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泗方,河南省內鄉縣夏館鎮北莊村人,中國同盟會會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泗方
- 別名:劉濱(炳)閣
- 出生地:河南省內鄉縣夏館鎮北莊村
- 出生日期:1880年
- 逝世日期:1944年
- 職業:中國同盟會會員。
參加同盟會,劉大司馬,結交馮玉祥,呼籲抗戰,
參加同盟會
劉泗方(1880-1944),字濱(炳)閣,河南省內鄉縣夏館鎮北莊村人。中國同盟會會員。
劉泗方賦性剛毅,穎悟過人。早年受學於武生員(武秀才)肖龍甲,朝習劍器,夕誦《武經》,刻苦砥礪,寒暑不輟,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經縣學考試,學藝兼優,考中(丁酉科)武生員。那時清政府政治腐敗,外患頻侵,始則割地賠銀,繼而幾至瓜分,有識之士無不憤慨萬端。劉泗方認為鄉邑秀才究於國事何補?乃決意遠遊尋求推翻腐敗專制政體,探索救國救民之道,謀求自強抵禦外侮之策。他先後旅遊江、淮、荊、湘各地,1905年就讀於江蘇南京高等警務學堂,在此期間加入同盟會南京分部,為早期同盟會會員,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畢業後,回省任職於河南巡防軍。
當時國內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由長江流域迅速向北方擴展。為了進一步擴大革命組織,發展革命力量,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劉泗方和在省同盟會同志劉積學、周維屏、王庚先、吳滄洲、王從周等秘密組織了同盟會河南分部,並於開封公立法政學堂(開封市博物館舊址院內)、中州公學(南關繁塔附近)及開封優級師範學堂(今前營門開封醫專校址)三處分設革命機關,進行宣傳聯絡活動。
隨著革命形勢的發展,1911年(宣統三年)夏,張鐘端(河南許昌人,留學日本中央大學),受中國同盟會總部派遣回國參加辛亥革命活動。當時河南同盟會正處於群龍無首之際,河南同盟會分部開會一致公推張鐘端、周維屏為河南革命軍正、副總司令。
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義後,河南同盟會積極回響,即派劉純仁為政學界聯絡員,劉劉泗方任巡警方面聯絡員,吳滄洲為陸軍和陸軍國小聯絡員,嚴訂職守,分工合作。由於劉泗方等人的多方面聯絡,12月24日(農曆十一月初三)總司令部決定,當夜12時以舉火鳴炮為號,發動起義。是夜,開封附近各縣革命黨人與仁義會、紅槍會等武裝組織達數千人已秘密集結市郊做好起義準備。正當群情激昂,翹首待命之際,混入革命隊伍內部的秘探張廣順、江玉山突向巡撫衙門告密,巡撫齊耀琳指示巡警道鄒道沂、協統張錫元、統領柴得貴、劉鴻順帶兵包圍革命總司令部,搜捕革命黨人,四十二人被捕,劉劉泗方和部分同盟會成員越牆逃出。劉泗方逃出後,派人聯繫城外劉純仁、吳滄洲等同盟會同志及起義軍王天從等部撤退,並為掩護和營救革命同志做了大量工作。12月25、26日(農曆十一月初四、初五),張鐘端、王天傑、張照發等十一人分別就義於西關和南關,烈士就義時高呼“革命萬歲”、“共和萬歲”!這就是著名的“辛亥革命河南十一烈士”。鑒於當時河南形勢,劉泗方等同盟會同志不得不轉入地下,保存實力,以繼續戰鬥到清王朝徹底覆滅。
辛亥革命勝利後,劉泗方和其它同盟會同志為慰忠魂光大革命精神,四處奔走促成修建烈士陵園。先後參與遷修烈士墓、烈士陵園及督工修建烈士紀念塔、負責發放烈士家屬撫恤金(直至1934年),為彰著先烈業績,發揚革命精神,做了大量工作。
劉大司馬
辛亥革命前後,先後供職河南巡防軍五局、六隊(當時開封署五個警察分局,六隊:馬巡隊、軍樂隊等)任隊長、局長,河南省警察廳督察長等職。開封是一座古老的都城,歷史上是河南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民國初期又成為各系軍閥相與爭逐的戰略要地。劉泗方在任開封警察局長期間,軍閥部隊目無法紀,捕掠淫虐,無惡不作,劉泗方為了伸張正義,悍衛省會治安,在勸阻無效的情況下,不得不以軍械示警。有一次竟與雜牌軍卒展開巷戰,他帶領警察占據房頂,彈盡後將屋脊、房瓦揭下向亂軍砸去,從而打出了警察界的威風,保障了人民的合法權益。他抑制強暴,痛除奸宄,開封商民譽稱為“劉大司馬”。
1916年,劉泗方出任考城(今蘭考縣)縣長。在軍閥暴斂戰禍頻頻的年代裡,無端征派,雖窮鄉僻壤亦難免。劉泗方膺命縣令與民同憂,置個人安危於不顧,抗顏直陳,據理力爭,竟兩次被無理拘留,強項之名一時聲譽斐然。適因息縣前任縣長依仗職權橫徵暴斂,卸任歸途中全家被農民武裝處死。河南省政府委派新令補缺,竟無人敢於赴任,乃調劉劉泗方趕赴息縣履職。劉泗方到任第二天,全縣暴發了抗暴示威,農民武裝包圍了縣政府,要求新任縣長出衙與民眾見面,劉泗方泰然隻身出衙,登上講台,以禮相見,話未開口,示威民眾便將大刀架於他的頸項,長短槍枝引機待發。劉泗方聲色不動地婉言陳述了以往任職開封、考城期間為民請命,絕無擾民害民之言行,征諸以往,誓不負父老兄弟之望,望父老兄弟安居樂業,素處以待。他說:“泗方果有負於父老之行,當梟首以謝息人。”短短數語,立時化憤怒於感動,緝干戈於言談,台下民眾無不高呼:“清官”!他在任職期間,調眾議,惜民力,勸農事,厲節約,抗暴除惡,一如往昔。卸任之日,息縣各界擺十里迎風桌儀禮相送,挽留至再,主客至深依依。
此後的幾年裡,先後調任武陟、唐河縣縣長。所至之日,即轉告各界例行饋贈概予謝絕。他的親近待從王義泰氣憤地說:“該花的錢,您也不花!?”劉泗方一笑置之曰:“所至農事為本,息民當先,政惟尚簡,身則以廉,縱難有濟於眾惟願無傷於民。”其調離唐河時,各界贈萬民傘一把、儀牌四扇、錦旗四面,書曰:“清、風、明、月”。
結交馮玉祥
劉泗方以同盟會會員身份與二次革命倡導者柏文蔚交往甚篤,傾吐之間深望孫中山先生所揭示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早日實現,而現實卻是軍閥混戰,歲無寧日,十年宦遊,一志未酬,徒為虎作倀,無補於國家,作為一個地方行政者無非是為新舊軍閥征糧催款而已。當時開封有一民謠:“金杞縣、銀太康,趕不上祥符(開封)一後響(指收刮地皮情況而言)。”這些在貪官看來是刮民肥己的金窖銀庫,而在劉泗方眼裡卻是喪心害理的罪藪孽海。1925年在省府已公布任開封縣長時,毅然離開官場,決心退隱。
1927年,北伐戰爭勝利後,馮玉祥先生再次主持豫政。劉泗方同西北軍將領薛篤弼、鹿鐘麟(二人先後任河南省代理主席,薛後任國民政府內政部部長;鹿後任河北省主席、國民政府兵役部部長;建國後二人均系全國政協委員)等舊友重逢,倍感親切,薛、鹿再三邀其出山,劉泗方均一一婉言謝絕。當時馮玉祥先生力圖整軍經武,以挽狂瀾,於“華北”運動場舉行“騎射比賽”。劉泗方已將五十之齡應邀蒞場表演,他戎裝躍馬,奮臂引弓,三次箭落金錢,獲得騎射之冠,開封各界一時傳為美談,而對於具有刺殺術光榮傳統的西北軍反響尤為強烈。
1930年,中原大戰期間,鹿鐘麟曾向劉劉泗方發來密電,約他在開封發動政治力量,與馮玉祥合作,共同反蔣,事為蔣介石所得知,當即派特務包圍劉宅(外馬號街64號)進行搜查。劉泗方聞知有變,立將電報從內衣口袋取出吞入腹內,特務進宅未搜出任何證據,劉泗方以此得免於禍。
1934年冬,劉泗方回舊故里,劉顧三(豫西六縣自治民團總司令)多次邀其出山均遭拒絕。當時劉顧三的姨太太乘車進城,途中丟失戒指,疑是車夫所揀,是夜酷刑拷打車夫,百般用刑,劉泗方討其妻寶石戒指以予贈還,方救出車夫。劉泗方歸田歸園期間,資助學校,勛勉師生,平時以種菜為樂事日供達摩,夜習內功,與鄰里田翁敘舊事,以老友相處,親密無間,談吐有致,鄉里之間未曾以“縣官”目之。
劉泗方生當外患頻侵,內憂重重的晚清時期,觸目傷心,憤慨萬端,故而追隨孫中山先生奔走於民族事業,積極倡導孫先生的“三民主義、三大政策”,不避刀劍風霜。辛亥革命成功後,任地方行政工作十餘年,從未置買一分土地,還賣去祖上遺產數十石稞租的土地以行慈善事業,賬濟饑民。他不畏強暴,與民同憂,與愛國民主政治力量神遊意往,憧憬如一。
呼籲抗戰
1937年7月,日本侵略者挑起罪惡的侵華戰爭,在這一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劉泗方毅然再次出山,應任“內鄉縣抗戰動員委員會”委員長,積極支持家鄉青年的抗日救亡的宣傳活動,資助奔走延安的抗日愛國青年。對於駐紮在內鄉近地的國民黨十三軍憤怒指責。嚴厲彈劾其消極抗日、專事害民的罪惡行徑,為抗日民族解放戰爭,為人民民主事業,盡瘁了他畢生的精力。1944年農曆正月,劉泗方先生長眠於湍河之濱,終年六十四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