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簡介,代表作品《山谷中的謎底》,作品,分段實現大目標,願望與成功之間,埋藏了兩千年的真理,劉燕敏隨筆三題,活法,幸福,成功並不是你想像的那么難,
簡介
劉燕敏——一個近年來在報刊上經常見到的名字,帶著她那極為簡約淡泊的文風,走近了我們。
她的作品很有特色,簡潔精煉的故事,精妙、充滿智慧的議論,讓人們在輕鬆愉悅的閱讀快感中頓悟人生。
也有人說,劉燕敏作品的議論的確精彩,可她的故事很多是人們耳熟能詳的,或是有跡可循的。筆者認為,這便是平淡中見神奇。她生活低調而本真,崇尚順其自然,順乎本性,在感性中享受生活,從生活中了悟理性。尋常事物、平凡生活,她往往能翻出新意,披沙揀金。文字洗鍊暢達,有增一字則贅、刪一字則簡之感也。
代表作品《山谷中的謎底》
其作品《山谷中的謎底》被選入蘇教版國小《語文》六年級下冊第17課。
17.山谷中的謎底
作者劉燕敏。選作課文時文字有改動。
這一奇異的景觀始終是個謎,誰也不知道謎底是什麼。
1983年的冬天,大雪紛飛,有兩個旅行者來到了這個山谷。他們支起帳篷,望著漫天飛舞的大雪,突然驚奇地發現,由於特殊的風向,山谷東坡的雪總比西坡的雪來得大。不一會兒,滿坡的雪松上就積了厚厚的一層雪。當雪積到一定程度時,雪松那富有彈性的枝丫就開始向下彎曲,於是積雪便從樹枝上滑落,待壓力減輕,剛彎下去的樹枝又立即反彈過來,雪松依舊保持著蒼翠挺拔的身姿。就這樣,反覆地積,反覆地彎,反覆地落,反覆地彈……不論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終完好無損。謎底終於被揭開了:東坡雪大,其他那些樹,因為沒有雪松這個本領,樹枝都被積雪壓斷了,漸漸地喪失了生機。而西坡雪小,樹上少量的積雪根本就壓不斷樹枝,所以除了雪松之外,柘、柏、女貞之類的樹種,也都存活了下來。
帳篷中的旅行者為自己的這一發現感到高興。一位說:“我敢肯定,東坡也曾長過雜樹,只是由於不會彎曲才被大雪摧毀了。”
過了一會兒,另一位像突然明白了什麼似的,說:“我得到了一個啟示——對於外界的壓力,可以通過正面抗爭去戰勝它,但有時也需要像雪松那樣先彎曲一下,作出適當的讓步,以求反彈的機會。”
確實,有時彎曲不是屈服和毀滅,而是為了生存和更好地發展。
作品
分段實現大目標
1984年,在東京國際馬拉松邀請賽中,名不見經傳的日本選手山田本一出人意外地奪得了世界冠軍。當記者問他憑什麼取得如此驚人的成績時,他說了這么一句話:憑智慧戰勝對手。
當時許多人都認為這個偶然跑到前面的矮個子選手是在故弄玄虛。馬拉松賽是體力和耐力的運動,只要身體素質好又有耐性就有望奪冠,爆發力和速度都還在其次,說用智慧取勝確實有點勉強。
兩年後,義大利國際馬拉松邀請賽在義大利北部城市米蘭舉行,山田本一代表日本參加比賽。這一次,他又獲得了世界冠軍。記者又請他談經驗。
山田本一性情木訥,不善言談,回答的仍是上次那句話:用智慧戰勝對手。這回記者在報紙上沒再挖苦他,但對他所謂的智慧迷惑不解。
10年後,這個謎終於被解開了,他在他的自傳中是這么說的:每次比賽之前,我都要乘車把比賽的線路仔細地看一遍,並把沿途比較醒目的標誌畫下來,比如第一個標誌是銀行;第二個標誌是一棵大樹;第三個標誌是一座紅房子……這樣一直畫到賽程的終點。比賽開始後,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奮力地向第一個目標衝去,等到達第一個目標後,我又以同樣的速度向第二個目標衝去。40多公里的賽程,就被我分解成這么幾個小目標輕鬆地跑完了。起初,我並不懂這樣的道理,我把我的目標定在40多公里外終點線上的那面旗幟上,結果我跑到十幾公里時就疲憊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遙遠的路程給嚇倒了。
在山田本一的自傳中,發現這段話的時候,我正在讀法國作家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流年》,這部作者花了16年寫成的7卷本巨著,有很多次讓我望而卻步,要不是山田本一給我的啟示,這部書可能還會像一座山一樣橫在我的眼前,現在它已被我踏平了。
我曾想,在現實中,我們做事之所以會半途而廢,這其中的原因,往往不是因為難度較大,而是覺得成功離我們較遠,確切地說,我們不是因為失敗而放棄,而是因為倦怠而失敗。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稍微具有一點山田本一的智慧,一生中也許會少許多懊悔和惋惜。
願望與成功之間
文/劉燕敏
林肯:可能有這個意思吧。不過,如果他們知道拿起筆需要的僅是一點勇氣,我想他們一定非常懊喪。
馬維爾還沒來得及問下去林肯的馬車就出發了,因此,他一直都沒弄明白林肯的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
直到1914年,林肯去世50年了,馬維爾才在林肯致朋友的一封信中找到答案。在信里,林肯談到幼年的一段經歷:
“我父親在西雅圖有一處農場,上面有許多石頭。正因如此,父親才得以較低價格買下它。有一天,母親建議把上面的石頭搬走。父親說,如果可以搬走的話,主人就不會賣給我們了,它們是一座座小山頭,都與大山連著。”
“有一年,父親去城裡買馬,母親帶我們在農場勞動。母親說,讓我們把這些礙事的東西搬走,好嗎?於是我們開始挖那一塊塊石頭。不長時間,就把它們弄走了,因為它們並不是父親想像的山頭,而是一塊塊孤零零的石塊,只往下挖一英尺,就可以把它們晃動。”
林肯在信的末尾說,有些事情人們之所以不去做,只是他們認為不可能。而許多不可能,只存在於人的想像之中。
埋藏了兩千年的真理
文/劉燕敏
史書記載,第一個來到這裡的外地人是位阿拉伯商人,他想販些銀器回國,結果被一個帶路的小孩騙走了腳上正穿著的一雙皮靴。還有一個來自大馬士革城的旅行者,他想到帝王谷去探寶,進城不到一刻鐘,就被一個吉卜賽人連錢帶行李騙了個精光。據傳,印度一位道行最高的巫師漫遊至此,也沒逃出被騙的厄運,身上惟一的一件東西--銅蛇管,被一個啞巴騙走。
對於魔鬼城之謎,歷來眾說紛紜。有的說,迪拉瑪是獅子、水牛、天狼3個星座在地球上的重心投射點,地理位置特殊,外地人走進這裡頭腦都要失靈;也有的說,是埃及法老圖特安哈門的咒語在起作用,他說“凡擾亂法老安寧的人必死”,在這個入口處,他在用“讓你破財”的方式,仁慈地提醒你不要走進帝王谷。
然而,自從古希臘的一位哲學家來到這裡,這些說法就被動搖了。因為他作為外地人,在城裡住了一年,不僅頭腦和原來一樣清晰,而且隨身攜帶的東西一件都沒丟。有位羅馬商人得知此事後很是興奮。他想,一個能清白地走出迪拉瑪的人,一定是破解了法老咒語的人。因為他知道,迪拉瑪這座小城是圖特安哈門法老有意安排的。據羅馬的羊皮書記載:圖特安哈門法老的陵墓修好後,為防止盜墓賊入侵,曾把關押在監牢里的3000名騙子秘密流放到這裡,法老相信,一類人的智慧能制約另一類人的智慧。
羅馬商人決定去拜訪哪位希臘哲學家。他隨自己的商隊來到希臘,可惜那位哲學家已經去世5年了。希臘人告訴他,哲學家臨終前在摩西神廟的石壁上留下過一句話,那句話是他從迪拉瑪漫遊歸來後寫上去的。於是,商人來到神廟,凝視著石壁上哲學家留下的話,他禁不住喃喃自語:說得多好啊!說得多好啊!然後匍匐在地,表達對哲學家的敬意。
2300年後的一天,一位考古學家在迦勒底山腳下挖出7個巨大的石碑,其中的一塊刻著這么一行字:當你對自己誠實時,天下就沒人能夠欺騙你。這句話,正是那位哲學家留下的。不久,希臘政府宣布:摩西神廟遺址被發現。
劉燕敏隨筆三題
空白
一一佛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我在灶台旁茅塞頓開,世界上並非所有的事情都值得全心全意去做,適當的空白也是一種色彩。
我花很長時間吃一枚很小的水果,我用一上午讀一本很久沒有讀完的閒書,我整整一天都穿著睡衣在房間裡游來盪去。有時,我就這樣悠閒地度日,因為我發現事業固然是我必須營造的聖殿,但在這個聖殿的後面還應該有一個花園。
男人們忙忙碌碌,爭取金錢和地位,沉溺於瑣事和俗務,讓頭銜、身份,財產充滿生命的每一個角落,這種沒有空白的生命,最終有幾個不是贏了別人,輸了自己。
空白是不著一字的風流,是無為而至的悠然,是一種閒適而富有的自然存在,是人生的一種智慧和哲學。君不見,一輩子勤勤懇懇的公務員,退休不久就棄世而去,實在是因為他們終其一生都沒有領略到這種智慧,至死都沒學會這門哲學。空白能解開功名的繩索,能卸下利祿的重負,它是享受生活的營地,是生命大吐芬芳的良宵。
沒有空白的人生是一個充滿欲望的人生,這樣的人生永遠都不會有心靈的寧靜,不會有恬靜的陶醉,不會有精神的愉悅,更不會有人與自然的交融。
在這個世界上,生活的藝術,有時就是一門留白的藝術。
活法
生命有無數種形式,活法不止一種。別人看著自然,自己活的彆扭是一種;自己活的自然,別人看著彆扭又是一種。在這個世界上,過自己喜歡過的日子,就是最好的日子,活自己喜歡的活法,就是最好的活法。
我曾羨慕過仕途上的某個位置,後來我發現,在這個位置上得到的尊敬大多是虛假的尊敬,我放棄了這種羨慕。我曾仰視過很大的人物,後來我發現他們離開權柄之後,剩下的僅是委瑣,我不再有這種仰視。我曾崇拜過有錢人的優越,後來我發現他們也在暗暗羨慕我的悠閒,我不再有這種崇拜。不羨慕別人,不卑賤自己,按自己的天性度完自己的時日,就是天堂的日子。
在人生的道路上,學會享受生命,避免拖著生命往前走,是人生最好的選擇;習慣於無人欣賞,不把自己活給別人看,是人生的智慧;本性中存點不可理喻之處,心中不過分在意時代的臉色,會使生命更有趣味。
世界上,人生沒有固定的模式,誰如果為了某種目的用某種模式來框定自己,他遲早要留下笑柄。永不卸裝的演員,始終端著架子的領導,轉身之後,人們多嗤之以鼻。
在活法上,我堅持尋找心中最感舒適的一種。我深信,這樣做的人就是得到上帝優厚天賦的人。
幸福
幸福如磁石,人生如鐵。哲學家與詩人探求人生的真諦,說白了就是尋找一種屬於自己的幸福。芸芸眾生,執著地活著,追求愛情的甜蜜、婚姻的圓滿、事業的成功,莫不是其間蘊含著人類的幸福。
幸福是靈魂的香味,沒有物化形式,沒有量化標準。卑鄙者可以有快感,無道的人可以有滿足,然而,他們都不會擁有真正的幸福。
幸福與生命的形式無關。在病人眼裡,健康是福,在受難者眼裡,平安是福,在萬事順心者眼裡,沒有幸福。
幸福是一件伴生物。沒有在冰天雪地里躑躅過的人,不會感到暖室輕衾的舒坦;沒經歷過飢餓煎熬的人,不知道溫飽的含義;沒有過殫精竭慮的人,不會有大徹大悟的淡然。
幸福的故事還都沒有答案。富翁在席夢思床上輾轉難眠,流浪漢在街頭睡得十分香甜。
幸福在回望時又不斷變幻,一個當初的憂傷可能是今天的幸福,今天的幸福也可能正是明天的惆悵。
幸福還不能言傳。快樂時,我們可以歡呼,幸福降臨時,我們迎接它的通常是含淚的雙眼。在這個世界上,快樂可以表達,幸福總是默然。
幸福是上帝擲到人間的一塊最費思量的誘餌,沒有得到的時候,它讓你魂牽夢縈,一旦得到,又讓你感到味道索然。智慧的人發現這個道理之後,把幸福定義為不斷追求,把不幸定義為享受和占有。
成功並不是你想像的那么難
文/ 劉燕敏
1965年,一位韓國學生到劍橋大學主修心理學。在喝下午茶的時候,他常到學校的咖啡廳或茶座聽一些成功人士聊天。這些成功人士包括諾貝爾獎獲得者、某一領域的學術權威和一些創造了經濟神話的人,這些人幽默風趣,舉重若輕,把自已的成功都看得非常自然和順理成章。時間長了,他發現,在國力內時,他又被一些成功人士欺騙了。那些人為了讓正在創業的人知難而退,普遍把自已的創業艱辛誇大了,也就是說,他們在用自已的成功經歷嚇唬那些還沒有取得成功的人。
作為心理學系的學生,他認為很有必要對韓國成功人士的心態加以研究。1970年,他把《成功並不是你想像的那么難》作為畢業論文,提交給現代經濟心理學的創始人威爾·布雷登教授。布雷登教授讀後,大為驚喜,他認為這是一個新發現,這種現象雖然在東方甚至在世界個地普遍存在,但此前還沒有一個人大膽地提出來並加以研究。
後來本書果然伴隨著韓國的經濟起飛了。這本書鼓舞了許多人,因為它從一個新的角度告訴人們,成功與“勞其筋骨,餓其體膚”、“三更燈火五更雞”、“頭懸樑,錐刺股”沒有必然的聯繫。只要你對某一事業感興趣,長久地堅持下去就會成功,因為上帝賦予你的時間和智慧夠你圓滿做完一件事情。後來,這位青年也獲得了成功,他成了韓國泛亞汽車公司的總裁。
我沒有讀過這本在韓國曾引起轟動的書,我也沒想過去找這本書讀,憑我的人生經歷,我已經感知到了它要說的一些道理:人生中的許多事,只要想做,都能做到;該克服的困難,也都能自已克服,用不著什麼鋼鐵般的意志,更用不著什麼技巧或謀略。只要一個人還在樸實而饒有興趣地生活著,他終究會發現,造物主對世事的安排,都是水到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