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斐章,1908年生於興義下五屯永康堡,為劉顯治之子。1914年,到昆明求學,1929年,考入清華大學生物系。
1931年,劉斐章隨李大釗之子李葆華(化名楊震)入日本帝國大學醫科。九一八事變後,在楊震安排下,參加反日活動。1931年底,回國參加蔡元培、宋慶齡發起的反帝大同盟,這是中國共產黨在北平的外圍組織,在這個組織里,他開始接觸馬克思主義。
1932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擔任北平東區區委書記,次年參加中國械翼戲劇家聯盟,長期從事戲劇活動,曾任抗敵演劇六隊隊長。
抗日戰爭時期,任軍委政治部直屬抗日演劇隊八隊隊長,在湖南等地從事抗日宣傳活動,在周恩來、葉劍英等同志領導下工作。
抗戰勝利後,奉周恩來同志的指示,留在國統區從事戲劇演出。建國後,歷任湖南省文化局副局長,中國劇協第三屆常務理事、第四屆理事、湖南分會副主席,“文革”受到迫害。
1979年平反,劉斐章恢復黨籍,參加革命從1932年算起,享受“老紅軍”(副部級)待遇。
基本介紹
人物生平,主要貢獻,
人物生平
劉斐章出生於興義下五屯永康堡,祖父劉官禮,開缺興義知府,滇西候補道,賞戴花翎。劉官禮銳意興辦地方各項事業,諸如修築道路、賑濟貧民等,尤側重於興辦教育,興義筆山書院就是在其倡議捐助下修建的。伯父劉顯世,貴州第一任省長兼督軍,興義系軍閥的開山鼻祖。
劉斐章排行老三,是劉顯治的第三個兒子,名燏昌,字斐章。1908年出生在興義劉氏莊園。1914年其父劉顯治赴昆明任雲南省政務廳長時,6歲的劉斐章跟隨父親到昆明讀國小。1917年跟隨父親到北京,居住在蓮花寺。由於劉斐章的父親劉顯治是駐京議員,因此少年的劉斐章經常能見到梁啓超、姚華等名人,耳濡目染,受到一些新文化運動的薰陶。
1926年,劉斐章就讀位於北京地安門的河北省第十七中學。1929年,劉斐章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清華大學。次年暑假,劉斐章通過自己的高中同學郭家庵認識了從日本回來休假的楊震。楊震就勸劉斐章留學,理由是在日本閱讀進步書籍比較自由。劉斐章就通過當時在日本擔任留學生監督的堂兄劉剛吾轉入東京帝國大學。劉斐章在赴日本留學的船上,知道了楊震得真實身份:楊震是李大釗烈士的兒子,真名叫李葆華,他的父親就義後,他為了革命的需要,就將名字改了。
在日本,劉斐章受李葆華的影響,一邊學習,一邊經常參加各種革命活動,舉行“反對侵略中國”的各種集會。“九一八”事變後,劉斐章和同學們一起到中國公使館請願,大家一起質問中國公使:“政府為什麼不抵抗?”,“為什麼不向日本政府抗議?”並高喊“下旗歸國”、“對日絕交”、“對日宣戰”等口號。
1931年底,劉斐章、李葆華等回到北平(北伐勝利後,國民政府改北京為北平),劉斐章由李葆華介紹,加入由宋慶齡、蔡元培發動、中國共產黨大力支持的“反帝同盟”,並被編入“反帝第十八支部”從事革命活動。李葆華、劉斐章先後擔任支部書記。1932年初,劉斐章加入了中共的外圍組織“左聯”,並與同窗好友組建“阿莽”劇社,宣傳革命。
1933年五一國際勞動節,劉斐章參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一次大規模遊行示威活動,這次活動比過去所有的活動都嚴密很多,對外的影響也大很多,在這次示威活動中,第一次喊出“打倒國民黨”的口號。第二天,李葆華通知劉斐章,說黨內的同志要找他談話。隨後劉斐章在同黨內同志的談話中談了對自己封建家庭的認識,對反帝反封建的看法,通過了組織的考驗。不久,劉斐章成為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完成了從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到無產階級戰士的轉變。據劉斐章自己回憶:“這是我一生最重要的轉折點”。當時,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集會形式主要是“飛行集會”,就是突然集會、散發傳單、進行演講,遇到國民黨阻擾,又立即解散。劉斐章在一次參加飛行集會時,不幸被捕。家裡人多方托關係,但是無濟於事。最後還是由時任北平軍分會委員長的何應欽出面,說:“這是我老家的堂弟,他要造反讓他回貴州去造!”這樣,劉斐章才得以釋放。
抗日戰爭爆發後,為便於在“國統區”工作,劉斐章一直隱藏自己共產黨員的身份,擔任抗日演劇隊的隊長。抗日演劇隊編排演出了《保衛盧溝橋》、《洪波曲》、《保衛大湖南》等許多大型話劇,演出反響強烈,極大鼓舞了觀眾抗日的熱情。
1944年,劉斐章回到興義劉氏莊園看望母親呂氏。當時正值家鄉青黃不接、農民斷糧之際,劉斐章主動到家族各家動員捐米捐糧,又動員侄兒侄女集中發放糧食救濟百姓。劉斐章此舉使得劉氏家族在興義深得民心,對其後輩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解放後,劉斐章一直致力於文化戰線工作,先後在湖南文化局擔任文工團團長、藝術科科長、文化局副局長、文化廳顧問。劉斐章還是湖南省第一、二、三界人大代表,第四、五屆省政協常委兼文化組長,全國第一、四次文代會代表。對湖南省的文化工作,特別是戲劇工作的繁榮和發展,做出許多有益的貢獻。
晚年的劉斐章,在視力嚴重下降的情況下,在妻子鄭馳的幫助下,完成了近30萬字的《歲月》一書,作為劉氏軍閥家族湧現的一個老文藝工作者、一個共產黨員的回憶,這本書無疑也將成為研究劉氏家族的珍貴史料。
2006年,劉斐章對其子女寫下了一生最後四個字“愛我中華”後,與世長辭,享年98歲。
主要貢獻
1938年6月下旬,當劉斐章帶領演劇隊到達武漢,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已指向這長江中游的重鎮。當時國民黨喊“保衛大武漢”,口號雖然喊得震天響,但實際上已經在準備繼續西撤,對守住武漢信心不足,當時蔣介石也在這裡,他看到這么多救亡文藝團體和愛國青年雲集武漢,心裡很不安,擔心這些團體鬧事,擾亂國民政府的戰略部署,想要將這些團體解散,趕走。
當時受黨中央的重託,國共合作後擔任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副部長的周恩來也在這裡,得知這一情況後,他找到了國民黨當局,大義凜然,據理力爭。他說既要抗戰,就要喚起民眾,就是對你們的部隊,也要給他們宣傳抗日的道理,以提高士氣,這些愛國青年正好組織起來擔任這項任務,為什麼要把他們解散、趕走呢?周恩來站在全民族抗戰的原則立場上,說得有理有力,使國民黨方面無言以對,只好同意他的主張。在周恩來的正確領導和精心策劃下,決定成立10個隸屬於政治部抗敵演劇隊,四個抗敵宣傳隊,一個孩子劇團,隸屬政治部第三廳領導。當時三廳的廳長是郭沫若,三廳六處處長是田漢,該處下設有音樂,美術,戲劇等科,戲劇科的科長是洪深。
1938年8月1日舉行了授旗儀式,儀式相當莊重,主席台上彩旗招展,軍樂隊在旁奏樂。10個抗日演劇隊都穿著整齊劃一的新軍裝,列隊站在台前,十分威武雄壯,接受軍委政治部的檢閱,場面頗為壯觀,講話的是周恩來,授旗的是政治部長陳誠。周恩來望著一隊隊年輕的戲劇兵,欣慰地說:“同志們!今天軍委政治部抗敵演劇隊正式成立了。你們是戰鬥的文藝隊,十個隊不亞於十個師,十個陸軍機械化師,你們通過文藝這個武器,可以發揮更大的戰鬥力,你們要多到前線去,給士兵,給民眾演出,你們的任務就是鞏固部隊,宣傳民眾,一致抗日,我們必定會取得抗戰的最後勝利!”周恩來的話不多,但鏗鏘有力,在劉斐章和每個演劇隊員的心頭,點燃了他們的抗日烈焰。
1939年,劉斐章帶領抗敵演劇八隊,春節前出發到前線,首先到達了駐湖南平江李仙洲的九十二軍軍部,然後到所屬的候鏡如部的二十師三個團巡迴演出。到達師部的那天,正好是除夕,部隊洋溢著節日的喜氣,又見八隊代表軍委前來慰問,更感高興,候鏡如集合了全師軍官再加上師直屬部隊,請劉斐章作一次關於抗日形勢的報告。
劉斐章認為不可放棄這個宣傳團結抗日的好機會,決定講解孫中山先生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並將葉劍英講話的內容結合進去,結論是只有認真貫徹執行三大政策,加強民族團結,才能取得抗戰的最後勝利,受到與會者的歡迎。就是在這樣熱烈的情景和氛圍中,八隊把帶去的大批《新華日報》和《民眾》雜誌分發給營以上的軍官。記得要得最多的是一個名叫艾靉的旅長,他希望能系統地看到共產黨的報刊,還關心地向劉斐章提問打完仗後,國共是否還能合作?後來在解放戰爭中,聽說這個師起義了。解放後候鏡如擔任了全國政協的副主席。 一個班長看了《親兄弟》之後,帶著對敵人的滿腔仇恨,當夜隻身穿越防線,俘獲了日軍軍官若林政。若林政戰前曾在上海日本啤酒廠任會計,會講上海話。解到上塔市師部後,劉斐章向師部建議召開一次軍民大會,讓俘虜上台亮相,並作反侵略講話。後來若林政去了桂林,參加了“日本反戰大同盟”。他走後師部將他留下的日本軍衣軍帽指揮刀全部送給八隊做服裝道具,在二次上前線慰問演出《鬧元宵》時,劉斐章在該劇中扮演一個日本軍官,穿的就是若林政的軍裝。
重慶談判之後演劇隊的許多同志都不願意呆在國統區,急於想回延安,不想吃國民黨的飯、穿國民黨的軍服、拿國民黨的俸祿,針對這些情況,1946年1月,周恩來召集抗日演劇隊隊長,要求他們繼續在國統區從事革命活動,繼續隱藏自己的身份。
劉斐章回到闊別40年的家鄉——興義,景色依舊,人事全非,夜宿灣塘河畔,劉斐章特地賦詩一首:“白首重遊一夢中,桑梓戚友情意濃。少年相識多作古,山鄉大改舊時容。侄輩想見不相認,祖塋雙泉涌未穹。鍋底河邊美如畫,滿天朝霞映山紅。”
劉斐章到湖南長沙後,隨著年歲的增長,更加思念家鄉興義。在1995年、2005年先後接受黔西南媒體採訪,講訴自己的抗戰經歷。
2006年,劉斐章臨終前,留下遺囑,將自己的老屋賣掉捐資30萬元為家鄉辦學。
2010年10月,劉斐章的遺孀將錢如數捐獻給下五屯新屯中學修建綜合樓,大樓竣工後,該校取名“斐章樓”,以作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