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人物簡介,學術成果,偽命題說,
人物簡介
劉煜輝,湖南長沙人,經濟學博士研究員。
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重點實驗室主任,廣發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中國經濟評價中心主任,研究員,香港金融管理局客座研究員,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等多所大學教授,博導。其他社會任職包括:中國農業銀行風險管理顧問;南方基金巨觀經濟顧問;杭州銀行等金融機構和湘電股份等國企獨立董事等;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30人成員。
學術成果
近年來在《經濟研究》、《比較》、《世界經濟》、《管理世界》、《中國社會科學》等國家一級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數十篇,在國內外高級別學術會議報告論文多篇。國內權威財經媒體《21世紀經濟報導》、《瞭望》、《上海證券報》、《中國經濟時報》等特約撰稿人。主持和參與《中國地區金融生態評價》、《中國商業銀行競爭力評價》、《外資銀行進入新興市場國家及對其金融體系影響》、《全球化與中國》等多項大型國家部委重點課題研究。
偽命題說
第一個偽命題是輸入性通脹。
從數據上看,從2003年開始,中國市場每年被注入的淨頭寸都是大劑量的。儘管這段時期中國央行很忙,但依然無法對衝掉外來之水。我們把這個注水泵叫“外匯占款”。或許是因為這個原因,我們很願意將中國通脹的責任都落到美國頭上,中國的經濟學家喜歡講“輸入性通脹”,國人也很容易這樣思考問題。
經濟學有個概念叫“鏡像互補”,全球經濟作為一個開放經濟的整體是平衡的。如果美國失衡,外部就必然得有一個經濟體 (如中國失衡)與之互補,才能長時間地運轉。近40年來,全球經濟一直運行的是“商品美元循環”和“石油美元循環”,缺了誰都玩不轉,這是美國、新興國家和資源國家互動的結果。簡單說,美國印錢,必須有外部世界接受,信用規模才可能膨脹;而如果新興國家都築壩擋水,美國財赤無限度增加下去只會促使資金從美國國債市場抽逃,債務市場的崩潰將拖垮美國經濟,美國最終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國經濟越刺激、越不減速,是當前蓋特納和伯南克最樂見的,因為這樣拓展了美國人量化寬鬆的空間。那些鼓勵中國放水沖沙,與美國大打貨幣戰的人是“不懷好意”的。中國如不主動收貨幣,通脹肯定演變為長期壓力。
第二個偽命題是匯率綁架利率(加息導致熱錢湧入)。
個人看來,“加息導致熱錢湧入和升值壓力”是個習慣性的誤區。各類“想當然”的研究者不斷地重複著這根本沒有得到實證的結論,最後大家都相信它是真的,而恰恰這是一個偽命題。
真實經濟的邏輯是這樣的:人民幣內在升值壓力來自於經濟超速增長,進來的錢是博取泡沫和價差的,而非息差;如果國內堅定減速和抑制資產泡沫,跨境資本流入的壓力會減少,升值壓力會減輕。市場投資者也是這樣理解的。
中國經濟數據的實證研究表明,進口增速和外匯占款增量與“貿易順差+FDI”的差額呈現強的正相關,進口增速通常被認為對應與國內需求(投資品)的增減。過往幾年的經驗數據表明,當國內巨觀調控加碼,內需被抑制(進口減速)時,跨境資本流向將出現逆轉,錢開始減少進入國內,甚至流出境外。這是市場投資者的選擇,與內在經濟的邏輯相一致。
第三個偽命題是關於經濟減速對於就業的衝擊。
個人看來,中國經濟減速的衝擊和央行緊縮政策的衝擊被嚴重誇大了,經濟減速造成就業壓力邏輯上並不構成直接關係。中國經濟要“保八”的理由一直以來都是保就業,特別是兩千多萬農民工的就業,關係到社會穩定。沒有人論證為什麼要這個數,也沒有人懷疑過其中的邏輯。
理論上講,一個經濟體實體化越高,抗衝擊的彈性越大,中國是一個有強大製造部門的經濟體,中國的經濟彈性在主要經濟體中應該是最高的之一(同樣的案例說明這一邏輯,比如說上世紀90年代的韓國,為什麼在流動性危機的衝擊後迅速地復元,而今天的希臘卻不能)。隨著流動性退潮,商品價格的下跌,對於製造業部門的競爭力是變強的,經濟承壓後很快就能恢復均衡,成本下降對企業家精神激發是有利的,對於就業時是正向的;而不是被成本逼迫著用機器替代人工和轉移工廠,甚至乾脆離開實體。
反轉過來講,空心化的經濟體受流動性緊縮的衝擊肯定是大的,因為它的資產部門大。換句話也可以這樣理解,中國經濟減速的成本是資產部門(銀行、地產和地方政府)來承擔,而不是想像中的中國工人。所以,緊縮跟就業沒有太大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