
飛鳶操
秋螢引
闕下口號呈柳儀曹
鶗鴂吟
萋兮吟
詠史二首
德宗神武孝文皇帝輓歌二首
赴連山途次德宗山陵寄張員外
途次敷水驛伏睹華州舅氏昔日行縣題詩處潸然有感
秋晚題湖城驛池上亭
登陝州城北樓卻寄京師親友
赴連州途經洛陽諸公置酒相送張員外賈以詩見贈率爾酬之
順陽歌
宜城歌
紀南歌
韓十八侍御見示岳陽樓別竇司直詩因令層和重以自述故足成六十二韻
君山懷古
卷二 詩(元和上)
卷三 詩(元和中)
卷四 詩(元和下)
卷五 詩(長慶)
卷六 詩(寶曆)
卷七 詩(大和上)
卷八 詩(大和中)
卷九 詩(大和下)
卷十 詩(開成上)
卷十一 詩(開成下、會昌)
卷十二 詩(未編年)
卷十三 文(貞元、永貞)
卷十四 文(元和上)
卷十五 文(元和下)
卷十六 文(長慶、寶曆)
卷十七 文(大和上)
卷十八 文(大和下)
卷十九 文(開成、會昌)
卷二十 文(未編年)
附錄一 劉賓客嘉話錄
附錄二 傳信方
附錄三 備考詩文
附錄四 詩文
附錄五 評論
附錄六 傳記資料
附錄七 著錄序跋
附錄八 劉禹錫簡譜
劉禹錫詩文篇目索引
後記
卷一 詩(貞元、永貞)
華山歌
省試風光草際浮
答張侍御賈喜再登科後自洛赴上都贈別
馬嵬行
發華州留別張侍御賈
白鷺兒
戲贈崔千牛
別友人後得書因以詩贈
渾侍中宅牡丹
題壽安甘棠館二首
請告東歸發霸橋卻寄諸僚友
謝柳子厚寄疊石硯
揚州春夜李端公益張侍御登段侍御平仲密縣李少府暢秘書張正字復元同會於水館對酒聯句追刻
燭擊銅缽故事遲輒舉觥以飲之逮夜艾群公沾醉紛然就枕余偶獨醒因題詩於段君枕上以志其事
晚步揚子游南塘望沙尾
題招隱寺
柳絮
淮陰行五首
洛中送楊處厚人關便游蜀謁韋令公
奉和中書崔舍人八月十五日夜玩月二十韻
許給事見示哭工部劉尚書詩因命同作
送工部張侍郎人蕃弔祭
監祠夕月壇書事
和武中丞秋日寄懷簡諸僚故
逢王二十學士人翰林因以詩贈
廣宣上人寄在蜀與韋令公唱和詩卷因以令公手
札答詩相示
送王師魯協律赴湖南使幕
春日退朝
路傍曲
桃源行
百舌吟
聚蚊謠
古調二首
飛鳶操
秋螢引
闕下口號呈柳儀曹
鶗鴂吟
萋兮吟
詠史二首
德宗神武孝文皇帝輓歌二首
赴連山途次德宗山陵寄張員外
途次敷水驛伏睹華州舅氏昔日行縣題詩處潸然有感
秋晚題湖城驛池上亭
登陝州城北樓卻寄京師親友
赴連州途經洛陽諸公置酒相送張員外賈以詩見贈率爾酬之
順陽歌
宜城歌
紀南歌
韓十八侍御見示岳陽樓別竇司直詩因令層和重以自述故足成六十二韻
君山懷古
卷二 詩(元和上)
卷三 詩(元和中)
卷四 詩(元和下)
卷五 詩(長慶)
卷六 詩(寶曆)
卷七 詩(大和上)
卷八 詩(大和中)
卷九 詩(大和下)
卷十 詩(開成上)
卷十一 詩(開成下、會昌)
卷十二 詩(未編年)
卷十三 文(貞元、永貞)
卷十四 文(元和上)
卷十五 文(元和下)
卷十六 文(長慶、寶曆)
卷十七 文(大和上)
卷十八 文(大和下)
卷十九 文(開成、會昌)
卷二十 文(未編年)
附錄一 劉賓客嘉話錄
附錄二 傳信方
附錄三 備考詩文
附錄四 詩文
附錄五 評論
附錄六 傳記資料
附錄七 著錄序跋
附錄八 劉禹錫簡譜
劉禹錫詩文篇目索引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