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永樂年間(1403~1424年),河北棗強移民劉江遷此定居,劉江村由此得名。劉江村位於臨邑縣城西端,104國道北側,依縣城而建,東傍縣城西環路,與邢侗賓館、縣人民醫院、縣人大、縣技術監督局為鄰,西與縣恆源石化集團、三里莊接壤,南與縣石油公司、縣變電站及花園村為鄰,北與縣建安公司、西關村相連。隸屬臨邑縣臨邑鎮管轄。轄區總面積88.4公頃,耕地面積13公頃。全村地處黃河沖積平原,地貌類型屬河灘高地,土壤質地較好,地表、地下徑流暢通地勢平坦,水、熱、供肥、適種條件較好,適宜種植小麥、玉米、棉花及各類林果、蔬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劉江村
- 行政區類別:縣
- 所屬地區:華東地區
- 地理位置:德州市臨邑鎮
- 面積:88.4公頃
- 人口:770人(2000年)
- 全村總收入:600萬元
德州市臨邑鎮劉江村概況,大事記,經濟發展,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特色產業,社會進步,文教科技,人民生活,村莊建設,集體福利,組織建設,中共地方組織建設,基層行政組織建設,農民組織,人物簡介,馬忠恕,馬沖,張晉卿,張兆喜,地圖信息,
德州市臨邑鎮劉江村概況
境內交通便利,104國道、縣城西環路、西外環路均傍村而過,有縱橫5條水泥硬化路與劉江村相連。縣城廣場大街穿村而過,村內街道全長1000米。大街兩側是高標準的商居樓。村西端是占地8公頃、總建築面積8萬平方米的商貿城,為臨邑縣重點建設的大型專業市場,對全縣第三產業的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該村是投資辦廠、經商行銷的黃金地段。
2000年,全村共有182戶,總人口770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有馬、張、王、趙、朱、黃、於、陳、邢等9個姓氏,均為漢族,其中以馬姓居多。
新中國建立初期,全村經濟總收入3萬元,1978年為40萬元,2000年達到523萬元。2000年完成社會固定投資總額4150萬元,全村總收入600萬元,人均純收入6000元。
該村是德州市經濟百強村之一。 1990年4月被德州市委、市政府授予“發展鄉鎮企業先進單位”稱號,1997年被省綜治辦授予“安全文明村”稱號,被市精神文明辦授予“文明單位”稱號。
大事記
1938年春,村民馬沖(馬崇忠)等一批在臨邑師範講習所學習、受進步思想影響和馬克思主義教育的青年學生,提出“抗日救中國,不做亡國奴”的口號,組織了抗日“學兵連” 。9月,馬沖赴樂陵八路軍抗日軍政幹校學習,加入中國共產黨。12月,中共“七縣”(臨邑、商河、濟陽、齊河、禹城、陵縣、平原)工作委員會建立,馬沖任書記。
1945年,中共劉江村第一屆黨支部委員會成立,馬福寬任書記。
1956年,劉江村等16個自然村組成全縣最大的生產合作社--劉江建國社。
1964年2月,該村打成全縣第一眼真空機井。
1972年,在全縣率先進行殯葬制度和習俗改革。
1982年5月,建變壓器室1處,全村通電。
1987年4月,投資14萬元,建小型加油站1處,為該村第一個副業項目。
是年,在縣城西環路南首、104國道北側建劉江賓館。
是年,村內道路硬化。
1988年3月,投資4萬元建水泥預製廠,生產建築用預製構件。
1988年6月,建劉江化工廠,為劉江第一個工業項目。
1989年3月,劉江建築公司成立。興建中型加油站1處。
1989年10月,建興江油氈廠。
是年,經上級批准,興江實業總公司成立,張兆喜任董事長兼總經理。
1990年3月,建興江種雞廠。5月,投資80萬元建興江化工廠。
1991年,全村通自來水。
1992年9月,興江石油公司成立。
1994年5月,投資30萬元建興江亞銨廠。
1995年7月,投資400萬元,購進日本產挖掘機2台、國產挖掘機5台,建立興江挖掘公司,年創利稅200萬元。1996年挖掘機達到9台,總投資600萬元。
是年,投資70萬元建立興江禽蛋有限公司,主要生產松花蛋,產品供不應求。
1996年,投資80萬元建軋鋼廠1處,生產鑄鋼。
1998年3月,村委會辦公大樓破土動工,1999年3月投入使用。
是年,與台灣凱鈴照明電器有限公司合資興建燈泡廠,生產特種燈泡。
2000年,投資4000萬元,進行廣場大街西段開發和村西端商貿城的興建,總建築面積8萬平方米。
是年,投資150萬元與陵縣化工廠合資興建興江雙利化工廠,生產紡織染料等。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
1945年,糧食畝產僅有50公斤,1946年實行土地改革後,農業生產得到恢復,糧食畝產達到60公斤。1950年,該村開始成立互助組。到1952年,全村40%的農戶加入了互助組。互助組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當時個體農民生產上的困難,但仍無力從事較大的工程。1954年,劉江初級社成立,馬天貴任社長。1956年,劉江及周圍15個自然村聯合組成了當時全縣最大的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劉江建國社,高級社調動了社員的勞動積極性, 當年打井100多眼,清挖溝渠2000多米,糧食畝產達到76公斤。從1958年開始,由於“共產風”和連續澇災,農作物嚴重減產,1961年糧食畝產下降到23公斤, 棉花畝產皮棉1.1公斤。自1964年到1966年,根據上級部署,全村廣泛開展農業學大寨運動,結合該村實際,開展根治旱、澇、鹼的水利大會戰。1964年2月, 該村打出全縣第一眼真空機井,自此,機井在全縣得到推廣和套用。1965年全村基本完成了“三田”治理,95%以上的土地實現了大地畦田化。到1966年,全村共出工15萬個,動土30萬立方米,基本完成了排、灌、路、樹四結合的農田水利工程建設。1966年到1976年糧食生產停滯不前。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全村實行包產到戶生產責任制, 農業生產迅速發展,糧食畝產達到212公斤。1981年開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糧、棉連年獲得大豐收,到1985年,糧食畝產猛增到530公斤,比1978年增長318公斤, 棉花畝產皮棉75公斤,比1978年增長60公斤。自1987年以來,隨著該村二、三產業的發展,該村耕地面積逐步減少,1998年,經上級批准,該村集體轉為城鎮戶口,主要從事二、三產業。
第二產業
工業:1988年6月,該村第一個工業項目劉江化工廠建成。1989年10月,興江油氈廠成立。 同年,興江實業總公司成立,張兆喜任董事長兼總經理。到200 0年底, 總公司下轄化工、麵粉、石油等工業企業近10家。全村工業從業人員140人。2000年實現工業總產值9000萬元,創利稅400萬元。
建築業: 興江建安公司始建於1989年,現註冊資本620萬元,下轄預製構件廠,現為資質三級企業,年生產能力1.5萬平方米,公司職工600人,各類技術人員71人,其中高級工程師6人, 工程師28人,經濟師1人,會計師4人。2000年實現總產值1260萬元,年末固定資產600萬元,創利稅146萬元。
第三產業
解放前,劉江村在縣城內較大規模的商號有10餘家,主要經營麵粉、食鹽、煤油、布匹、火柴等。1953年,全縣對私營企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1956年實行公私合營,自此全村私營商業活動停止。1976年粉碎“四人幫”後,個體、私營商業活動逐步得到恢復。1987年後,在新一屆黨支部的大力扶持下,個體私營經濟發展迅猛,遍及飲食服務、服裝布匹零售、副食品生產和批發、建築安裝、防水施工、個體養殖、麵粉加工、醫療衛生、機械加工維修等數十個行業。該村地處城區,交通便利,自20世紀80年代起,個體運輸業也得到了較快發展,鼎盛時期全村擁有各種載重運輸車輛近百部。到2000年底全村從事個體、私營商業活動的達200多人。
村辦第三產業始於1987年, 1987年新一屆村黨支部成立,4月投資14萬元興建劉江加油站,同年建劉江旅館。1989年3月,投資30萬元又興建一大型加油站。1995年3月, 投資40萬元建興江招待所。1995年7月,投資400萬元,購進挖掘機9台,建立了興江挖掘公司, 年創利稅300萬元。2000年,投資4000萬元,進行縣城廣場大街西段開發和村西端商貿城建設。同年投資50萬元建興江蔬菜市場,對外出租攤位。2000年底,全村第三產業從業人員300人,年實現總產值3000萬元,創利稅160萬元。
特色產業
1990年3月, 投資120萬元,建成興江種雞廠,年產鮮蛋20萬公斤。1994年3月,利用本村2個水塘引進江南2號優質種鴨,舉行魚鴨混養,年孵化鴨苗10萬隻。1995年7月,投資70萬元建成興江禽蛋有限公司,生產松花蛋,年加工鴨蛋10萬公斤,實現了產蛋、孵化、鴨苗供應和回收加工“一條龍”,全村形成禽類養殖、加工特色產業。2000年種鴨廠、種雞廠、禽蛋有限公司實現總產值360萬元,創利稅30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
該村歷來重視文化教育。清代村內即設有團館,民國時期團館轉為學校,1939年8月臨邑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後, 建立抗日民主國小。解放後成立劉江國小,1952年對校舍進行了大規模修繕,新建校舍10間,總數達到26間,教學條件得到明顯改觀。 1967年,對原校舍進行重建,新建校舍8間,達到了校舍、課桌凳、操場、院牆、大門、廁所六配套。1968年成立劉江中學。1985年對國小校舍進行第三次重建,並建立劉江幼稚園。 1989年對國小校舍進行第四次擴建改造,新增校舍30間。200 0年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先後為國家輸送大中專學生60多名,其中博士研究生1名,碩士研究生2名, 大學本科生16名,大專生20多名。該村十分重視人才的引進,已接納安置大學生3名,都成為村裡的骨幹。
人民生活
解放前,全村大部分農民沒有土地,以給地主做佃農和僱農為生,加之農業生產技術落後,農民生活極端貧困。1946年土地改革後,實現了耕者有其田,生產得到發展。 1949年,人均占有糧食120公斤,人均收入40元。到1978年人均收入達到150元,人均占有糧食300公斤。1981年實現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農民種植熱情空前高漲,糧、棉連年獲得大豐收,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隨著國家政策的放開,該村充分利用區位優勢,大力發展個體、私營、村辦商業或企業,農民收入大幅度增加,集體實力不斷壯大。2000年,人均純收入6000元,人均年末存款餘額2000元,全村有固定電話、手機300餘部,彩色電視機戶戶普及,各種機動車輛400多輛,絕大部分為個人擁有。
村莊建設
建國前,村民住房條件惡劣,皆為土坯壘牆、草秸蓋頂的土房,人均住房面積不足10平方米,60年代以後逐漸被紅瓦房代替。80年代以後,開始利用鋼筋、水泥預製件為主建房。1985年開始實行規劃。特別是1987年以後,新一屆領導班子本著布局合理、 交通方便的原則,先後開通並硬化了5條大街路面,全長5000米。1998年3月,村委會辦公大樓動工興建,1999年3月投入使用。2000年全村人均住房面積達50平方米。 全村共有商居樓82棟,總建築面積4萬平方米。劉江村,硬化路面寬闊平坦,房屋布局橫成排、豎成行,井然有序。2000年,該村被縣委、縣府命名為村鎮建設先進單位。
集體福利
1987年以來,隨著集體經濟的不斷壯大,新一屆黨支部實施了一系列造福於民的福民工程。1989年讓村民全部用上自來水。自1993年開始全村的三提五統由集體承擔。設立了扶貧基金,對村里缺人手和資金少的戶,建房時視具體情況,村里承擔100%、 50%、30%不等,並幫助他們出資金、上項目,從根本上脫貧致富,在黨支部的扶持下,全村80%的戶有項目,2000年被縣委、縣府授予個體、私營經濟紅旗村稱號。對考入大學的學生,根據家庭情況給予經濟扶持,無一人因家庭困難而輟學。每年春節,村里還為每家每戶分發麵粉、豬肉、雞蛋、食用油等物品。對退休的村幹部按月發放退休金。村里購置了先進的收割機械,每年麥收為村民免費收割。截止2000年底,村里用於扶貧的資金達300萬元。
組織建設
中共地方組織建設
1938年,村民馬沖加入中國共產黨,為該村第一名黨員。
1945年中共第一屆村黨支部成立,馬福寬擔任支部書記。新中國建立前,全村共有黨員13名。1947年至1949年,在村黨支部的領導下,先後有50多名青年奔赴前線。1987年,張兆喜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帶領全村治窮致富,大力發展二、三產業,經濟得到迅速發展,劉江村徹底摘掉了貧窮落後的帽子,成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村。2000年,村黨支部由5人組成, 書記張兆喜,副書記馬福忠,支部委員張印忠、馬聖善、馬忠泉。村黨支部連續13年被縣委授予“先進黨支部”稱號。2000年全村共有黨員35名。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
1945年10月,馬福貴任劉江村第一任村長。馬天豐、馬富康先後任農會主任。1949年建立劉江村行政委員會。1934年,取消村長制,選舉馬道村為村主任。1956年,劉江村與周圍15個自然村聯合成立高級農業合作社--劉江建國社,趙凌成任社長。 1958年8月,人民公社成立,設立劉江生產大隊,馬樹善任大隊長,下設27個生產小隊。 1968年8月,成立公社革命委員會,劉江村成立革命領導小組,呂繼忠任組長。 1981年1月革命領導小組撤銷,劉江村成立村民委員會,馬福剛任主任, 下設6個村民小組。1985年馬貴忠任主任。1987年馬建忠任主任。2000年村委會由5人組成,主任馬建忠,委員趙貴軍、馬德泉、馬孝青、張光輝;婦女主任劉崇英。該村連續13年被縣委、縣政府授予“先進單位”稱號。
農民組織
1940年成立農民救國委員會,貫徹宣傳共產黨的政策,發動農民民眾支援和參加抗日戰爭,該村有3名青年在抗日戰爭中壯烈犧牲。1943年5月成立農民救國委員會。1945年成立農民協會,農會在1946年農村生產運動和土地改革運動中成為中堅力量。50年代初,隨著集體化的到來,農會撤銷。
人物簡介
馬忠恕
(1920.10~1943.4) 中共黨員,1937年10月參加革命,1938年2月加入“抗日學兵連”。“學兵連”解體後,奔赴抗日前線,歷任班長、排長、冠縣區指導員等職。 1943年4月,在冠縣大柳村率部隊與日軍展開激烈戰鬥,因寡不敵眾壯烈犧牲,時年23歲。
馬沖
(1918~1998) 原名馬崇中,劉江村人,畢業於臨邑師範講習所。1938年9月赴樂陵八路軍抗日軍政幹校學習,加入中國共產黨。12月任中共“七縣” (臨邑、商河、 濟陽、齊河、禹城、陵縣、平原) 工作委員會書記。1939年1月,因形勢變化,“七縣” 工委撤銷, 建立臨邑工委, 3月,工委改為臨邑縣委,仍由馬沖任書記。1939年8月,臨邑縣抗日民主政府建立,馬沖由縣委書記改任縣長。1940年1月,先後任慶雲、 陽信縣委副書記。1941年12月復任臨邑縣委書記。1943年5月,由於抗日環境惡化, 臨邑縣撤銷,馬沖相繼任中共陵縣、德縣縣委副書記。1945年8月,德縣撤銷,馬沖調渤海區調研室。1948年隨軍南下,先後任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廳林業處副處長、木材管理處主任、省建公司總經理等職。1981年在廣西靈川縣鐵合金廠離休。199 8年病逝。
張晉卿
1935年12月生,中共黨員。1952年考入濟南第一中學,1955年考入解放軍南京工程學校, 1957年畢業後分配到舟橋部隊第84團,1959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排長、營參謀、副營長、團參謀長、團長等職。1978年8月至1981年6月,率部參加對越自衛反擊戰,圓滿完成任務。該團四個營、十多個連隊均立功受獎,受到軍委表彰。 1981年7月調廣州軍區工程兵司令部任正師級副參謀長,1988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89年任廣州軍區正師職調研員,1991年3月退休。
張兆喜
1953年4月生, 大專文化,山東省勞動模範,劉江村脫貧致富的帶頭人。曾任臨邑鎮人民政府鎮長、黨委副書記,現任劉江村黨支部書記,興江實業總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1987年擔任劉江村黨支部書記,帶領全村白手起家,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大力發展二、三產業,全村經濟蓬勃發展,還清了外債,摘掉了貧窮落後的帽子,成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村。1995年當選為臨邑鎮人民政府鎮長,1994年被授予“德州十佳青年企業家”稱號,1995年當選為德州市人大代表,1995年被山東省委、省政府授予省勞動模範稱號。
地圖信息
地址:德州市臨邑縣劉江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