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源凱
- 國籍:中國
- 職業:科學家
- 性別:男
人物簡介,主要成就,
人物簡介
劉源凱先生是位國家級的科學家,多次榮獲國家科學獎項,享譽中外。
他1930年出生於攸縣桃水鎮盤塘村榔樹下組,是穆塘劉氏第22世孫。祖輩很窮,上三代都當過私塾教師,從小打下仁禮為尊、勤學奮進的烙印。在睦堂禮道國小、攸縣第一初級中學和長沙長郡高中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
1950年高中肄業一年,自學半年後考入湖南農學院。
1953年由國家統一分配到祖國邊陲——黑龍江省,從事蔬菜植保科學研究。剛到園藝試驗場,上級交給他的研究課題卻是使全省30多萬畝白菜年年減產30以上的蘿蔔蠅(地蛆)防治。這個課題,包括在華的日本人在內,先後斷斷續續研究了19年沒有解決。劉源凱天天趴在白菜地的壠溝里觀察蠅子的活動規律和習性,關鍵期每天趴壠溝12小時以上。同時自造一些誘蟲、養蟲籠罩進行計量觀察……。通過不懈努力,他只用了兩年時間就解決了問題,第三年在生產上大見成效,使原來打藥3—4次也難治住的蟲災變為一次施藥的效果達到95以上。此項技術沿用至今。
1956年冬天,劉源凱調到了哈爾濱園藝試驗站,當上了病理組組長,和十多名大學生分頭研究著6個課題,他自己主持農業廳命題的《大白菜軟腐病防治》。此前十多年,這個課題已經過多位國內專家研究,而且頂級的權威教授對其病因已作定論:是蘿蔔蠅幼蟲(地蛆)等害蟲為害造成的傷口引起,提出了多種防治方法。但他的防治地蛆的方法在全省推廣,得到95以上的防治效果以後,大白菜軟腐病的發病率仍然平均在30以上。劉源凱下決心到生產現場去尋求答案。
經過三年定點、定株、定期的仔細調查和到國內白菜主要產區的考察,終於找到了只有白菜蓮座期過旱後在大雨當天在白菜葉柄上產生的微細縱裂口才是軟腐菌入侵的主要傷口,其他時間的裂口,特別是大裂口反而不易發病,並分析出原因,提出了一種全新的學術觀點和簡單易行防效達到70以上的無農藥防治方法,寫成了論文初稿。
1963年全國大白菜三大病害學術討論會在吉林省農業科研所召開,該課題的前輩研究者,也是大家頂禮膜拜的一位權威教授到會。他聽說劉源凱的論文題目是《大白菜軟腐病導病裂口研究》後,表情十分嚴厲。50多名與會者看見“祖師爺”這種形態,也坐立不安起來。劉源凱報告一完,大家蜂擁而上,一口氣向他提出三、四十個質疑。劉源凱相信自己的數據,堅信自己的論點,心不慌手不顫對答如流。回到單位以後,單位認為劉源凱與權威專家發生了頂撞,下令停止了這個課題的研究。論文無法發表,劉源凱只好借寫一些科普資料和向農民講課的機會把觀點和防治方法推到生產中去。十年後,在北京香山召開的全國蔬菜科研植保專業會上,山東農科院王世祥研究員當著那位權威教授說:“劉先生對大白菜軟腐病的學術觀點在我們省得到了普遍套用,效果很好”。無異於在全國會上給他做了一次“平反”。
文革爆發後,劉源凱雖然還只是技術員的職稱,但有些令人眼紅的科研成果,被當作“反動學術權威”遭到批鬥,有人用12號鐵絲拴上一塊1米多長的大黑板掛在他的脖子上,幾個小時下來鐵絲已勒進皮肉之中,但劉源凱並沒有因此被打倒,熬過了108天的“反省”和十年的壓抑。
1970年7月,劉源凱夫婦帶著小女兒被下放到貧困山區——五常縣沙河子公社勞動,兩年後被調回原單位。文革結束後,劉元凱得到平反,從此,他身上煥發出巨大的力量,先後研究解決了蔬菜受災最重的十多個病蟲害問題,為國家挽回經濟損失40多億元。在國家一級學報上發表論文10餘篇,主撰和合寫專著3部。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發明三等獎、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三等獎,獲國務院科技貢獻獎及終生津貼。培養了一批科技骨幹,獲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伯樂獎》。先後擔任過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高級職稱評審、省園藝所學術委員會主任、黑龍江省植保學會理事、全國植物病理學會理事。
1984年被國家科委科技攻關局聘請為國家蔬菜專家,從“六五”計畫至“八五”期間連續12年,為有近百位教授參加的五大蔬菜種類的國家抗病育種攻關隊參與把關定向,並主持關鍵性的TUWV病毒病研究,在學術上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
主要成就
1997年,67歲的劉元凱退休了,他發現人們吃白菜願意買小棵的,一餐能吃一棵,又便於醃漬。而且,要求品質好,口感甜。而農民則希望白菜棵大產量高能多賣錢。如何解決這個矛盾呢?那就要研究出既棵小,產量又高的白菜品種來。劉元凱決心搞出新品種來。在沒有實驗場所的情況下,他在自家的陽台上開始培育優良白菜品種。經過反覆試驗,終於培育出小棵高產的白菜品種。新品種被正式命名為586凱豐一號、二號、三號等系列產品,圓了劉元凱的綠色優良種子夢。為解決586的人工免疫能力,他與北京國家蔬菜研究中心合作,用小孢子技術培養的父母本,為育種投了10多萬元。廢寢忘食地在一批批密碼般的試驗數據中絞盡腦汁,苦苦思索遺傳秘密,探索這些密碼中包含的前人沒有發現的規律,為了一個數據,他到圖書館或者上網查閱大量資料甚至搞幾個通宵。靠著這種不懈的追求和頑強的毅力,終於攻克了一道道技術難關,使586白菜品系的穩定遺傳獲得成功,這項成果填補了這一領域的世界空白。
劉源凱不但在科研上成績顯著,更注重良種的普及推廣。他看到種子行業不規範的行為每每發生,給菜農造成了經濟損失。如何建立一個有效的普及視窗成了他的一件心事。此時,他育成的586白菜成了東北地區的名牌品種,也需要有一個銷售視窗。於是,劉源凱在73歲高齡之際,拿出了自己和老伴的“過河錢”,創辦了一個集科研、普及、種子銷售為一體的“劉源凱種業公司”。僅4年時間創新出一批名牌品種,走進了黑龍江省種子知名企業的行列,累受當地政府部門的讚揚。說是公司,其實是一所農民蔬菜技術學校。他在資金最緊張的時候,花3萬元印刷了技術資料,免費送給菜農,他說:“我就是要把公司辦成為菜農服務的驛站。”劉源凱還編印了《蔬菜種子栽培技術通訊》,宣傳無公害蔬菜的生態栽培知識,每期印刷兩萬多份連同vcd光碟免費贈送農民。春季在哈爾濱市郊區講課10多次,參加人數8000多名,主要回答菜農提出的生產問題。
如今,劉源凱年過八旬仍然精力充沛、壯心不已。在生產季節,幾乎每天都要多次回答農民在生產中的問題,有時吃飯時都會被打斷2—3次。冬閒季節,常常冒著零下20—30℃氣溫下鄉給農民講課,深受廣大農民的尊敬和愛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