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貴(甘肅非遺傳承人)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1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劉玉貴(1909-1989)男,漢族,今甘肅省永靖縣白塔寺劉家村人。是有獨創和造就的木工。劉玉貴出生農家,1929年開始跟隨本村掌尺(木工師傅)劉順先學木工技術。甘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河州白塔古建藝術傳承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玉貴
  • 項目名稱:河州白塔古建藝術
  • 性別:男
人物經歷,個人特長,作出貢獻,項目申報地區,項目級別,

人物經歷

劉玉貴,男,漢族,生於1920年,永靖魯班協會會員,原永靖白塔川劉家村人,1968年庫區蓄水,遷至永靖峴塬鄉劉家村。1929年跟隨堂哥劉存三學習木工技藝。劉存三是一位掌尺中的大手筆,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掌尺修建過幾十座大型建築,其中如武威東關清真大寺、東公館;臨夏東公館、蝴蝶樓;積石山縣大河家清真大寺等。因自己的好學,幾年內基本掌握了建築技能。為學透木工建築結構原理,他細心鑽研,向哥哥請教,並把所學在實踐中運用,使自己的技藝不斷提高。以後他設計修建的寺廟和民舍,設計獨特,造型美觀,結構合理,成為遠近聞名的掌尺。從1937年之前獨立承接工程開始,到1957年,他先後設計修建甘肅東鄉縣唐汪川峽口拱北寺、唐汪紅塔寺、叭咪山百子宮、唐汪唐家大寺、臨夏縣大河家雙城大橋等十幾座建築。1958年參加修建“英雄渠”黃河渡槽,渡槽長160米,其中拱形54米,拱圈為90度,弧高11米。天塹黃河,水急浪高,修這樣的木渡槽,史無前例。他和同班木工一道,邊研究邊施工,終於按設計出色地完成黃河“飛渡”任務,人們稱他是木工英雄,“活魯班”。1958年10月,出席全國群英會,受到毛主席、周總理接見。中共永靖縣委、縣政府頒發“引黃上山、改造自然”的獎狀。1959年參建“臨園大橋”。開放後,修建青海省民和縣馬營清真大寺。青海省領導稱讚大寺設計獨特、氣勢宏偉、工藝精良,超過西寧東關大寺,並為他贈“巧奪天工”的緞制中堂一幅。

個人特長

他勤奮好學,潛心鑽研,很快掌握木工操作要領和規程。後為學懂建築結構,先後跑遍臨夏、蘭州、青海等地一些寺院,吸收古建築不同流派的特點和風格,為自己後來設計和建造寺廟、殿宇、農舍、橋樑等工程打下堅實的基礎。劉玉貴在50多年的木工生涯中,設計和建造大量寺廟、農舍和橋樑等工程。民國26年,他參加東鄉唐汪川峽口下拱北寺的修建;民國28年,又設計並建造永靖紅塔寺和叭咪山百子宮。因設計巧妙,,聲名遠揚。民國31年,籌建唐汪川最大的唐家大寺,特請劉玉貴設計施工。經他精心構思和設計,這座清真寺造型獨特,美觀大方,建成後博得當地民眾和來訪者的高度讚賞。

作出貢獻

共和國成立後,劉玉貴正值年富力強,且技術更為成熟。他積極投入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在修建雙城大夏河橋、“黃河飛渡”、洮河“臨園大橋”等重大工程中貢獻聰明才智,多次受到省、州黨和政府的表彰獎勵。1957年臨夏縣在雙城修建大夏河大橋,當時鋼材、水泥不足,擬建石木結構橋樑,劉玉貴任木工掌尺。他按設計要求,精心施工,如期完成任務,受到好評。1958年“大躍進”中,劉玉貴承擔在黃河上架設長160米的木渡槽任務,便與木工姬正彪、沈兆年、吳尚敬等人反覆測算和研討,提出先架設拱圈為90度,弧高為11米、弧長為54米的拱形橋,在橋兩端修築碼頭,然後再拱形橋頂端架設渡槽的建議,並在施工中同心協力,克服重重困難,終於在黃河上架設起一座木製渡槽,稱“黃河飛渡”,此舉雖失敗,劉玉貴由此而被稱為“木工英雄”。1959年,劉玉貴應臨夏州工交局之請,參加蘭郎公路洮河石木結構大橋的修建,受到表彰。
1979年後,劉玉貴又參加一些寺廟等古典建築的設計和施工,其設計和造型以1982年修建的叭咪山井廟、青海民和馬營清真大寺為突出。其中尤以馬營清真大寺設計巧妙、造型美觀大方而博得高度評價,被青海省文化廳譽為“規模宏偉、工藝精良、超過西寧東關大寺”的寺院建築。當地民眾給劉玉貴贈“巧技奪天工,人別譽猶存”鍛制中堂。劉玉貴一生還為民眾設計和修建難以數計的大量農舍房屋,散見各地。在多年的木工實踐中,已帶出200多名徒弟。至晚年,他仍在當地木工中享有很高聲譽。1989 年5月劉玉貴病故家中,時年80歲。

項目申報地區

臨夏回族自治州,永靖縣

項目級別

省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