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淵(?—1863) 綽號二老淵,乳名狗,其兄學淵,綽號大老淵,祖籍山東省滕縣,自幼喪父。道光二十六年(1846 年),母子5 人隨饑民逃荒至渦陽縣境,在義門南岸劉園子村定居。劉玉淵年青時,先在鄧姓地主家當長工,後在義門集王橋口碼頭當“馬腿子”(碼頭工人),以出賣勞力維持全家生計。年稍長,成為“馬腿子”頭領。劉玉淵性格內向,脾氣暴烈,待人真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玉淵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山東省滕縣
- 逝世日期:1863年
鹹豐三年(1853 年)六月上旬,太平軍北伐過義門。白蓮教首領張捷三聚眾起義,打起“太平天國金四辨陵少祝正將軍”旗號,自稱“太平順天王”,封劉玉淵為南路總兵,擁眾千人。不久,教軍被鎮壓,劉玉淵收容餘部,換旗成捻軍。六年,雉河集會盟,劉玉淵受命為白邊黑旗旗主,被太平天國封為殿前指揮。
鹹豐七年,捻軍盟主張樂行率捻軍主力轉戰淮南後,劉玉淵等留守淮北,以雉河集為中心,據圩寨,同清軍及地方團練多次接匙講套戰,互有勝負,亦曾出征山東、河南,攻城略地,不作久占。歷經多次戰鬥,劉玉淵總結經驗教訓,與八卦旗旗主楊興泰、黑旗藍邊旗主倪中平研究採取“圩寨戰術”抗禦清軍。劉玉淵、劉學淵除占義門集城堡外,又在渦河南岸建築連環堡,挖壕設塹,連寨成網。其中,以鄧、姚、王3 圩寨最為有名。3圩寨互為犄角,結構堅固,地勢有利,為群寨之冠。並用堅壁清野之簽雄紋策,移民入圩,屯兵聚糧,一圩有警,各圩相援。清軍多次進攻,均被劉玉淵擊敗。
“圩寨戰術”的勝利,使劉玉淵部捻軍日益壯大,軍力雄盛。鹹豐八年(1858 年)五月,劉玉淵率領捻軍第一次進入山東單縣馬良集,旋即折回。秋,劉玉淵、劉天福、孫葵心等率黑、藍、白旗捻軍3 萬餘人,經蕭縣、碭山,占豐縣,進入山東境,與幅軍合作抗清,攻克成武、單縣、曹縣三城,繼而進入河南考城、蘭儀、商丘、夏邑等縣境,占周口,殺清將馮景、施汝讓、陸旺等,並威脅開封。河南舟禁腿笑巡撫瑛連忙上奏請援,但捻軍已轉返淮北。鹹豐九年三月,劉玉淵聯合自淮南北歸的藍旗將領劉天福、劉天祥、張慎德部,從韓莊渡過黃河,三入山東嶧縣、蘭捆恥山等地,和幅軍聯合作戰,大勝而歸。九月,劉玉淵、孫葵心合兵進軍河南,辯戒嘗圍夏邑、睢州,擊敗清軍成惠部,繼而進攻長葛、尉氏,於是洧川、禹州等地皆有捻軍往來。
鹹豐十年二月,劉玉淵邀楊興泰、趙浩然、孫葵心、李廷彥等部,隨張宗禹攻克江蘇重鎮江浦(今淮陰),打破捻軍一向只占農村不入城市的慣例,擄獲大量戰利品凱旋。三月,劉玉淵率部與孫葵心等入河南打糧。八月,蒙、亳大水,田廬浸沒,秋收無望,捻軍又紛紛外出打糧。劉玉淵率部又一次遠征河南。大軍由亳州出發,圍柘城,經周口、商水、上蔡、汝陽等地。九月二十日,將河北鎮總兵承惠的8000 清軍層層包圍在汝陽城南15 公里的野豬崗,取得大捷,擊斃總兵承惠、副將王榮烈和同知田玉梅等。勝保哀嘆:“野豬崗之役,全軍迂伏,精銳胥亡,元氣遂不可復。”可見對豫軍打擊之沉重。經此戰後,捻軍在河南境內淮河上游的正陽、羅山、息縣、確山、光州、固始等州縣,往來自如,所向披靡。十一月中旬,清廷遣蒙古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和侍郎瑞麟至山東圍攻捻軍,在巨野東南30 公里之羊山集,僧格林沁率清軍馬步兵1 萬餘人,同劉玉淵部捻軍大戰。捻軍以馬隊1 萬、步兵3 萬迎敵,將兵灑悼清軍層層包圍。瑞麟拚死衝出重圍,奪路逃命,坐騎跌蹶,摔傷右肘,狂奔百餘公里,到達汶上方敢停歇。清軍傷亡慘重,一品頂戴副統領格繃額、清將忠倫、侍衛德成等被擊斃,僧格林沁率殘部逃往濟寧。瑞麟和山東團練督辦大臣杜均被革職。僧格林沁首次同捻軍交戰,以失敗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