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敖

劉敖

劉敖(1829-1887),字鳳翔,湖南臨湘雲溪(今岳陽雲溪區)文家沖人。早年參加湘軍,曾任浙江台州知府。是左宗棠派系主力,組左宗棠收復新疆有功,後任台灣兵備道。著有《巡台退思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敖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性別:男
生平,史料,與劉銘傳的私人恩怨:,現在史界對劉敖的研究:,

生平

劉敖自幼飽讀詩書,習拳練棍,鹹豐三年,曾國藩、左宗棠在長沙辦團練,劉敖應招投軍,被左宗棠聘為“記室”(大概是文字秘書),後左在浙江一帶鎮壓太平天國。同治三年(1864年),35歲,任浙江台州知府,固海防,竣東湖,修學宮,儲糧食,建儲蓄(設培文局)。離任時,六縣紳民立《劉敖治台實政碑》。1874年,隨左宗棠師新疆,平定叛亂,收復伊梨。1881年,任台灣兵備道,府城為台南。

史料

與劉銘傳的私人恩怨:

1885年(光緒十一年)6月9日,清政府在中法大捷後依然與法國簽訂《中法會訂越南條約》,左宗棠領銜反對,說“對中國而言,十個法國將軍,也比不上一個李鴻章壞事”,還說:“李鴻章誤盡蒼生,將落個千古罵名”。全國輿論譁然,群情激憤,弄得李二先生狼狽不堪,李鴻章惱怒這個湘人不懂中國國情。決定拿左宗棠的下屬開刀,殺雞給猴看。指使親信潘鼎新、劉銘傳等陷害“恪靖定邊軍”首領王德榜、台灣兵備道劉敖,將他們充軍流放。
這就是現在電視劇中,劉敖與劉銘傳之間恩怨的背景,兩人分別代表當時政治上的徽派與湘派。正史表明,二劉都應是歷史的功臣,不應當區別出好壞,電視劇中的描寫不太公正。

現在史界對劉敖的研究:

福建省前的末任實缺台灣道劉敖,是台灣近代史上的有爭議人物。台灣史學家連橫稱他為“有經國之才”的能吏,在所著《台灣通史》中為其作專傳,其他章節中記述劉璈的政績亦甚多。對於劉璈在中法戰爭期間被督辦台灣事務的福建巡撫劉銘傳參劾,革職籍產,流放黑龍江,最後死於戍所的結局,認為“士論冤之”
1985年, 台灣史學家許雪姬先生髮表了長篇論文《二劉之爭與晚清台灣政局》為劉璈作了全面的辯護,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事實上,劉璈在中法戰爭中的表現十分傑出,在防戍上,法船始終無法在南部越雷池一步,在外交方面,除盡力保護外商,屢獲好評外,且欲利用外交手段解決台海封鎖之困;尤以在法艦上面見孤拔時所表現的勇氣,更令人折服。”因而“有關二劉之爭,今人的研究,較傾向於同情劉璈。”〔2〕
劉璈是怎樣發跡而得任權勢頗大的台灣道的,對此,連橫先生作了這樣的說明:“劉璈字蘭洲,湖南嶽陽人,以附生從軍,大學士左宗棠治師西域,闢為記室,參贊戎機,指揮羽檄,意氣甚豪。及平,以功薦道員,光緒七年,分巡台灣。”後世學人談及劉璈的早年經歷,多遵循連橫先生的說法。一些大陸著作還據此演繹成劉璈曾參加左宗棠領導的收復新疆和抗俄鬥爭云云,而不察連橫先生的說法頗多訛誤失實。
首先是關於劉璈的籍貫。據沈葆楨於光緒元年二月十七日片稱:“據營務處浙江候補道劉璈稟稱:該員於本年二月初一日在風港營次接到家信,知父品章於同治十三年十二月二十日在湖南臨湘縣本籍病故,懇請奔喪,回籍守制。”據此, 可知劉璈的籍貫應為湖南臨湘縣,而非湖南嶽陽。清時,在岳陽城設岳州府,附郭巴陵縣,轄下有臨湘等縣。民國時,始改巴陵為岳陽縣。因此,將劉璈的籍貫指實為岳陽(城或縣)人都不準確。
其次是劉璈的道員資格何時取得?劉璈早年確實投在左宗棠麾下襄辦營務,因參予鎮壓浙江太平軍有功,被左宗棠奏保為浙江台州府知府。然而,當左宗棠於同治六年由閩浙總督調任陝甘總督,主持平定甘隴回亂時,劉璈卻沒能跟去,而是繼續留在浙江官場浮沉。不過,至遲在同治十三年,他已由實缺知府改以道員候補了,而不必等到平定西域以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