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盛涵
- 外文名:Liu Shenghan
- 國籍:中華人民共和國
- 出生地:江西省贛縣田村鎮下都村
- 出生日期:1935年3月23日
人物簡介,人物事跡,
人物簡介
劉盛涵從小受到家鄉紙紮花燈藝術的薰陶,10歲起就開始學花燈製作。拜堂叔劉蘭生為師,潛心藝術創作,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1956年,參加省、地民間燈彩“禾燈”舞蹈調演,獲優秀表演和民間燈彩舞蹈獎。1958年,參加省群藝館文化藝術宣傳展覽,展出了《躍進肥龍千米長》作品。並在省文藝刊物發表《禾長葉片架金橋》、《穀粒要用農機拖》、《薯起重如丘嶺》、《蛋殼用來舞獅頭》四副誇張畫。1978年,作品《四化迎春》參加地區民間燈彩調展,獲優秀創作獎。1982年,送《龍風呈祥》、《四個現代化》作品參加省農民畫展,均獲獎。1986年為贛南採茶劇團《花燈仙子》劇目製作的燈彩道具60餘件,受到文化部表揚。《四季花卉》、《龍騰虎躍》作品獲文藝創作優秀獎。1994年,創作作品《八仙》獲省二屆剪紙藝術大展二等獎,同時入選的有《彭總在田村》、《吉祥語》、《龍騰虎躍》、《魚躍天地寬》。1995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1996年,中國民協、以色列舉辦第二十六屆國際手工藝博覽會,作品《龍鳳富貴燈》入選參展;作品《國泰民安燈》在浙江中國民間藝術展覽會上獲金獎。2000年精心設計製作的燈彩《百米巨龍鬧元宵》作品,龍頭高48米,龍體重2000多公斤,金光溢彩,氣勢恢宏。被江西衛視、湖南衛視、贛州電視台及上海東方台錄製與播放。
人物事跡
劉盛涵世稱“江南燈花王”。1982年,他製作的“龍鳳呈祥”、“四個現代化”燈在省農民畫展上獲獎;1984年,他編制的“放河燈”、“中秋燒塔”等花燈被福州軍區選用;1986年,他製作的一組花燈在贛南採茶劇《花燈仙子》里做道具,並參加了廬山博覽會;1995年,他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1996年,他的“龍鳳富貴燈”在以色列國際手工藝博覽會上展出;1997年,他的名字被收入《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家名典》;今年6月,他被中國文聯、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中國民間文化傑出傳承人”稱號。 劉盛涵出生於花燈世家,自幼受到花燈藝術的薰陶。他的祖父是當地著名的花燈藝人,接到的製作活比較多。每到做花燈時,基本上都是全家齊上陣,他就在大人堆里鑽來竄去。看到大人們削著木條、竹片,把紙剪成各種形狀,塗上各種顏色的漆,就變成了一個個好看的花燈,他感到非常驚奇,耳濡目染,對花燈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到五六歲時,他就幫爺爺幹些抽紙條、粘漿糊等零零碎碎的活,稍大一點後,爺爺便帶著他跑祠堂、進道場。每逢燈節,在人山人海的花燈觀賞場裡,總是少不了他的身影,他一邊看熱鬧,一邊琢磨著當地其他藝人的製作工藝。到10歲的時候,他便參與到節日、祝壽、婚禮等彩燈的製作。後來,他又拜在書畫及花燈製作方面均有較高造詣的堂叔劉蘭生為師,潛心學習製作花燈的各種技藝。為了更深入地了解花燈的民俗內涵,16歲時他到田村東河戲團學習東河戲,他扮演的小生角色,獲得了眾多藝人的好評。後來,他又到江西省農民美術學習班學習,提高繪畫水平。通過多年的潛心學習,他製作的花燈,既有傳統工藝的精細,又有繪畫藝術的意境與舞台戲劇的動感,一時成了當地小有名氣的“花燈娃子”。
隨著社會及經濟的發展變化,當地不少藝人擱下花燈這門藝術,或發展家庭種養,或走上外出務工之路,田村花燈也不可避免地逐漸走向衰落。然而此時的劉盛涵,對花燈製作的熱情不但沒有降低,反而更加濃烈。他一方面積極參加縣市的一些民間文藝活動,另一方面潛心於花燈的研究與製作。
龜紋燈是田村花燈中最有特色、也是最為古老的一種,種類繁多,製作工藝難度也最大。當時的田村分為上、中、下三個村,每個村供賞的龜紋燈都不盡相同。冬瓜、莆、葫蘆雖然形狀不同,但皆多籽,且花燈內還要置放108盞天罡地煞燈,寓“瓜瓞綿綿人丁興旺”之意。當時製作龜紋燈的老藝人已經去世,幾個徒弟也改行另謀他業。為了讓龜紋燈的製作工藝不失傳,劉盛涵走上了學習之路。因為沒有現成的龜紋燈,他打聽到曾學過龜紋燈製作的幾個人家的住址,立即前往討教。因多年沒有做了,那四五個人竟沒有一人能重新製作出來。劉盛涵急了,他把幾個人所描述的製作方法綜合起來,試著製作。他裝了拆,拆了裝,經過數百次的實驗,最後終於扎出龜紋燈,然而這一成功卻耗費了他整整三年時間。看到紮好的龜紋燈,他流淚了,淚里有苦,但更多的是甜。
劉盛涵不滿足於繼承傳統花燈的製作,他還要做前人所沒做過的。2000年元宵節前,劉盛涵向市有關部門提出用花燈工藝製作百米巨龍的構想,並得到重視,然而不少了解花燈製作的人卻對他的能力表示懷疑。製作時間只有短短一個月,為了按時完成製作任務,劉盛涵叫回外出的兒子、女兒,連稍懂一點的女婿也叫來了,幾個孫子也在家裡幫忙。十多個人在家門口搭起棚子,全身心地投入到製作百米巨龍的任務中。他們全家早上6點開始工作,每天都要乾到晚上12點,有時還忙到凌晨2點,一天的休息時間不到5小時。隨著百米巨龍的製作推進,材料及技術難題接踵而來,讓他多次陷入了兩難境地。家人的信心動搖了,相熟的藝人也勸他放棄,市相關部門也表態“沒辦法就算了”,但他不願放棄。他失眠了,一個個不眠之夜,讓他想出了解決鱗片製作等難題的一個個辦法。26天后,一條長108米、龍頭高4.6米、龍身直徑2米的巨龍在贛州城區南門文化廣場“飛騰”,吸引了無數市民觀看。
數十年的潛心挖掘,田村花燈與劉盛涵也名氣大增。他製作的花燈品種繁多,有五彩燈籠、宮燈、走馬燈等12個類型25個品種,製作工藝亦有24種。除了婚喪等地方風俗及宗教禮儀燈彩活動外,三年一度的中秋花燈節,便是其中的重頭戲。花燈節時,街道居民用白布或黑布蓋滿街道上空,布下懸掛著各式花燈,每天都有花燈謎會,伴有雲燈、踩高蹺、東河戲等的表演,吸引數以萬計的遠近遊客前來觀賞。從1986年至今,他創作花燈200餘件,在縣、市(地區)、省獲獎70餘次。1996年製作的《龍鳳富貴燈》入選了第28屆國際手工藝博覽會並赴以色列展出。同年他製作的《國泰民安燈》獲浙江中國民間藝術展覽會金獎。
60多年來,劉盛涵一直致力于田村花燈的製作研究與經驗總結,從祖傳技藝和自己的實踐中,他總結出了花燈工藝“四無”訣竅:無火不成燈,無巧不成彩,無有不能做,無不成虛實;設計改造了諸如“漆片硬化”、“鏤空紙雕”、“紙塑泥塑”等技法,使花燈的表現力更加豐富細膩、形象,更具有立體感。
雖然田村花燈藝術經過他的一番苦心挖掘,得以重放光芒,但花燈製作的傳承現在卻成了問題。現在的年輕人都不願意學,他的兒子學了一點後就半途放棄了,因為花燈雖好看卻沒有經濟效益。劉盛涵認為,只有儘可能地減少製作環節,提高效率,才能提高效益;有了效益,才能最終解決花燈的繼承與推廣問題。於是他嘗試著把花燈製作與現代技術結合起來,如把電腦設計、噴繪、數碼沖印等現代技術運用到花燈的製作中,可這些試驗都失敗了,因為這樣製作出來的花燈圖案及配件,根本達不到手工製作的效果。
“結彩為燈似錦球,三年一掛在中秋。笙歌匝地遊人遍,不羨江南有虎邱。”在田村《劉氏家譜·宋代名人詩鈔》中,我們似乎可以看到當年田村花燈節的熱鬧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