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華,博士、教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學、教育領導學、教育管理心理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志華
- 職業:教師
- 畢業院校:東北師範大學教育系
教育背景
1992年7月至1998年12月在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工作,1999年1月調入哈爾濱師範大學教育系從事心理學的教學與科研工作。
2004年6月於華南師範大學心理系獲得心理學博士學位,任職於華南師範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2010年8月至2011年7月,英國阿伯丁大學教育學院訪問學者。
開設課程
·教育領導前沿問題
·現代領導學
·心理諮詢與輔導
·青少年心理健康輔導
·教育心理學
·心理學
科研項目
·2.高校名師成長新階段——教師領導者,廣東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項目,批准號:2012JK245,在研。課題主持人。
·3.視覺特徵捆綁的認知及腦機制研究,廣東省教育科學規劃項目,批准號:08SXY002,已結題。課題主持人
·4.公共管理類本科實踐教學改革與實施,廣東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批准號:BKJGYB2008047,已結題。課題主持人。
·5.華南師範大學博士啟動基金項目,已結題,課題主持人。
·6.《教育領導學》課程和教學內容體系的建設與實踐,華南師大教學改革項目,已結題。課題主持人
·7.高校學生宿舍管理存在問題及對策研究,華南師範大學2010年後勤改革與創新課題,已結題。課題主持人。
·8.政治社會化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批准號:99BZZ001,已結題。主要參與者。
·9.聽力正常與聽覺障礙人群腦中自我參照系統與環境參照系統之間的互動作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在研。主要參與者。
·10.中國小校長勝任力研究,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批准號:DHA0910166,在研。第一參與者。
·11.華南師範大學研究生精品課程“教育管理研究方法”的建設,在研。第一參與者。
學術成果
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其代表作有:
1.淺析厭學心理的原因及對策,遼寧教育,1998年第3期。
2.ATI—教學研究中一種新的方法論,教育理論與實踐,1998年第5期。
3.中國傳統社會政治心理的發展與變革,社會科學探索,1998年第5期。
4.思想解放與龍江人的負向心態,黑龍江社會科學,1998年第5期。
5.社會轉型時期青年政治心理淺析,松遼學刊,1999年第1期。
6.中國傳統社會政治心理的發展與變革,人大複印資料《政治學》,1999年第1期,《當代文萃》1999年第6期全文轉載,
7.黑土情結與龍江人的傳統心理,理論探討,2002年第1期。
8.視覺選擇性注意腦機制研究進展,套用心理學,2002年第3期。
9.特徵捆綁的三種多項式模型比較,華南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年第2期。
10.選擇性注意的理論及其發展趨勢,心理科學,2003年第4期。
11.特徵捆綁機制的理論模型,心理科學進展,2003年第6期。
12.工作記憶的模型與基本理論問題,華南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年第4期。
13.頂葉在特徵捆綁中的作用,心理科學,2004年第3期。
14.視覺特徵捆綁的認知機制研究,心理科學,2006年第3期。
15.注意在視覺特徵捆綁中的作用,套用心理學,2006年第2期。人大複印資料《心理學》2007年第2期全文轉載。
16.最佳化學校領導環境提高學校領導效能,教育管理研究,2007年6月第3期。
17.教師組織公民行為問卷的編制,社會心理研究,2007年2月第1期。
18.“課程共有”新解讀:從權力分配到性別公正,教育管理研究,2007年10月第5期。
19.組織行為中自我效能感研究綜述,管理科學文摘,2007年第8期。
20.美國特許學校與中國公辦轉制學校:對比與借鑑,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5期。
21.論道德領導與和諧學校的建構,外國中國小教育,2008年第10期。
22.校長誠信領導對國中教師工作投入的影響研究,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2期。
23.國中生網路成癮的社會因素:人際關係的相關研究,電化教育研究,2010年第8期。
24.國際成功校長項目----中美澳三國成功校長比較研究,外國教育研究,2011年第6期。
25.課程政策中女性意識的缺失——基於性別文化視角的反思,教育發展研究,2013年第2期。
26.中國小校長勝任水平、影響因素及提升策略,教育科學研究,2014年第1期。
27.視覺特徵捆綁:基於時間鄰近還是基於相同空間位置?心理科學,2014年第4期。
28.研究生學術道德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以廣東省為例的調查分析,現代教育論叢,2014年第3期。
1.《教育心理學》,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副主編
2.《學校領導學》,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主編
獲獎情況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實踐教育體系的系統化建設與實施,2008年華南師範大學第六屆教學成果二等獎(排名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