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基余,衛星導航與測繪技術專家,中國衛星導航開拓者、電磁波測距奠基人之一。先後從事GPS動態載波相位測量技術及其數據處理軟體、光波/微波測距研究,主持研製成功了我國第一台大型光電測距儀和星載雷射後向反射鏡陣列,為建設我國衛星導航系統出謀劃策,積極推廣GPS衛星導航定位技術套用,為我國衛星導航和測繪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基余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湖南瀏陽
- 出生日期:1936年5月
- 職業:教授 博士生導師
- 性別:男
人物資料,職業履歷,教學成果,科研成果,主講課程,生平貢獻,簡歷,生平,
人物資料
劉基余 教授 博士生導師
1936年5月出生
湖南瀏陽人
研究方向: GPS衛星導航定位
機載星載雷射測量
職業履歷
1961.7~70.10 武漢測繪學院 助教 1970.11~76.3 中國人民解放軍57659部隊 技術員
1976.4~77.6 武漢測繪學院 助教
1977.7~78.12 寮國萬象寮國國家地圖局 電磁波測距專家
1979.1~85.6 武漢測繪學院 副教授
1985.7~86.7 德國套用測量研究所(IfAG) 訪問學者
2000.8~現在 武漢大學 教授、博士生導師
教學成果
●於1997年10月獲得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 1997-1-037-2, 第二位獲獎者);
●於1997年9月獲得湖北省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第二位獲獎者);
●於1995年10月獲得全國高等學校測繪優秀教材二等獎(第一位獲獎者);
●主編了全國教材委員會審定的暢銷全國的中國第一本GPS教科書──“全球定位系統原理及其套用”(北京:測繪出版社,1993年10月);
●編著了由(北京)科學出版社於2003年8月出版的“GPS衛星導航定位原理與方法” 教科書(B5開本,53萬餘字,PP.433);
●1991~95五年間,先後四次為來自約旦和馬來西亞等十餘個國家的來校訪問學者,用英語講授了“GPS Technology”課程,並寫作和出版了相應的英文講義;
●1994年主持創辦了衛星導航定位工程本科專業,已為國家培養了一百餘名該專業的畢業生。
科研成果
1.主持研究成功了GPS動態載波相位測量技術及其數據處理軟體,已用於航空攝影測量、航天測控設備精度鑑定和機載慣性導航系統校驗性測量,進行了300餘架次飛行的工程實用,創得5億餘元的經濟效益;獲得一個國家科學技術進步2等獎(排名第二)和一個國家測繪科技進步獎1等獎(排名第二)。
2.在國內的“測繪學報”等25種中文期刊和美國、英國、德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國家的英德文學術期刊上共發表了151篇論文,已被337位論文作者所引用;並有10篇論文被SCI、EI 和俄羅斯的РЖ所檢索。
3.為推動GPS技術在中國的廣泛套用做出了下列工作:①於1990年設計和率隊測設了全國第一個用於生產作業的7萬平方公里的GPS衛星定位網;②於1995年將機載GPS測量用於生產作業;③於1992年首創了解算GPS站星距離的步進法;
4.參加了我國第二代衛星導航系統建設方案論證工作。為克服我國第一代衛星導航系統不適用高動態用戶使用等不足,提出了摒棄它用的主動式定位原理,改用被動式定位原理;還對建設我國第二代衛星導航系統提出下列建議:
●採用衛星在軌自主更新星曆技術,增強衛星導航系統的抗毀能力;
●實施載波頻率兼容策略,擴大我國衛星導航定位信號的生存空間;
●分離軍民用戶偽噪聲碼的所占頻帶,增強軍用偽噪聲碼的發射功率;
●實施星載雷射定軌,確保導航衛星在軌點位坐標高精度;
●啟動導航衛星MEMS化研究,建造強抗毀和強抗干擾的全新導航星座。
5.主持了7項國家級課題研究;獨立地提出了多種具有原始性創新的科學思想。主持研製成功了國內第一台大型光電測距儀。
6於1992年冬天,提出了“防護載人太空飛行器的微波定位/雷射測距協同系統”的概念設計,並於1993年冬天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No.49384008),而於1994年初啟動該項研究;
7於1989年初春,提出了“衛星定軌的雷射/微波校測論”,其相關論述載於題為“國際導航衛星近況與中國發展構想”(先後載入北京宇航出版社的[航天技術與現代化]和[中國發展戰略探討]),該項建議已用我國神舟4號和5號飛船的工程實踐。
主講課程
“電磁波測距”、“宇空雷射測距”、“微波測距技術”、“光電測距技術”“電工學”、“無線電技術基礎” “衛星導航學”、“GPS衛星測量”、“GPS Technology”已招研究生人數(碩、博): 碩士生:22名;博士生:7名劉基余教授的主要業績已載美國於2005年出版發行的“科技名人錄”( Who'sWho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此前,還載於美國於2001年出版發行的“世界名人錄”( Who's Who in the World ) 。
生平貢獻
劉基余 中國衛星導航開拓者和電磁波測距奠基人之一。現任武漢大學測繪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自1961年留校任教以來,先後主講了“電磁波測距”、“電工學”、“無線電基礎”、“宇空雷射測距”、“GPS衛星定位原理”、“衛星導航學”、“現代衛星導航系統”和“衛星導航信號的接收與測量”等8門課程。1991-1995五年間,先後四次為來自約旦和馬來西亞等10餘個國家的來校訪問學者,用英語講授了“GPS Technology”課程,並寫作和出版了相應的英文講義。培養了博士和碩士35名。主持創辦了適應當代高新技術發展的衛星導航工程本科專業;而獲得湖北省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和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劉基余教授主編了由全國教材委員會審定的暢銷全國的中國第一本GPS教科書?——“全球定位系統原理及其套用”(北京:測繪出版社於1993年10月出版發行);而獲得全國高等學校測繪優秀教材二等獎(排名1)和湖北省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排名1)。獨著了《GPS衛星導航定位原理與方法》一書(共9章52節59萬餘字),由(北京)科學出版社於2003年8月出版發行。2005年8月,經過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遴選與推薦,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評議組召集人會議審定,“GPS衛星導航定位原理與方法”一書,被評定為“教育部2004-2005年度”全國高等院校相關專業的研究生教學用書。1977年7月-1978年12月,劉基余教授被聯合國開發計畫署(UNDP)聘請為電磁波測距專家,在寮國萬象為該國國家地圖局技術幹部講授雷射/微波測距技術。1985年7月-1986年7月,他作為中德文化交流使者,在德國套用測量研究所(IfAG)研修衛星雷射測距/GPS衛星導航定位技術。自1962年以來,劉基余教授先後在我國的“測繪學報”和“宇航學報”等25種中文期刊,以及美國、英國、德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的英德文期刊上共發表了200餘篇學術論文;綜觀所論,劉基余教授的科學創見是“三法六論”: GPS站星距離測量解算的完全消除周跳的“步進法”;評定機載GPS動態測量數據質量優劣的基於多基準站測量的“動態圖形數據檢驗法”;GPS偽距和載波相位測量數據並行動態處理法;導航衛星定軌的雷射/微波校測論;船載GPS/雷射測距用於海底精密測量的協同定位論;衛星雷射測距誤差的天地一體化綜合影響論;微波測距的地面群波反射論;微波測距儀的等效相位中心頻變論;提高雷射測距精度的三波集成精化論。自1990年以來,先後主持、副主持和參加了10個國家級科研項目的研究;劉基余教授主持研究成功的“GPS動態載波相位測量技術”,先後利用里爾、俄制米171型直升機和運八等十種飛機,成功地進行了300餘飛行架次的機載GPS動態載波相位測量的航空攝影測量生產實踐和航天工程套用,創收了7.516億元的經濟效益和顯著的軍事效益。因此,先後獲得一個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以及省部級的一等獎二項、二等獎三項、三等獎二項共8項科技進步獎。1992年5月,他被授予湖北省模範軍隊轉業幹部光榮稱號;“國防教育報”,於1992年7月2日報導了劉基余教授的先進事跡。1996年11月,他獲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7年,劉基余教授被成立於1817年和現有40名諾貝爾獎金獲得者的美國紐約科學院(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遴選為該院國際院士;1998年8月,美國科學促進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 AAAS)秘書長R.S. Nicholson博士致函劉基余教授:“根據您的科學貢獻及其在全球科學界的影響,美國科學促進會理事會決定,特邀您為AAAS會員,今函告致賀”。劉基余教授的業績被載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於2007年出版發行的《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工程技術篇(電子信息科學技術卷2),並評論說,劉基余教授是“中國衛星導航開拓者,電磁波測距奠基人之一。治學嚴謹,待人以誠。一生勤奮,刻苦鑽研,成果豐碩,著述亦豐,是一位涉足多學科、多行業、銳意創新、貢獻突出的著名導航、測繪專家。”他的主要業績還分別載於美國於2001年出版發行的“世界名人錄”( Who's Who in the World )、美國於2005年出版發行的“科技名人錄”( Who's Who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和“全球華人專家名人英才錄”等三十餘種國內外辭書上。
簡歷
1956年9月-1961年7月 在武漢測繪學院大地測量系學習。
1961年8月-1970年10月 在武漢測繪學院大地測量系任助教。
1970年11月-1976年3月 在解放軍57659部隊任技術員。
1976年4月-1977年6月 在武漢測繪學院大地測量系任助教。
1977年月7-1978年12月 任援老(撾)測繪專家組電磁波測距專家。
1979年1月-1985年6月 在武漢測繪學院大地測量系任講師、副教授。
1985年7月-1986年7月 在原西德套用測量研究所(IfAG)任訪問學者。
1986年8月-2000年7月 任武漢測繪科技大學特聘崗位責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生平
劉基余,1936年5月22日生於湖南省瀏陽縣楊花鄉一個貧苦農民家庭。雖然他是這個四世同堂家庭的長孫,倍受曾祖母和祖父母的寵愛,但是在那“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裡,窮人是糠菜半年糧,他媽媽沒有奶水,全靠米粉糊餵養長大。1943年,該上學了,可是有老少11口人的家裡,哪有錢送他上學?不喝點“墨水”,又總受人欺侮。他祖父劉成金下定決心,無論如何也得設法讓孫子輩的他讀幾年書。1945年,終於在附近上了國小,一邊讀書,一邊放牛、割草,晚上做鞭炮,農忙時就停學。
1950年,他以高分考上了選文中學(現瀏陽二中)。可是,因家庭缺乏勞動力,其父要他做幫手,只好一邊讀書,一邊勤工儉學,擔煤、種菜、養魚、餵豬什麼都乾,以彌補學習生活費用之不足。1951年6月22日加入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同時,以優等成績提前畢業考入醴陵第一中學高中。因家庭缺乏勞力等原因,在父母一手操辦下,為了能繼續上學,不得不過早地同勤勞、善良,既能幹農活,又能做鞭炮的農村姑娘張愛蘭於1954 年結為連理。現在,夫妻朝夕相處,白頭相伴,已渡過了金婚。
1956年高考前的13天,一向喜歡文學,一直準備考文科的劉基余,學校卻決定讓他和另外4位同學參加特種工業(原子能專業)的考試。在黨叫幹啥就幹啥的思想指導下,他改考了理工科的原子能專業,結果被分到武漢測繪學院(現武漢大學測繪學院)大地測量專業。開初還不太安心,仍在課餘時不斷鑽研文學,可是又想不是共產黨毛主席,窮人的孩子哪能上大學?而且享受甲等助學金,還有幾元零花錢,以及寒衣補助等,因此應該用心學好功課。1960年2月,學校決定提前一年半抽調他留校從事大地測量教學工作。因當時未給他定級,其後在增加工資時,還不能以1960年參加工作計算。他不講條件,不計報酬,黨指向哪裡,就奔向哪裡,這就是那一代人的基本特徵。1960 年3月6日加入中國共產黨。
1970年11月,劉基余奉調到解放軍57659部隊任技術員,主持研製成功了中國第一台大型光電測距儀。1976年4月,又因工作需要,轉業回到武漢測繪學院。1977年2月編寫《無線電基礎》講義,並作為其後為寮國學員授課的教材。1977年7月,被聯合國開發計畫署(UNDP)聘為電磁波測距專家,在萬象為寮國國家地圖局技術幹部講授雷射/微波測距技術,並利用簡單的儀表,為他們修復了1958年出廠,因故障沉睡已10年,價值8萬餘美元的一套MRA-1型微波測距儀,受到寮國政府的表揚。寮國一位副部長在歡送會上說:“劉專家的出色工作,不僅為他的祖國爭得了榮譽,而且為老中友誼作出了貢獻”。1978年12月回學校後任講師,1983年8月被湖北省教育委員會評定為副教授。
1985年7月,作為中德文化交流的訪問學者赴德國套用測量研究所(IfAG)研修衛星雷射測距/GPS衛星導航定位技術。在那裡400多個日日夜夜的辛苦勤勞,不僅出色地完成了研修任務,而且在德國學術刊物上發表了《用GPS信號所測站星距離的多值性解算法》論文,這是中國學者在國外發表有關GPS的第一篇論文,頗受國內外同行關注。劉基余的才華與勤奮,德國友人十分賞識,願意資助其更長時間的研修,其合作者赫普夫博士還推薦他去某公司高薪應聘。劉基余婉言謝絕了,並說:“我是一個農民的兒子,能有今天,全靠黨的培養和祖國的哺育……”。1986年8月,他毅然放棄國外高薪聘任而回到武漢測繪科技大學繼續任教。1988年12月,被湖北省教師職務評審委員會評定為教授;1992年5月,被授予湖北省模範軍隊轉業幹部光榮稱號;1994年12月,被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學位評審委員會評定為博士生導師;1996年11月,獲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9年1月,被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教師職務評審委員會評定為特聘崗位責任教授。
劉基余還積極參加學術交流。1982年參加中國電子學會,1993年成為高級會員,1998年成為會士。1989年至今一直擔任中國電子學會導航分會委員會委員,《導航》期刊編委會委員與副主任委員,國家科學技術獎勵評審委員會委員等。1997年被1817年成立現有40名諾貝爾獎獲得者的美國紐約科學院(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遴選為國際院士。1998年8月,美國科學進會AAAS(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秘書長R.S.Nicholson博士致函劉基余教授:“根據您的科學貢獻及其在全球科學界的影響,美國科學促進會理事會決定,特邀您為AAAS會員,今函告致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