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炳(福建省尤溪縣良種生化研究所所長)

劉文炳(福建省尤溪縣良種生化研究所所長)

劉文炳,男,1937年11月出生於龍巖西橋,漢族,福建龍巖人,研究員、教授,雜交水稻育種專家。研究方向為雜交水稻育種和創意農業。他是尤溪縣良種生化研究所所長、福建省海峽品牌經濟發展研究院榮譽院長兼首席研究員、福建省東南科技產業研究院院長、《中國稻米》編輯委員會副主任、福建農林大學客座教授、尤溪縣老科協顧問。1991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2年被國家人事部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先後還獲得全國農業勞動模範、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優秀星火企業家、福建省勞動模範、福建省農業科學家等榮譽稱號。2012年,被聘為第25屆世客會“城市魅力”形象大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文炳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福建龍巖
  • 出生日期:1937年11月
人物生平,主要成就,

人物生平

劉文炳出生於龍巖西橋,一個貧寒的家庭。他1954年考入龍巖農校,1957年9月畢業後分配到三明市尤溪縣從農至今50餘年,基本在該縣的管前鄉農業技術推廣站工作。他有一句格言:“天生我才必有用,小站可以大作為。”40多年來,他先後承擔國家和省重大與重點科技攻關項目40多項,取得多項國內乃至國際領先的科研成果。
劉文炳
改革開放後,科技人員備受重視,1980底,劉文炳被提拔為管前公社黨委副書記兼管前農技站站長。不料,當黨委副書記要抓各項中心工作,劉文炳沒時間下田了。他立馬打報告辭去鄉黨委副書記的職務,回到站里,扎到田裡。劉文炳做出成績後,1989年被提拔為縣科委副主任,但他說:“還是當高級農藝師好,科技含量高。”於是,他又辭去了副主任一職。
2007年12月,年已古稀的他,辦了退休手續,回到龍巖老家,但他心繫國家糧食安全,過不久,又回到尤溪縣擔任尤溪縣良種生化研究所名譽所長、首席研究員,繼續在“稻路”上闖蕩。
從1976年至今30多年來,劉文炳幾乎每年10月至新一年的4月都要在海南三亞從事雜交水稻制種育種工作。今年4月初他從三亞帶回剛收穫的98個育種材料共3公斤稻穀,立即拿到閩侯縣甘蔗鎮長江村青岐進行加代繁殖與品比試驗。
創世界新高
雜交稻制種產量低是雜交稻大面積推廣的最大瓶頸。1976年,全國雜交稻制種平均畝產只有29.5公斤,且多年徘徊於幾十公斤。能突破嗎?怎么突破?
劉文炳反覆試驗,產量都沒上去。一天,他帶病下田察看,眼前一亮:“哎,這裡的母本結實率為何不一般?竟會如此粒多飽滿?”他欣喜若狂地跑到村里一戶人家,急切地問:“大叔,你那塊承包田的稻穗最大,穀粒又多,有什麼訣竅啊?”原來,這位大叔把父本插到第二期,沒把蓋著的塑膠布及時揭開,基本悶死了,只好把死馬當成活馬醫,進行了追肥,又補種一期父本。劉文炳對此反覆琢磨,悟出其中隱含的重大科學秘密。1978年,他指導農民改二期父本為三期父本、四期父本播插,進行對比試驗,發現“三期父本”制種產量高,其技術又容易掌握,就在管前先推廣。接著,在他所承擔的省科委與三明地區科委的205畝制種試驗田裡,平均畝產達105.5公斤,為全國制種單產之冠。這個制種法很快走向全國,並沿用至今,被認為是三系雜交水稻制種最科學、最經典的模式。
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中葉,劉文炳主持發明了“雜交水稻不割葉不剝苞高產制種技術”,解決了雜交水稻制種割葉剝苞、花時落後、青秕谷多的三大難題,做到省工省時,減輕勞動強度。這個技術成果被列為“八五”、“九五”期間國家重點科技推廣計畫後,制種產量大大提高,平均畝產300公斤,最高達451.46公斤,創世界雜交稻制種新高。
劉文炳與袁隆平一起出席第二屆(菲律賓馬尼拉)國際雜交水稻研討會,他被國外專家學者譽為“東方水稻制種魔術師”。劉文炳主持選育的II優6號、II優28、II優4886雜交稻,於2004、2005、2006年連續三年在雲南濤源水稻超高產科技示範場經現場驗收,分別創下1219.9公斤、1229.97公斤、1279.7公斤的世界水稻單產新紀錄。因此,他於2007年2月10日獲得“大世界基尼斯之最”與“連續最多年培育高產水稻的人”證書,並於2008年獲“第十屆大世界基尼斯最佳項目獎”,成了我國水稻育種界唯一享此殊榮的育種專家。
打造優質米
一天,劉文炳到福州開會,中午在一家飯館吃飯。聽見鄰桌兩個外地人在說:“這飯怎么這么難吃,乾巴巴的。”“福建的米就是難吃。還是人家泰國米好,吃在嘴裡香軟。”這餐飯,劉文炳只吃了一半。他想,以前搞水稻,光顧高產,卻沒想到要兼顧優質。良種,本來的屬性就是要優質、高產和抗逆,何況現在是市場經濟,人們對吃越來越講究,注重營養與口感,米質差就會賣糧難,農民增產不增收哪行?
回來後,劉文炳暗暗發誓:一定要讓福建米超過泰國米!劉文炳耗了10多年的工夫,從育種入手,先後選育引進並通過審定新株型、超高產、米質優的超級稻、高優雜交稻以及光身雜交稻新組合20個。其中可與泰國米媲美的“光身不育系光香A和光香7A”兩個品種,是劉文炳運用美國光身稻搭橋,採取綜合手段,於2003年和2007年率先在我國培育成功的,被確認為“居國際領先水平”。

主要成就

先後承擔國家和省重大與重點科技攻關項目40多項,取得多項國內乃至國際領先的科研成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