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1922 年生於哈爾濱市。國小讀書時,最喜愛圖畫課,又由於他是獨生子,母親不準他到戶外同其他孩子玩耍,因此繪畫便成了他少年時代唯一的樂趣。中學時代,美術老師高仰山非常器重和喜愛他,經常借給他一些美術書籍,輔導他練習作畫,假日裡還常帶著他到風景秀麗的
松花江畔或公園去寫生,這不僅增加了他對繪畫的興趣,而且為他奠定了良好的美術基礎。當他中學畢業後,正好他父親到一家電影院當廚師,他便經常溜進去看電影。這個電影院有個電影廣告畫師,每次上映新片時,就要畫出一批廣告畫進行宣傳。這些廣告畫深深吸引了他,他常常蹲在那裡看這位畫師作畫,一看就是半天,心裡充滿了對畫師工作的羨慕。後來,碰上滿洲映畫協會招收學員,他滿懷希望地報名投考,被錄取了。經過一年的學習,1941 年他在“滿映”當了美術助理。1943 年,他開始獨立擔任美術設計工作。劉學堯先生和女兒近照2014年2月
工作經歷
1945 年東北光復後,
國民黨反動派同日偽殘餘分子勾結,妄圖破壞“滿映”,愛國職工在中共長春地下黨組織的領導下,組織護廠鬥爭,成立了東北電影公司。劉學堯積極參加了護廠鬥爭,並被選為東影的美術科科長。當時,電影廠無法進行攝製影片活動,便組織演出了魯迅的《阿Q正傳》、巴金的《家》、曹禺的《原野》等話劇,他擔任了舞台美術工作。不久,國民黨反動派發動全國內戰,長春形勢惡化,“東影”遷到黑龍江省興山市。由於父母年邁,無人照顧,加上他對共產黨只是有個矇矓的認識,便沒有去興山,而到哈爾濱市的一家紡織廠擔任紡毛技師。後來,他對革命逐步有了比較明確的認識,於是,在1948 年,他又趕到興山,重新回到東影。
大事年表
《橋》
1948年到東影,正值籌備拍攝第一部故事片《橋》,他擔任了這部影片的美術師。他和導演
王濱,演員
王家乙、
陳強、
呂班等一同到
哈爾濱三十六棚鐵路工廠,住在工廠空地里的一節破列車車廂里,邊深入生活,邊進行拍攝。為了不影響生產,他們白天同工人一起勞動,學習操作技術,晚上利用工廠休息時間拍戲。工人們對他們的工作給以很大的支持,許多人白天勞累一天,晚上還熱情地幫助他們布置現場,充當民眾演員,使外景工作順利地完成了。1948 年底,長春解放了,東影遷回原址。但是,由於
國民黨的破壞,電影廠千瘡百孔,攝影棚里只剩下殘缺不全的空架子。攝製組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開拍《橋》的內景鏡頭的。他克服了許多困難,努力工作,與置景人員一起,設計、搭置了工人家庭等多堂布景。此外,畫背景,擺道具,搭景拆景等工作,他也積極地跟著一起乾,保證了這部影片的順利完成。
早期創作
拍完《橋》以後,他又先後在《白衣戰士》、《衛國保家》、《劉胡蘭》、《鬼話》、《葡萄熟了的時候》、《小姑賢》、《土地》等影片中擔任美術設計工作。他在這早期的創作活動中,不斷地克服著
自然主義的傾向,明確了生活真實和藝術真實的關係,明確了
電影美術必須為影片創造符合主題思想和人物性格並具有地方、時代特點的典型環境,而不能只著眼於表面,或把生活中的場景環境照搬到銀幕上。
走向成熟
1955 年,他為《神秘的旅伴》所進行的美術設計,是他在藝術創作上走向成熟的標誌。這部影片的故事發生在雲南邊境地區。由於種種原因,攝製組不能到實地拍攝外景,而要靠美術師在較相近似的地方加工創造。
為此,他與導演
林農、攝影師
聶晶到雲南紅河一帶深入生活,收集資料。一路之上,他觀察了雲南邊疆的環境特色和風土人情,收集了大量造型資料,還畫了許多寫生畫和環境氣氛圖。回來後,他們選擇
長白山地區的四道溝為外景地,經過精心加工,構成了影片中的雲南邊境和密林小路。影片上映後,連雲南當地的民眾看了也都以為影片是在他們那裡拍的。通過這次實踐,他認為美術師只要掌握了景物、建築、環境的特色和時代的特點以及其它有關資料,再經過認真、精心的藝術加工,就可以創造出符合影片要求的一切環境。而且,這樣做,還可以縮短影片生產周期,節省成本。
形成風格
1956 年,他用同樣的辦法,在
丹東和
長春設計加工了《上甘嶺》的外景,獲得了與在朝鮮前線拍攝相同的藝術效果,大大增強了影片的感染力。
從1957 年到現在,他又先後完成了《邊寨烽火》、《黨的女兒》、《錫城的故事》、《黃河飛渡》、《竇娥冤》、《烽火列車》、《牆頭馬上》、《景頗姑娘》、《平原游擊隊》、《風雲島》、《闖王旗》、《大渡河》、《白奶奶醉酒》等影片的美術設計工作,逐漸形成了質樸、自然、環境特色鮮明、真實感強的特點和風格。他善於同各種藝術風格的導演合作。他同
水華、
林農、
王家乙、馬白魯、
朱文順、
劉國權、
張辛實等許多導演都合作過,其中同
林農合作的次數最多。在每部影片的拍攝中,他不但盡力發揮自己的特長,而且還能較好地體現導演的意圖,漸漸形成自己的風格。
參與作品
1. 《拂曉的爆炸》 (1984) 美術(製作設計)
2. 《鞘中之劍》 (1986) 美術(製作設計)
3. 《直奉大戰 》(1986) 美術(製作設計)
4. 《初戀時,我們不懂愛情 》(1987) 美術(製作設計)
5. 《初春》 (1982)美術(製作設計)
6. 《火焰山》(1983) 美術(製作設計)
7. 《白奶奶醉酒》 (1981) 美術(製作設計)
8. 《春歸紅樓》(1981)美術(製作設計)
9. 《飄忽的影子》 (1988) 美術(製作設計)
10. 《大渡河》 (1980) 美術(製作設計)
11. 《風雲島》 (1977) 美術(製作設計)
12. 《闖王旗》 (1978)美術(製作設計)
13. 《平原游擊隊》 (1974) 美工
14. 《景頗姑娘》 (1965)美工
15. 《烽火列車》 (1960) 美工
16. 《牆頭馬上》 (1963) 美工
17. 《劉胡蘭》 (1950)美術(製作設計)
18. 《衛國保家》 (1950)置景
19. 《白衣戰士》 (1949)美術(製作設計)
20. 《黃河飛渡》 (1959)美術(製作設計)
21. 《錫城的故事》 (1959) 美術(製作設計)
22. 《黨的女兒》 (1958) 美工
23. 《冒名頂替》 (1987) 美術(製作設計)
24. 《上甘嶺》 (1956) 美工
25. 《土地》 (1954)置景
26. 《邊寨烽火》 (1957)美術(製作設計)
27. 《神秘的旅伴》 (1955) 置景
28. 《葡萄熟了的時候》 (1952) 美工
29. 《鬼話》 (1951) 美工
30. 《橋》 (1949)其他
31. 《小姑賢》 (1953)美工
32. 《竇娥冤》 (1959)美術(製作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