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學詩
- 別名:劉曉生、劉肖深、劉霄琛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河北景縣
- 出生日期:1920
- 逝世日期:1948
- 職業:湖北省光化縣委書記
任職光化縣首任縣委書記,李祠碑戰鬥犧牲,劉學詩烈士陵園,
任職光化縣首任縣委書記
劉學詩(1920-1948年)烈士,又是名劉肖生、劉曉深,男,系河北景縣人,是中共光化縣委員會第一任縣委書記兼任光化縣軍事指揮部政委(1947.12-1948.4)。1947年夏,劉學詩同志隨劉鄧大軍南下中原,千里挺進大別山。1947年12月23日,中共桐柏區委在河南新野召開會議,宣布成立第三地委;與此同時所轄的各縣市黨政軍負責幹部進行了分工。26日中共光化縣委在新野組建成立,劉學詩任縣委書記。12月底,時任中共光化縣委書記兼光化縣獨立營政委的劉學詩同志,受中共桐柏區委的委派,率領光化縣委、愛國民主政府、獨立營及南下幹部戰士160餘人到達開赴光化東鄉(薛集、秦集一帶),宣傳黨的政策,發動民眾,建立基層人民民主政權,收繳地主槍枝,壯大革命武裝。此地距光化縣政府政治、軍事、經濟中心——老河口,有七八十里之遙,又為鄂豫兩省三縣(光化、鄧縣、襄陽)交界之地,是國民黨統治的薄弱地區。通過訪貧問苦,發動民眾,擴建武裝,民主建政,迅速打開了工作局面,相繼建立了一區(林扒)、二區(秦集)、三區(薛集)三個區級民主政權。1948年1-3月,先後取得了首戰齊崗,柴店崗伏擊戰等戰鬥勝利,為光化縣(老河口)的全境解放奠定了基礎。
李祠碑戰鬥犧牲
1948年4月,盤距在老河口城區的國民黨104旅和163旅的一部及光化縣保警大隊,加上收編的土匪武裝共逾萬人,到獨立營活動的秦集地區“清鄉掃蕩”。敵頑控制大梁河河西地區(河東地區為光化縣獨立營游擊根據地),當時獨立營僅有正規武裝150多人,加上區小隊和各村武裝小組不過300多人。根據敵眾我寡的情況,劉學詩和獨立營長武玉桐研究決定,一方面請求分區獨立團增援,一方面採取誘敵深入、避強打弱的戰術,4月22日中午,薛集地方反動武裝後備隊的一百多人越過大梁河在陳馬莊、李祠碑村一帶搶掠財物,獨立營和分區增援的騎兵部隊兵分三路(騎兵從北、步兵從東和南方向),進行包抄,敵人遭受突然打擊,死傷幾十人,驚慌逃竄,未及逃竄的一股殘敵,鑽進李祠碑村子東邊的竹園裡和竹園旁邊農戶居住的小院子裡(農戶已經逃亡),作垂死掙扎.為了減少傷亡,劉學詩親自喊話:“繳槍不殺!”不辛被一頑敵冷槍射中。劉學詩為了老河口(光化縣)人民的幸福,在李祠碑戰鬥中,英勇的獻出了年僅28歲的生命。至今已60年了。在戰鬥中還有9位戰士也犧牲了,和劉學詩同志一起安埋在薛集鎮張崗村4組(因為那裡有一片老墳墓)。後來,解放軍攻打襄陽區的薛集(因為與光化縣的薛集同名,當地稱之為下薛集)後方醫院設在張崗,重傷員救治無效而犧牲,也掩埋在張崗村4組,形成了現位於張崗村4組的共安葬有30多名革命烈士的墓群。
劉學詩烈士陵園
劉學詩烈士陵園是為紀念光化縣首任縣委書記劉學詩及30餘位無名烈士而建,位於老河口市薛集鎮張崗村4組眾烈士犧牲安葬地。在襄樊老促會及老河口市老促會的協調下,在全市各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烈士陵園於2009年10月1日開工,2010年3月竣工,占地面積5萬平方米。2010年4月1日烈士陵園落成並舉行了祭奠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