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探險考察大系:駝隊

西域探險考察大系:駝隊

基本介紹

  • 書名:西域探險考察大系:駝隊
  • 出版社:新疆人民出版社
  • 頁數:196頁
  • 開本:16
  • 品牌:北京京聯圖
  • 作者:尼爾斯·安博特 楊鐮
  • 出版日期:2013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228165872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西域探險考察大系:駝隊》介紹了這是一支經年累月行進在荒山野嶺的駝隊,它的標準配置是:90頭毛驢,4匹馬,3匹騾子,2隻山羊,1條狗;13個維吾爾人,1個蒙古人,1個瑞典人。駝隊沒有具體的路線,凡是地圖上的西部空白區域,都是它的領地。它進出塔里木的20世紀二三十年代之交,是塔里木不平靜的歲月,但又是備受關注的盲點。駝隊僅有的瑞典人尼爾斯·安博特(NilsAmbote)從沒有將這困難寂寞、路途坎坷,當做磨難,並且就他的日常經歷寫出了西域探險史上別具一格的傑作。

作者簡介

作者:(瑞典)尼爾斯·安博特 譯者:楊子 宋增科

圖書目錄

出版說明
新疆考古發現與西域文明
中國邊疆研究60年與西域探險考察
走向地平線的駝隊(代序)
第一章迥異的大陸
第二章庫魯克塔格——乾山
第三章立定跳遠
第四章神奇的儀式
第五章外交手腕和羅布泊
第六章喀拉庫順的黃昏
第七章拜占土拉的颶風
第八章難以招架的誘惑
第九章春的田園詩——回到烏魯木齊
第十章中國宴會——請用餐
第十一章博格達烏拉——神山
第十二章困難重重
第十三章又到了野外
第十四章達賴喇嘛的寶盒
第十五章長官來訪
第十六章穿越沙漠去和闐
第十七章喀朗圭塔格——黑山
第十八章地毯之城——和闐
第十九章在葉爾羌和瑞典傳教士相遇
第二十章沃羅特尼科夫——氣象學家和心理學家
第二十一章通過喀喇崑崙山口——維亞多羅若沙
第二十二章掰手腕較勁
第二十三章渴望的目標
第二十四章改變方向——艱難的日子
第二十五章達來庫爾乾——車爾臣
第二十六章私人的漢語課程
第二十七章風暴
第二十八章沿著塔克拉瑪乾的南緣
第二十九章閣下一場小鬧劇
第三十章女性的直覺和宗教
第三十一章歸途
編譯說明

序言

走向地平線的駝隊(代序)
這是一支經年累月行進在荒山野嶺的駝隊,它的標準配置是:90頭毛驢,4匹馬,3匹騾子,2隻山羊,1條狗;13個維吾爾人,1個蒙古人,1個瑞典人。
駝隊沒有具體的路線,凡是地圖上的西部空白區域,都是它的領地。
它進出塔里木的20世紀二三十年代之交,是塔里木不平靜的歲月,但又是備受關注的盲點。駝隊僅有的瑞典人尼爾斯·安博特(NilsAmbote)從沒有將這困難寂寞、路途坎坷,當做磨難,並且就他的日常經歷寫出了西域探險史上別具一格的傑作——《駝隊》。

中國與瑞典聯合組成的中國西北科學考察團,在中國廣袤的大西北從1927年堅持到1935年,是中國科學考察進入現代時期的標誌,是從“五四”前後舉國矚目西北、以開發西部為輿論熱點以來最積極、最有成效的舉措。初期,中國西北科學考察團這個“流動大學”之中,有10位中國學者、18位歐洲學者,學科涉及地質學、天文學、生物學、人類學、考古學、民族學、氣象學、歷史學等等。瑞典天文學家尼爾斯·安博特,是考察團中以堅持時間長(貫穿始終)、成果套用性強,填補了天文、地理空白著稱的科學家、探險家。安博特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之交的五六年間,利用落後的交通工具——毛驢、駱駝、馬匹——在塔里木與青藏高原做了艱難但有成效的實地考察與測量。至今,在新疆塔里木石油開發過程中,仍然要依靠安博特當年實測的數據,特別是地磁資料。有關和田河流域的地圖,也以安博特繪製的最詳盡、最有實用價值。然而,作為一位探險家,安博特的探險記《駝隊》的內容,一點也不比他在天文、地質等方面取得的成就遜色。
1927年秋,瑞典隆德大學的青年教師、天文學家尼爾斯·安博特受聘成為中國西北科學考察團的第二批團員。在德國波茨坦大學接受了為期八個月的大地測量培訓之後,他穿過俄領中亞,進入新疆。從此,他成了整個西北科學考察期間,全部中國團員、外籍團員之中,在新疆實地工作時間最長的人。
安博特進入中國西北科學考察團的序列,一開始曾留守鳥魯木齊,經歷了楊增新被刺、金樹仁上台的動盪。當時,斯文·赫定遠赴美國,為考察團繼續存在而尋求新的財政支援。在一個時期內,安博特與機械師卡爾森成了考察團的留守成員。此後,他的工作位置主要在塔里木,從焉耆、羅布泊、庫魯克塔格、沙雅,一直到南緣的和闐。他曾反覆進入阿克賽欽,一再對和田河流域做實地測量,這一工作始終在最不適宜的背景之下進行。
1933年初,設在北平(今北京市)的中國西北科學考察團理事會與長期獨自在南疆工作的安博特失去了聯繫。1月,駐喀什噶爾的瑞典傳教團發來電報,說:“據聖誕節前後抵達葉爾羌的兩人的報告,去年11月8日安博特在且末,此後前往甘肅了。”瑞典傳教團成員羅伯林茨的電報則說,1932年10月。在且末見到了安博特,但從此訊息全無。通過幾個月努力搜尋,還是沒有安博特的確切訊息,斯文·赫定將情況向中國政府做了通報,要求協助尋找。當時,仍然在河西肅州(今甘肅酒泉)與內蒙古額濟納區域工作的外籍團員接到指示,要他們提供安博特近況;同時,派出了瑞典籍團員、地質學家諾林專門趕赴新疆,追蹤安博特的下落。這一情況是如此緊急,以致斯文·赫定竟然破例向馬仲英(“大馬”)求援,馬仲英保證親自過問安博特的下落。
以上內容,構成了斯文·赫定的名著《絲綢之路》的開篇。
1933年6月7日,一封電報送達斯文·赫定在北京的駐地,電報是受委託尋找安博特的、長期駐守新疆莎車的瑞典傳教士羅伯林茨打來的,上面寫道:安博特在和闐。平安。近日將經印度返回歐洲。
有了安博特確實的下落,赫定一顆懸空的心終於落到了實處。但“安博特在和闐”幾個字,又叫他產生了新的擔憂,因為那時新疆的和闐是外國人的禁區。在新疆塔里木(特別是南緣)已經處在無政府狀態的情況下,安博特明明有機會離開苦海,但他居然沒有奔赴口內,還反向進入了戰火之中,如同飛蛾撲火。面對一支又一支身份不明的武裝人員,安博特所有的,就是他的駝隊。作為科學家、探險家來說,在那樣的特殊時期,安博特的身份與工作極其不受歡迎,對各方都是如此。也許正是因為只有一支全部由當地人組成的(他自己除外)、僅僅攜帶給養的駝隊,他竟然在戰亂的“風暴眼”中,走遍塔里木南緣整個區域,完成了預期的科學考察。因禍得福的安博特,在不合適的時間、不合適的地點,驅策駝隊進出崑崙山河源地區以及和闐,他不但得到了當地民眾的幫助,而且做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工作,其中包括在瑪扎塔格設立天文觀測點,對和闐河流域做測量。考察途中,他在和闐河的東岸,找到了40年前斯文·赫定遇救的地點。
1895年夏天,赫定第一次在新疆探險時,因為對塔克拉瑪乾的情況估計不足,使得整個駝隊因乾渴瓦解在和闐河西岸的荒漠。赫定僅以身免,獨自勉強走到了河邊,可發現那時正在枯水期,整個和闐河是一道流沙河。幾乎絕望時,在月光下,他見到東岸有一個有水的池沼。在池邊,他像牛馬一樣“飲”足了清水,並且拿皮靴當水桶,救活了瀕死的助手。此後,斯坦因也曾步赫定後塵來到水池。從此,這個著名的池沼就成為新疆探險史的里程碑,被稱為“天賜(給探險家)的水池”。
1992年10月,以中國為主的八個國家學者做“環繞塔里木探險考察”時,又來到了“天賜(給探險家)的水池”。時間雖然過去了近一百年,但是池水清澈依舊。站在乾枯的河床上,在斯坦因、安博特之後,我們同樣明白了什麼叫探險:探險,是對人們潛能的激發。同時領悟出,作為一個探險家,如果你救不了自己,那么誰也救不了你了。

安博特在新疆的經歷,全部寫進了探險記《駝隊》。《駝隊》是同類書籍中以人情味濃郁著稱的一部,儘管他寫到的許多內容都是獨家的,但情感一脈相通。比如他寫了兩個人物,一個是中國著名的植物學家劉慎諤先生,另一個則是著名的瑞典傳教士恩瓦爾小姐。劉慎諤先生與恩瓦爾小姐在民族、經歷、學養等方面都有極大的不同,但他們實際上全都成為了駝隊中的一員。
劉慎諤,字士林,1897年8月26日生於山東牟平農民家庭,家境清貧。
幼時在伯父辦的私塾讀書,受其兄資助,考入濟南第一中學。畢業後,考入了保定留法高等工藝學校預備班,1920年赴法國勤工儉學。1929年獲法國授予的博士學位,並學成歸國。
1931年,劉慎諤與楊鐘健一同參加了中法科學考察團,前往西北。任務完成後,又隻身由新疆、西藏到印度,再經上海返回北京,歷時近兩年。他的這段科學考察事跡,《北平研究院第四年工作報告》記載如下:民國二十年(1931),劉慎諤、郝景盛五月十七日由北平出發赴新疆。
經張家口、百靈廟、烏里烏蘇(出烏里烏蘇後,郝君由包頭返平)、肅州、哈密、鄯善、吐魯番、打板城(今達坂城)而至迪化,時為八月。劉慎諤乃轉入天山兩次(白楊溝及博克達山[今博格達山]),秋末仍返迪化,採集平川植物,前後共得標本約二千號。是年11月中旬由迪化重整行裝,再邁天山,入南疆,過託克遜、焉耆後,北行復入天山,度除夕於深山之內。……民國二十一年歲首,出發經天山南麓,入庫車,過拜城,至阿克蘇,後由阿克蘇入小路,沿天山南坡抵哈什(今喀什)。再沿大路經英吉沙、莎車、澤普而至葉城,時當三月。由此再整行裝由庫庫雅山口深入崑崙,過哈拉古勞木嶺,高達五千五百米,已入西藏高原。由此折而東行,歷時二月余,地面平均皆拔出海面五千米以上,景色荒寒,悉如無人之境。於是又折而北出崑崙,再入新疆,經尼雅、于闐、和闐、墨玉、皮山,返葉城,為時又在八月。整裝由克立陽山口重入崑崙,經西藏之北境,過拉打克(今列城)而抵哈什米爾(今克什米爾)。是地交通始感方便。由此出希馬拉亞(今喜馬拉雅)山脈,直達印度北境,入濱地過拉歐抵德里(今印京),由德里北行,入希馬拉亞山脈之斯米拉,再經哈雅(今加雅)抵加爾加答(今加爾各答)。由此復入希馬拉亞之打吉嶺再返加爾加答,時已年終。本年搜獲標本約二千五百號。……民國二十二年,劉慎諤二月由印度經上海返平。 什麼叫為科學獻身,什麼是真正的科學家,這裡已經有了形象化的範本。
我們年輕時,曾聽說過關於劉慎諤傳奇的一個民間版本:為了在新疆與青藏高原從事科學考察工作,劉慎諤買了一群羊,自己放羊,一路西行,以一個羊倌與羊群相依為命,吃盡苦頭,積累了寶貴資料,在無人定居區域失去了訊息。一年後,據說已經為他召開了追悼會,但是他突然從印度加爾各答打回電報,說平安通過了整個無人區,進入印度,完成了科學考察任務,即將回國。
前些年,我想為這些捨生忘死、開拓研究領域的前輩寫紀念文章,卻發現有關的資料頗少。但是在《駝隊》之中,劉慎諤是主角之一。原來,他在進入印度之前,曾是安博特駝隊的“領位員”。安博特這樣形容他與劉慎諤的相逢:“諾林也到了葉爾羌,帶來一位和氣快活的植物學家,劉慎諤博士。我跟諾林終於團聚了!現在我們準備下大賭注,開始我們生活中偉大的旅行,它久已夢縈魂繞。”諾林的任務就是尋找並協助安博特,是他將這兩個勇敢無畏的科學家結繫到了一起。從此,劉慎諤成了安博特的中文老師,而安博特則幫助劉慎諤提高英文水平。由此可知,劉慎諤的傳奇性經歷與中國西北科學考察團的工作密切相關。
傳教士恩瓦爾小姐是瑞典傳教團的成員,她獨自在沙雅的齊滿地方居住,受到當地民眾的尊重,被稱為“瑪麗亞”(聖母),直到1934年由赫定派人陪同她離開塔里木。我在1984年、2009年兩次來到齊滿,時間過去半個多世紀,當地人始終記得恩瓦爾小姐。人們告訴我:恩瓦爾小姐醫術高超,醫德更高,所以當年窮鄉僻壤的人們一直記得她。
在《駝隊》第十五章中,這樣寫道恩瓦爾小姐:4月1日,我們抵達庫車。那兒住著一位瑞典婦女,魯維莎·恩瓦爾小姐。2日,我去看她,那天我太累了。最後幾天騎馬騎得那么辛苦,我就坦率地說,她得原諒我,因為我只能待一小會兒,我得回去睡覺。她用她的瑞典式烹爐煮咖啡給我喝。咖啡和瑞典火爐,使我的靈肉雙雙暖和過來。等我吃完了瑞式薑餅,她送我回大車店。
我們於3日早晨7點出發。恩瓦爾小姐已給她的黑駿馬備鞍,並和我們並駕齊驅了幾英里。我們分手時——這是復活節——我有了一小罐果醬,另一隻口袋裡是一袋鮮艷的彩蛋。她也沒有空手而歸,我送她一面小旗、一支非常講究的鉛筆、一盒瑞典火柴。為避免別人以為這一切不過是胡鬧,我得說我們彼此情意綿綿地分手了,彼此都喜歡各自的禮物。
恩瓦爾小姐是在外國的瑞典人的傑出典範,窮困潦倒,絕對孤獨,把生命獻給護理病人的事業。後來,我碰上其他幾個瑞典傳教士,從他們身上同樣發現了所有值得人們讚美和熱愛的品德。
安博特筆下,恩瓦爾小姐已經是當地人,她為人們尊重,具有獻身精神。同時,她也是駝隊中的一員。有了劉慎諤,有了恩瓦爾,有了安博特本人,這支駝隊可以抵達中國西部的任何地點。
與斯文·赫定的探險記相比,沒有那種如同追隨赫定步履的現場感,但赫定畢竟是安博特的精神導師,安博特的《駝隊》傳遞出那個時間、那個地點、那些人物的真實處境。無論是庫魯克塔格興地“一家村”的家長阿不都熱依木、喀拉庫順的羅布人賽里木巴依待嫁的女兒賽乃姆倩,還是駝隊總管陶姆斯,甚至是歷史人物金樹仁,無不栩栩如生,仿佛就在我們的身邊。讀完第十四章《達賴喇嘛的寶盒》,那個與沙塵暴以命相搏的年輕喇嘛,我再也不會忘記他了。2009年4月29日,我在前往塔里木途中為颶風劫攔在吐魯番的風口滯留了12個小時。抵達博湖縣,我馬上前往寶浪蘇木喇嘛廟。寶浪蘇木喇嘛廟就是與沙塵暴以命相搏的年輕喇嘛的安息之地。在喇嘛廟寂靜的樹蔭中,我才擺脫了沙塵暴的幽閉感,以及進入時間黑洞的恐懼。我才真正認識了這個為改善惡劣環境、為部落未來捐軀的喇嘛。在博湖落地生根的蒙古人,永遠能體會到他犧牲的價值與意義。
除了文字,《駝隊》中所有的圖片都已經是歷史的印記了。在安博特的筆下與取景框之中,表現的是相同的人物,但是,沒有文字我們讀不出他們的心曲,可沒有相片,我們推測不出他們的過去與將來。

與普爾熱瓦爾斯基、斯文·赫定、斯坦因相比,安博特沒有發現類似樓蘭、尼雅等驚世古城,沒有記錄出新疆虎、野駱駝、野馬等僅見於新疆的奇異的野生動物。然而,這並不是《駝隊》的缺失。在《駝隊》第二十三章“渴望的目標”中,寫到了“庫蘭”(野驢)。這本來不足為奇,因為“庫蘭”在探險家筆下早已見慣。然而在《駝隊》之中,有關“庫蘭”的文字,真是好極了,美輪美奐,是人與自然的經典。
一天清晨,我在駝隊上方的遠處獨自漫步、製圖。我站在一座小沙丘上測量平原另一邊白雪皚皚的山峰。在我和山峰之間有一片湖泊,三隻野鵝正向它飛去。天籟悅耳,晴朗的天空陽光燦爛,日影依然很長。一匹“庫蘭”驀然出現在我面前,像是被魔法召喚而來。它的顏色淺棕近黃,腹部更淺,腿細蹄大,鬃毛濃密,滑稽的細尾巴像騾子;它強壯有力,肌肉發達,皮毛光潔可愛;它長著矮種馬的軀幹和阿登高地馬的頭顱,但更細更長。它正用好奇的大眼睛盯著我。
我們開始相互交談。“你是個好夥伴。”我說。“你真難看。”它說,“這些滑稽的蹄子你是從哪兒弄來的?你的衣服樣子討厭,為什麼你要像這樣用後腿站立?你的毛髮真可笑,你的尾巴丟了嗎?”彼此敞開心扉談了一會兒,我問它是否願意堅持站著別動,只要片刻,讓我給它拍張照片。“好吧。”它點點頭,“但要快點,因為我對你還不大有把握。我聽到過一些傳聞,說有一種叫做‘人’的東西,他們危險而不可靠。我不是有意侮辱你,那種動物跟你長得蠻像哩。當然,儘管我猜想他們總是扛著長槍。”我慢慢地謹慎地從口袋裡掏出小菜卡相機。我並不完全相信它的允諾,雖說我覺得彼此已相當了解。慢慢地、慢慢地對準鏡頭,咔嗒!我早該想到會發生什麼。它跑了。我這才明白自己真蠢。我幹嗎不多待會兒,欣賞欣賞這漂亮的夥伴,幹嗎非要把它嚇跑?我羞愧地拿出筆記本寫道:“野馬,庫蘭,距離約50英尺,光圈9,黃濾色鏡1。”等等。真讓我掃興,那張照片沒拍出來。
不過“庫蘭”並沒有捉弄我,相反,它沒被嚇著。它有趣極了。野馬跑到山後的幽谷里,那兒有一小片柔和的陰涼,地上青草萋萋,點綴著星微的藍色龍膽草和清香的淡紫色蘭花。青草默默無言,不能告訴我很多,但這般美景在貧瘠的高原的確奇異而非凡。這兒有的絕不是常見的那種枯黃多刺的野草,而是像天鵝絨般柔軟光滑的、茂密蔥翠的地毯。它是不毛之地中的一片沃土、一顆明珠,整個荒涼王國里的明珠,這片國土不是由人類而是由動物主宰,它們的和平從未遭到侵犯。
這伊甸樂園不是偶爾只引來一匹野馬,而是很多。那匹曾跟我碰過面的“庫蘭”是領頭的,它跑到夥伴當中告訴它們:“來了頭結實的兩腳獸,那模樣從來沒見過,挺髒,但很有趣兒。過來瞧瞧,快點,免得他見到我給嚇跑了。”11匹野馬呈一條大弧線飛奔而來,比受過嚴格訓練的純種馬還神氣,踏著西班牙舞步四蹄高揚,迅疾地向後、向上甩動著漂亮的頭顱。忽然,隊伍戛然而止。頭領在隊形最後,它蓋世無雙,鼻樑那顆小白星是它獨有的標記。我是個天文學家,而它有一顆星,所以我們才心有靈犀。
我們靜靜地站了好一會兒,彼此都感到驚訝。大自然本身有時舉行神聖的儀式——她經常舉行,儘管我們並不總是停下來洗耳恭聽她的布道,但可以想像出,那一定是最美好、最深刻的。然而,此刻一個人除了凝視、欣喜和感動,無可作為。
“庫蘭”頭領站在最右邊,豎起雙耳傾聽。也許它聽到了駝隊傳來的叮噹鈴聲,在考慮最好在我們還是好朋友的時候就分手。它點點頭,驀然回首,率領它的夥伴朝南風馳電掣而去。在有著白色鹽岸的墨綠色湖泊恢弘背景的映襯下,我看到了整個馬隊的黑色剪影。另一邊是目眩的黃色山坡,地平線上的青山冰峰,反射著耀眼的陽光。野馬的輪廓因地上鬆軟的積雪而變得模糊了。
然後,它們轉向偏北的東方,突然消失在山後的峽谷里。
駝隊在一片塵霧中,從遠遠的西邊露頭。我也聽到了駝鈴聲。
注定還要發生些什麼事,大自然的慶典尚未結束,它的高潮還在後面。“庫蘭”首領是位出色的舞台監督,它曾親自從上帝那兒聆訓,曉得對於驕傲的高原動物來說,最美麗的背景是漸入暮色的湛藍天空。
它率領隊伍經過陽光地帶,登上沙丘背後北側的山脊,飛馳而過。輪廓鮮明,頭顱高昂,鬃毛狂舞,尾巴挺直,奔向遙遠的曠野。那裡牧草匱乏,然而太平——太平是它們幸福之夢的最高目標。
我的引證確實長了,可是不如此就不足以說明問題。
實際上,人與生物圈、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並不難,只要把自己作為萬物之一。
可以說,《駝隊》是關於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和闐與塔里木難得一見的佳作。《駝隊》的著眼點並不在於考察的終極結果——發現了(做出了)什麼,而在於發現過程的真實感受。通過閱讀,我們也追隨著這支永遠的駝隊,走向永不消失的地平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