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心武續說紅樓:眼神·拾珠·細處

劉心武續說紅樓:眼神·拾珠·細處

《劉心武續說紅樓:眼神·拾珠·細處》包括三輯劉心武閱讀欣賞《紅樓夢》的文章。第一輯《紅樓眼神》把書中幾處關於人物眼神的描寫拎出,道其妙處,解開人物瞬間心理,心機、智慧、無奈、隱忍,盡表世態炎涼、人事微妙、人世蒼茫。可謂:閒閒無一語,無聲勝有聲。第二輯《紅樓拾珠》,集中分析書中人物的精彩語言。綿里藏針,字里含情。正是:紅樓話中話,驚起夢中人。第三輯《紅樓細處》,為作者對《紅樓夢》進行文本細讀的心得,將《紅樓夢》中對詩境、實境的描摹與現實社會相互映襯。書生嘆世,文心雕“紅”,堪稱:盡說紅樓真共假,笑看世上有還無。

基本介紹

  • 書名:劉心武續說紅樓:眼神•拾珠•細處
  • 出版社:重慶出版集團,重慶出版社
  • 頁數:257頁
  • 開本:16
  • 品牌:重慶出版集團
  • 作者:劉心武
  • 出版日期:2012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229045312, 9787229045319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名人推薦,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劉心武續說紅樓:眼神·拾珠·細處》編輯推薦:優秀作家用母語創作的優秀文學作品,可以成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名片”。曹雪芹和《紅樓夢》,就是中華民族和中國的“名片”。
我是中國人,我說中國話,我寫中國方塊字,我看中國方塊字寫成的書。我為自己民族有《紅樓夢》這樣的用方塊字寫成,並且記錄下珍珠般的中國話的經典而自豪——謹以這最樸素的情懷,與能共鳴的讀者共樂。
一次是我(劉心武)講到太虛幻境四仙姑的命名,隱含著賈寶玉一生中對他影響最大的四位女性,特別是“度恨菩提”是暗指妙玉時,針對我的層層推理,夏志清高聲讚揚:“精彩!”我最後強調,曹雪芹超越了政治情懷,沒有把《紅樓夢》寫成-部政治小說,而是通過賈寶玉形象的塑造和對“情榜”的設計,把《紅樓夢》的文本提升到了人文情懷的高度,這時夏老更高聲地呼出了兩個字:“偉大!”我覺得他是認可了我的論點,在讚揚曹雪芹從政治層面升華到人類終極關懷層面的寫作高度。
後來不止-位在場的人士跟我說,夏志清先生是從來不亂捧人的,甚至於可以說是一貫吝於贊同,他當眾如此高聲表態,是罕見的。夏先生並對採訪的記者表示,聽了我的兩講後,他要“重溫舊夢,惡補《紅樓夢》”。
——劉心武
劉心武噹噹代研紅第一人,讓劉心武帶我們重溫舊夢讓曹雪芹引我們再入紅樓,紅迷必備、紅粉必看、紅痴必讀的紅樓解夢書,一個眼神、一粒遺珠、一處細節,與天下愛“紅”人共同分享。

作者簡介

劉心武,中國當代著名作家、紅學家。1977年發表短篇小說《班主任》,成為傷痕文學的發軔之作。之後又陸續發表《愛情的位置》、《醒來吧,弟弟》、《我愛每一片綠葉》、《鐘鼓樓》、《風過耳》、《四牌樓》等多部享譽文壇的作品。1993年他開始涉足“紅學”研究,十多年來堅持從秦可卿這一人物入手解讀《紅樓夢》,開創了紅學中的秦學分支。曾在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欄目闡述自己的研究心得,已出版《劉心武揭秘》(1-4部)等,引發國內新的“紅學”熱潮。

圖書目錄

自 序
輯一 紅樓眼神
下死眼
鏡內對視
殺雞抹脖使眼色兒
賈政一舉目
乜斜著眼
相對笑看
以目相送

輯二 紅樓拾珠
世法平等
事若求全何所樂
是真名士自風流
惟大英雄能本色
小心沒有過逾的
到底還該歸到本來面目上去
看見燕子就和燕子說話
大小都有個天理
朴而不俗直而不拙
竟是拈鬮公道
狀元榜眼難道就沒有糊塗的
水晶心肝玻璃人
太滿了就潑出來了
推倒油瓶不扶
看著多多的人吃飯最有趣的
從小兒世人都打這么過的
賣油的娘子水梳頭
讀書人總以事理為要
黃柏木作磐槌子
牛不吃水強按頭?
前人撒土迷了後人的眼
清水下雜麵你吃我看見
失了大體統也不像
提防著怕走了大褶兒
蠍蠍蜇蜇老婆漢像
搖車裡的爺爺
揚鈴打鼓的亂折騰
管誰筋疼
花兒落了結個大倭瓜
可著頭做帽子
……
輯三 紅樓細處
附錄

序言

本書包括三輯閱讀欣賞《紅樓夢》的文章。
第一輯《紅樓眼神》,把書中幾處關於人物眼神的描寫拎出,道其妙處,和讀者共享曹雪芹文筆之老辣精到。
第二輯《紅樓拾珠》,則集中分析書中人物的精彩語言。
一部小說讓讀者讀起來覺得很爽,一是敘述語言必須生動流暢,一是人物語言個性活現。曹雪芹的《紅樓夢》就把那敘述語言和人物語言交織成的文本,書寫得非常成功。《紅樓夢》里那些如聞其聲、如見其神的人物語言,猶如璀璨的珠璣比比皆是,我不過是拾取了其中一部分,拿來賞析發揮罷了。
我的這些“拾珠”,大都包含三個元素。一是研紅心得,有的是獨家見解,當然僅供參考,並無自以為真理在手,非得人家來認同的目的,只希望讀者見了我這一家之言,多一種思考的角度,得一些交流的樂趣。二是對所涉及的具體語言“珍珠”的討論,其中有的俗話俚語現在已經不大能從人們嘴裡說出,比如“黑母雞一窩兒”,究竟是表達的什麼意思?查工具書未必能找到現成答案,問老前輩也多半不能確定,就需要討論討論。通過討論,既有助於把《紅樓夢》讀通,也增加了對我們民族語言的豐富性、生動性的體驗。三是從一句具體的語言“珍珠”,生髮出對我們大家共處的社會現實和世道人心乃至人性的感慨與感悟。
第三輯《紅樓細處》,更充分地體現出我對《紅樓夢》進行文本細讀的心得,也包括從書里延伸到書外的一些文字。最後的《揭秘劉心武》是首次人書的電視採訪記錄,讀來應覺有趣,希望有助於大家對我研紅特別是從秦可卿人手開闢“秦學”的理解與寬容。
我是中國人,我說中國話,我寫中國方塊字,我看中國方塊字寫成的書。我為自己民族有《紅樓夢》這樣的用方塊字寫成,並且記錄下珍珠般的中國話的經典而自豪——謹以這最樸素的情懷,與能共鳴的讀者共樂。
2010年5月15日綠葉居中

名人推薦

書生嘆世,文心雕“紅”
梁莉紅/文
《紅樓眼神》映射出當代社會世態炎涼、人事微妙,及漸行漸遠的農耕文明。
劉心武不僅僅是研究者,還是一位出色的作家。出色的作家總能在社會變革或者轉型期,發現最微妙的苗頭,並且知道應該用什麼樣的作品參與到社會人格的塑造中。
王小波那曾嘲諷一些學者,“過去鑽研《四書五經》,現在鑽研《紅樓夢》”。在讀到《紅樓眼神》書稿之前,曾讀過劉心武先生的幾個作品,四五年前讀《用心去游》《紅樓拾珠》等,去年讀《人在胡同第幾槐》,客觀地說,每本讀完都有些失望,是一個自負的青年人對一位盛名作家的失望。年輕人都會因衝動犯些錯誤——你可以把這視為我對自己行為的狡辯——我那幾年曾針對那幾部寫過幾篇書評,都是批評劉心武先生作品的。
直到近日,在金黃的落葉鋪滿門前草坪的時節,讀劉先生新作《紅樓眼神》,剛讀幾篇,竟被深深吸引,對一切細節忍不住反覆閱讀,或痴或笑,讀後對自己曾經的魯莽無知行為慚愧難當。這本書中盡現作者赤誠的心靈和真誠的話語,還體現出一位老作家的平民意識和社會關注心,或許這才是讓人在浮嘩之世感動的地方吧。
自清以降,“紅學”研究持續溫熱,偶爾還掀幾次高潮。研究方法也有多種:評點派、索隱派、題詠派、考據派、雜評派等,流派紛出之時,王國維、蔡元培、胡適、魯迅等大師級名人也都躋身其中,紛紛發表“紅學”見解。而劉心武之所以成為“當代紅學研究第一人”,主要在於他自開一派“秦學”。 而《紅樓眼神》正是作者研究紅學17年的精華,“秦學”代表作。在這部作品,處處可見他的心血和心得。他用平民的眼睛關注細節,解開人物瞬間心理,心機、智慧、無奈、隱忍各種細微心理,盡表世態炎涼、人事微妙,人世蒼茫,洞察詩境、實境的描摹與現實社會相互映襯交織。
與其他紅學研究不同,劉心武是迄今為止真正的“平民紅學家”。 他的研究是面向普通通者、讓普通讀者能看懂的,他的關注點也是細微之處,但其內涵豐富,並且直接人物內心,甚至指向當代人現實生活,引起讀者會心一笑或者暗自感嘆的。比如,從賈母一句“從小兒是人都打這么過”,他發現潛在這句話背後的傳統婚戀價值觀念,發現男女性別權力失衡、性行為道德評判的“雙重標準”——當代知名社會學家李銀河所激烈批評的那些觀念習俗,劉心武是用幽默平實的語言反諷出來的。類似的細節,在《紅樓眼神》中比比皆是。
此外,劉心武不僅僅是研究者,還是一位出色的作家。出色的作家總能在社會變革或者轉型期,發現最微妙的苗頭,並且知道應該用什麼樣的作品參與到社會人格的塑造中。國際知名漢學家夏志清先生從來不亂吹捧,甚至是一貫吝於讚詞,但他在聽了劉心武先生的兩次講座後,對劉心武予以盛讚,並對採訪的記者表示,他要“重溫舊夢,惡補《紅樓夢》”。
劉心武的玄機是什麼呢?我認為,他總能站在社會心理最敏感、公眾最想表達卻又無從表達的地方,用平實的語言表達有深遠內涵的思想。就像30年多前寫的《班主任》那樣,他用普通人的生活、普通人的言行,倡導新時期的參與精神,這本書自然成為一個新時期文學的標識,成為傷痕文學的發軔之作。《紅樓眼神》也是這樣,它在不經意間,引領讀者回歸到曾經充滿鄉情之趣的傳統語言中,而以俚語、諺語為特徵的傳統語言,正在網路時代漸漸遠離我們的世界。看看這些標題,“狀元榜眼難道就沒有糊塗的”、“ 水晶心肝玻璃人”、“ 牛不吃水強按頭”、“ 蠍蠍蜇蜇老婆漢像”、“ 花兒落了結個大倭瓜”、“ 倉老鼠和老鴰去借糧”、“ 黑母雞一窩兒”、“ 自為花上幾個臭錢沒有不了的”……在對農耕文明漸行漸遠心生喟嘆之餘,眼前還會浮現出年邁的祖父祖母坐在村頭大樹下給孩子們講故事,耳邊會聽到鄉民們活靈活現的語言和聲調,也許還有農人牽牛、趕雞、挑水的聲音——只要你願意想像,你可以合上書,任憑自己的心緒在任意的時空往返。
師心獨造——對經典的“經典”解讀
王瑜/文
中國文壇的尷尬處境已是“路人皆知”,且不說創造經典,“何為經典”就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我們對經典真的難以言喻,舉例來說,《紅樓夢》自誕生以來,“紅學”家與流派何其多也,但是誰能說自己對它了解多少呢?
70年代以《班主任》開反思文革風氣之先的老作家劉心武,這幾年剛剛因創立“紅學”中的“秦學”分支而紅透大江南北,近日又出版了近幾年來的研紅、探紅心得——《紅樓眼神》,然而劉先生仍赫然以“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為自己治學的座右銘,小心求證,向世人昭示著“復歸經典”的謙虛心態,並在書中向國人首次披露自己在國外“弘紅”的令人啼笑皆非而又肅然起敬的經歷。
縱然如此,劉先生仍然反覆聲明,本書只是擷取了《紅樓夢》中人物的幾個眼神、幾句俗語、口頭禪而已。它絕非“開闢鴻蒙”的鑰匙,因為縱然是王國維、蔡元培、胡適等人,也都不過是從某一角度解讀《紅樓夢》。本書實在不堪與之相比,它既沒有引西方哲學釋中國之情感、倫理世界,也沒有輕易將文中人物的行為與歷史事件相比附,更沒有對某種善本進行實證主義的考據,它充其量,只是選擇了青年男女之間、父子之間會有的幾種眼神內涵,幾句北方勞動人民的俚語,以及幾個近乎消逝的物事等,來綰結全書。
然而劉先生的魅力就在這裡,作家的直覺式穎悟再次彰顯了他的“獨眼”與“毒眼”,令人想見其昔日風采。反思風潮發軔、創“秦學”、讀“眼神”,這一系列活動無不帶有劉心武式的“師心獨造”。
雖然如此,劉先生對“經典”是虔敬的,儘管他在現代作家中占有一席之位。劉勰曾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在閱讀《紅樓夢》這一經典時,劉心武先生做到了。為了弄清“黑母雞一窩兒”是什麼意思,他查閱了大量資料,詢問了許多農村老大娘;為了見識獄神廟,他尋遍河南河北,終於在河南內鄉見到;為了弄清“羊角燈”,他切蘿蔔煮羊角,終於在北京琉璃廠見到了真品……特別是在英國“弘紅”期間,他竟在英國的大學校園裡一一詢問路過的學生是否讀過《紅樓夢》,而為了比較,他又在北大、清華的校園裡問學子們是否讀過莎士比亞,被人當成瘋子。而老先生的這一切,只是為了讓人們知道:中國是有經典的。
作為諸多的“紅樓書系”,《紅樓眼神》是毫不起眼的;作為眾多的“紅學家”,劉心武先生也不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然而,就本書而言,劉心武先生將中國傳統的“春秋筆法”式解讀,與上世紀四五十年代歐美“新批評”派提倡的“細讀文本”結合,又從一個平凡人的人道主義關懷出發,對《紅樓夢》中的個別言行舉止進行抽絲剝繭、條分縷析般的“解剖”,其角度“獨家所有”,其態度嚴謹求實,如果此書能打動某位讀者“走近經典,讀點經典”,則劉先生幸甚,中國文學幸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