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慎諤

劉慎諤

劉慎諤(1897.8.26-1975.11.23),男,山東省牟平縣人,植物分類學家、地植物學家和林學家,中國植物學科研究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早年建立北平研究院植物學研究所,曾赴西北進行植物、森林考察,並隻身由新疆赴西藏、印度進行植物地理考察。在學術理論方面,結合中國的植物分布狀況和特點,以及在林業生產方面存在的問題,編著了有中國特點的《動態地植物學》和《歷史植物地理學》,指導了東北森林採伐更新和西北鐵路沿線治沙的研究,取得重要成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慎諤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山東省牟平縣
  • 出生日期:1897年8月26日
  • 逝世日期:1975年11月23日
  • 職業:植物分類學家
  • 畢業院校:法國郎西大學農學院、里昂大學
人物生平,主要成就,科研成果,培養人才,主要作品,社會任職,人物評價,後世紀念,

人物生平

1897年(光緒二十三年)8月26日,劉慎諤生於山東省牟平縣隅峽河村的一個農民家庭。家境比較艱苦。幼時在四伯父辦的私塾里讀書,後受其兄的資助,考人濟南第一中學。畢業後,考人了保定留法高等工藝學校預備班。
劉慎諤
1920年(民國九年)赴法國勤工儉學。劉慎諤於法國先後在郎西大學農學院、孟伯里埃農業專科學校、克來孟大學理學院、里昂大學理學院和巴黎大學理學院學習。他勤奮學習,刻苦攻讀,就是在星期天和節、假日也很少休息。他帶著麵包和植物標本夾到法國各地去採集植物標本和調查研究。
1926年(民國十五年),地植物學家B. 勃朗喀(Blanquet)先生給劉慎諤提出了有關法國高斯山區植被的幾個問題,他為了解答這幾個問題,單身一人在高斯山區辛勤工作了3年,於1929年在巴黎大學提出《法國高斯山植物地理的研究》學術論文,並通過答辯,獲得法國國授理學博士學位。
1929年(民國十八年),劉慎諤懷著研究和發展中國植物學科的雄心壯志,帶著一箱子書籍、資料和大量植物標本回到了祖國。劉慎諤回國後,被聘為北平研究院新成立的植物學研究所所長兼專任研究員。
1931年(民國二十年),劉慎諤參加了由中法科學家組成的“中法西北學術考察團”。從北京到迪化(今烏魯木齊)考察植物和森林。“中法西北學術考察團”任務完成後,他又隻身由新疆、西藏到印度再經上海返回北京,歷時近兩年。
劉慎諤1933年(民國二十二年)由印度回國後,在北平萬牲園的西部籌建植物園,還先後在北平的幾個大學兼課。1936年底,由於日本帝國主義從東三省向關內進犯,北平形勢緊張。劉慎諤為了避免損失和能夠繼續進行科研工作,把植物學研究所遷到武功,和國立西北農學院聯合成立了西北植物調查研究所。他親自到西北各地挖掘苗木、收集花木,又籌建了一個植物園。
1941年(民國三十年),他隨北平研究院南遷到昆明,住在昆明西山的一個廟裡,繼續採集植物標本和調查研究,同時還在西南聯大兼課,並在昆明又籌建了一個植物園。抗日戰爭勝利後,北平研究院遷回北平,劉慎諤除繼續從事原來的研究工作外,還在北平輔仁大學和東北大學農學院兼課。
1948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圍困北平,國民黨政府準備把一些有名望的科學家接去台灣。他就躲了起來,和王雲章相約絕不跟國民黨走。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為科學事業的發展開闢了廣闊的前景。哈爾濱東北農學院院長劉成棟為了在東北這片植物學科研究方面還是空白的地區開展植物資源的調查研究。
1950年秋,劉慎諤來到了哈爾濱,任東北農學院植物調查所所長,在東北地區開創了植物學科學研究的新基地。
1954年,劉慎諤被調任中國科學院林業土壤研究所副所長兼植物研究室主任。他除了領導植物學科等方面的科研工作之外,對於東北林區的採伐更新問題和東北西部的治沙、造林以及西北包蘭鐵路的治理沙漠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1958年,劉慎諤參加中蘇科技合作的中國科學院黑龍江流域自然資源綜合科學考察隊,赴蘇聯進行綜合考察;1961年赴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進行植物、土壤考察。
劉慎諤
1951-1952年,劉慎諤曾兼任松江省人民政府委員,60年代曾被選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一、二、三屆代表,遼寧省政協常委,和瀋陽市副市長等職。
1975年11月23日,劉慎諤逝世於瀋陽。

主要成就

科研成果

紅松針擇伐
50年代,東北不少林區推廣“大面積皆伐”採伐方式。劉慎諤懷疑這種採伐方式對於紅松針闊葉混交林是否合適,因此在小興安嶺林區連續做了幾年關於紅松林特性、群落結構和更新關係等多方面的調查研究,並根據他在歐洲考察森林的資料,認為有異齡復層結構的紅松針闊葉混交林不適於皆伐。因為紅松在幼苗和幼齡林階段,要在一定上層林木蔽蔭下才能更新,皆伐破壞了森林環境條件,將對紅松更新再次長起新林不利。而人工造林即使成活,也有樹冠橫向發展、早分杈、早開花結實和枝下高降低而不能成大材的後果。另外,他根據老擇伐跡地上保留的中、小徑木能加快生長的現象,主張對紅松針闊葉混交林實行擇伐。這樣既有利於增加林木生長量以縮短輪伐期,又能保持各層林木的陸續更新,以達到連續不斷地提供大量木材的目的。為此,他寫文章、做報告,堅決反對大面積皆伐。他於1964年親自帶領一個小組和伊春林業管理局、伊春林業科學研究所共同進行采育兼顧伐樣板採伐試驗。通過調查和擇伐試驗,他提出伐後保留一定鬱閉度和一定數量的中、小徑木,為天然更新創造有利條件。這是保證越采越多、越采越好的關鍵問題。
劉慎諤在當時大面積皆伐和擇伐兩種觀點的爭論中,堅決反對大面積皆伐,呼籲採伐森林要為子孫後代著想,不能吃祖宗飯,造子孫孽;要保護森林資源,不能殺雞取卵,採伐必須做到青山常在、永續利用。
治理沙漠
東北西部風沙地區是科爾沁沙漠的東部邊緣,隨著農、牧業生產的發展,對於沙地有意識或無意識地破壞,使滾滾的流沙向東蔓延。它侵占了草場、吞沒了農田、阻塞了交通,對人民的生產和生活造成了威脅和損害。早在50年代,中國科學院林業土壤研究所就在遼寧省章古台開展固沙試驗研究。當時,劉慎諤就把治沙做為重點,經常到東北西部風沙地區對沙生植物的生態特性、分布規律和演替規律進行調查研究,特別注意差不嘎蒿和小黃柳的固沙作用,同時進行沙障和草方格等機械固沙試驗。1954年,他在草方格內進行栽植樟子松試驗獲得成功。後來章古台地區大面積發展樟子松,變成了茫茫的樟子松林海,引起了國內外有關方面的注意。
1956年,中國科學院林業土壤研究所接受了鐵道部在西北騰格里大沙漠修建包蘭鐵路的固沙任務。劉慎諤擔任了中國科學院治沙隊副隊長。參加這項任務的專家們面對寧夏中衛縣沙坡頭地區無邊無際的流動沙丘,考慮到當地的風沙大,降水量又很少,都擔心用植物固沙能否成功?劉慎諤就帶領大家站在大沙丘上遙望黃河南岸一片由油蒿固定的沙丘說:“這片固定沙丘就是我們的樣板,將來鐵路沿線要能達到這種程度,通車就沒有問題了。我們看了這個樣板就要有信心,一定能做到。”他的這些話使大家增加了植物固沙的信心。劉慎諤在幾年調查中,對選擇主要的固沙植物的蒿子做了深入的研究和科學的分析。他說:“蒿子在這裡我們把它當做‘草’。實際上它是非草非木。冬季時它的上部枯死,下半截卻不死,但木質化程度不高,叫做半灌木。由於大氣候不同,蒿子的種類也不同。在東北西部及小騰格里沙地東部有差不嘎蒿;在內蒙古伊克昭盟、巴彥淖爾盟一直到甘肅河西走廊有油蒿和籽蒿。這幾種蒿子都有一個共同的特性——固沙。因此在固沙開始時期我們就需要它。籽蒿的枝條是直立的,我把它比做筷子,它不能覆蓋地面,也很少積沙;而油蒿卻能形成一個堆,枝條密而平鋪,能夠抓沙。所以在沙坡頭固沙必須把蒿子配合進去,而且一定要用油蒿而不是籽蒿。但是在固沙方面蒿子只能起草的作用,還必須和灌木〔檸條、花棒等〕配合起來才行;而灌木也須要草本植物的幫助才能起到治沙的作用。如在科爾沁沙地小黃柳的根系雖然發達,但因為容易被風颳出來,所以也不能單獨固定流沙,必須有蒿子配合護住沙面,小黃柳的根系就不容易被風暴露出來。所以必須草、灌結合才能達到治沙的目的,才能加快改造自然的速度。”
植物分類學
植物分類學科在20世紀初,都是外國人在中國採集植物標本來研究中國植物,所以有很多植物種都是由外國人來定名的。劉慎諤為了發展中國自己的植物分類學事業,在法國留學期間就潛心研究植物分類學。他大量採集植物標本,廣泛收集有關研究中國植物的文獻和圖書資料,廢寢忘食地刻苦鑽研。有一次他在標本室里專心一意地看植物標本,竟忘記了下班時間,被鎖在標本室里,一直到第二天上班時才出來。他在法國近十年的勤奮學習和努力工作,在植物分類學方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劉慎諤在植物分類學方面的研究範圍較廣,造詣較深,威望也較高,所以當時在植物學界被譽為“南胡北劉”(胡指胡先驌)。他在法國曾發表過鏽菌和苔蘚的論文,以後又發表過法國地衣的論文,還組織、研究了東北地區的食用菌和毒菌。在高等植物方面除組織編寫地方植物志之外,在許多科、屬,如薔薇科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發表了一些論文,並和曹新孫合譯了1956年法文版的《國際植物命名法規》 。另外,他非常重視地方植物志和圖志的出版工作,可以說他到一個地方,就抓一個地方的植物志工作。他編寫了《黃山地區植物志要》 、 《昆明習見植物名錄》等,並主編了《中國北部植物圖志》 、 《東北木本植物圖志》 、 《東北植物檢索表》 、 《東北資源植物手冊》 《東北藥用植物志》和正在陸續出版的《東北草本植物志》等。這些著作為有關學科研究工作的開展和農、林、牧、副業的發展提供了科學依據。
東北的許多植物是由北部的阿爾泰經西伯利亞移動到中國東北、朝鮮、日本和北美的。歐洲植物在漫長的移動過程中,有的植物種在新的環境條件下發生了變化而成為新種及種下分類單位。劉慎諤結合他多年來在歐洲和亞洲的考察經驗和研究結果,列舉了大量在中國各地區由於植物移動而發生變化的植物種。如在歐洲分布的歐洲赤松在東北北部的大興安嶺地區就成為樟子松,是在歐洲分布的本種的變種。

培養人才

劉慎諤對青年人要求嚴格。青年人和他一起到野外考察,回來後必須提交考察報告和他所講問題的記錄。他熱情地幫助年青人,如西北農學院聞洪漢教授回憶,他在1947年曾將一篇《渭河灘地植物社會構造之研究》寄請劉慎諤審閱。劉慎諤仔細看完以後,用毛筆寫了長達10頁有6000多字的回信。他在信中詳細介紹了當時國外各學派的主要觀點和研究方法,並給以熱情的鼓勵和指導,使聞洪漢非常感動,至今還念念不忘。
劉慎諤在1962年和1963年在瀋陽舉辦了“動態地植物學”和“歷史植物地理學”專題講座,使來自全國教學、科研和生產單位的200多位從事林學、植物學等方面的專業人員得到了教益。他鼓勵和幫助青年人鑽研業務,常說:“搞科研要人迷,一天八小時出不了科學家。

主要作品

編寫了《動態的植物學》和《歷史植物地理學》,主編《東北木本植物圖志》《東北草本植物志》《東北藥用植物志》《東北植物檢索表》,發表論文90餘篇。1985年,科學出版社出版了《劉慎諤文集》。
序號作品出版年份出版社
1
河北東陵初見的先鋒植物
1930年
自然科學季刊
2
寄生於槲樹MidcroS phaera之研究
1931年
國立北平研究院院務務匯報
3
大豆菟絲子在中國本部之存在
1931年
國立北平研究院院務匯報
4
我國的大菟絲子
1931年
自然科學季刊
5
中國北部植物圖志
1931年
國立北平研究院植物學研究所
6
中國北部及西部植物地理概論
1934年
國立北平研究院植物學研究所
7
河北渤海灣沿岸植物分布之研究
1935年
國立北平研究院植物學研究所
8
法國採集之地衣標本
1935年
國立北平研究院植物學研究所
9
山毛櫸之一新種
1935年
國立北平研究院植物學研究所
10
中國散尾菌之研究.
1935年
國立北平研究院植物學研究所
11
中國枯葉櫟樹類之研究
1936年
國立北平研究院植物學研究所
12
中國南部及西南部植物地理概要
1936年
生物學雜誌
13
黃山地區植物志要
1936年
國立北平研究院植物學研究所
14
陝西植物分布概要
1936年
西北地理
15
黃山植物分布概要
1937年
生物學雜誌
16
中國西北之植物地理
1939年
地理教學
17
.黑穗菌目一新科
1949年
國立北平研究院植物學研究所
18
黑穗菌科之毛樂新屬
1949年
國立北平研究院植物學研究所
19
東北藥用植物志
1959年
科學出版社
20
東北藥用植物志
1959年
科學出版社
21
歷史植物地理學
1959年
科學出版社
22
紅松林必須實行擇伐和天然更新
1963年
中國林業
23
東陵植物分布初步觀察
1985年
科學出版社
24
動態地植物學--基本理論的探討及其套用
1985年
科學出版社

社會任職

劉慎諤還任中國植物學會副理事長、國家科委林業組副組長、遼寧省政協常委、遼寧省民盟副主任委員、瀋陽市民盟主任委員、瀋陽市副市長等職。當選為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人物評價

劉慎諤一直強調科學研究要為生產建設服務,應當努力把這些理論套用到解決森林採伐更新和治沙等實際問題中去,用這些理論來指導生產,並通過生產來驗證這些理論,為中國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提供科學依據。他的這些成就為今後創立和發展中國自己的學說和學派打下了基礎。他的治學精神、理論聯繫實際和誨人不倦的優良作風將成為人們學習的榜樣。(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評)
在半個多世紀裡,一直從事林學、植物分類學等方面的研究、教學工作,撰寫了大量的學術論文和專著,為發展中國的植物學和解決林業生產建設中的一些重大問題做出了貢獻。(陝西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評)
劉慎諤勤勤懇懇地工作,走到哪裡研究到哪裡,走到哪裡把植物園建立到哪裡。他散布的科學種子到處生根、發芽。(中國科學院評)
劉慎諤老先生最關心林業生產,能理論聯繫實際,是一位有真才實學的受林區職工尊敬和愛戴的老一輩科學家。(伊春林業管理局宮殿臣評)

後世紀念

劉慎諤去世後,為了整理和出版他的遺著,1977年由朱濟凡、王戰、曹新孫、劉媖心和趙大昌等5人組成了《劉慎諤文集》編輯組,收集、整理出24篇論著收入《劉慎諤文集》,於1985年由科學出版社出版。為了表彰和紀念劉慎諤在科學技術方面做出的貢獻和學習他的優良作風,中國科學院林業土壤研究所於1985年在研究所內為他塑造了半身塑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