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詞條
- 劉大夏(明代名臣、詩人)
劉大夏(1437年1月31日-1516年6月29日),字時雍,號東山。湖廣華容(今屬湖南)人。明代名臣、詩人。劉大夏舉天順三年(1459年)鄉試第一。天順八年(1464年),登...
- 劉大夏(清代官員)
劉大夏(1761—1785)字禹聲,號松溪。劉大觀的三弟。...... 劉大夏(1761—1785)字禹聲,號松溪。劉大觀的三弟。年十六入庠,生而秀朗,穎悟絕倫。六歲讀《毛詩》,...
- 劉大夏集·張龍湖集
《劉大夏集·張龍湖集》講述了:劉大夏是封建社會很難得的正直的官員,他剛一為官(從翰林院庶吉士選授兵部職方司主事),就有“驚天”之舉:安南王黎灝侵犯寮國...
- 鄭和下西洋(明朝歷史事件)
禁銷毀官文書,如果劉大夏銷毀官文書,不可能不受懲罰,但劉大夏反而平步青雲;其二,劉大夏的墓志銘只記載了其藏匿征安南檔案而沒記載其銷毀下西洋檔案;其三,綜合判斷下...
- 馬文升(明朝中期名臣、詩人)
[38] ②當是時,冰鑒則有王恕、彭韶;練達則有馬文升、劉大夏。 [39] 張廷玉:王恕砥礪風節,馬文升練達政體,劉大夏篤棐自將,皆具經國之遠猷,蘊畜君之正志...
- 鄭和(中國明朝航海家、外交家、宦官)
兵部尚書(相當今國防部長)項忠要處分檔案官,在旁的劉大夏便說: “ 三保(施按:此指鄭和)下西洋費錢糧數千萬,軍民死且萬計,縱得寶而回,於國家何益!此特一弊...
- 弘治中興
劉大夏雖非閣臣,明孝宗對他的倚靠則不僅限於兵部,至有密帖之諭。[9] 在弘治中興時期,還留下了一系列忠臣,直臣。例如李東陽,謝遷等等。對於明武宗時期劉瑾亂政...
- 弘治三君子
弘治三君子,指明代中期的三位賢臣王恕、馬文升、劉大夏,他們輔佐明孝宗朱祐樘實現了“弘治中興”。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