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埥

劉埥(1694年―1768年),字原圃,號暢亭,新鄭人,清代順寧知府。

劉埥相貌英俊,聰明異常,不到一歲就能清清楚楚地講話,七歲入學,老師講授一遍,他就能比較準確地朗誦。稍微大一點,經常偷看《左傳》、《國語》、《史記》、《漢書》等書籍,隨手提筆作文,氣勢不凡。十五歲時入鄉校學習,學使湯顧對鄉校的老師說:“這個學生才品出類拔萃,前途不可估量。”這時候,劉埥的名氣越來越大,每次考試都名列榜首。

基本介紹

  • 本名:劉埥
  • 字號:原圃
  • 出生時間:1694年
  • 去世時間:1768年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劉埥參加鄉試中副榜,入國子監讀書。雍正五年(1727年),下詔舉薦孝友端方、有才幹可用的人,河東知府推薦把劉埥放在卷首。第二年,朝廷派劉埥到福建試任知縣,隨後就讓他到莆田正式任職。劉埥剛到任就收到訴狀兩千多份,還有很多沒有了結的案子。劉埥黎明就起來整理訴狀,從不拖延,晚上點燈查閱案卷,經常通霄達旦。三個月後治理得井井有條,訴訟的案件少了許多。後改任德化、南平、南靖知縣,都勤勉自勵,治理有方。凡事關百姓生活的,禍患盡力根除,弊病盡力革除。即使不親自審問斷案,也要想辦法用筆記下來。所刻的《宦閩公牘》和《封禁山紀事》都是他的斷案錄。
乾隆元年(1736年),劉埥調任台灣漳化縣令。三年後按慣例應升職,可是福安發生水災,劉埥被急召去處理事務。水災波及面很廣,死人很多,光著身子逃到山頂的就有幾千人。劉埥就命依山建棚,煮粥賑災,花費了自己的二千多兩俸銀。當地的男女老少沒有一個失去住所的,生存下來的不計其數。
不久,劉埥的繼母去世。剛過一個月,就赴任景州(治所在今河北景縣)知州,隨後赴任遵化。雖然在景州時間不長,但是他離別的時候,人人都沿街追送。有的景州人去遵化,對遵化人說:“你們真是遇到了一個好官啊!”遵化地處內外交通要道,軺車絡繹不絕,漢滿雜居。馬蘭峪是皇帝陵寢重地,祭祀所需的物品,消費的銀兩和祭祀事務等,上級長官都委派劉埥辦理,很少出現差錯。遵化平時事務雖少,而劉埥外出公務很多,回來後案件堆滿案頭。劉埥一回來就雷厲風行,儘快處理,幾個月的事務他一兩天就解決了。劉埥以清政勤政著稱,京師都流傳說:“地方治理有方的官員首推劉埥。”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劉埥升任順寧(治所在今雲南風慶)知府。他到任後,就積極籌措資金,整修順寧城來堅固城防。並捐出俸銀在瀾滄江上建了一座鐵索橋,來方便夏秋時節兩岸往來。此橋長五十丈,橫跨河流,在雲南最雄偉,當地人就在橋上建亭立碑,記載劉埥的功勞。
乾隆二十八年(1689年)秋,劉埥兼任迤西道篆,任職九個月,就引退回家。這時他已七十多歲了。回去後就修繕舊宅,在其正堂北建一座小書房,壘石山,種花養竹,名叫“疑山別墅”。又在陘山建了一個小草房,名叫“中田有廬”。每當風和日麗,他都會手持手杖,腳穿草鞋閒逛,有時在洧水河畔洗腳,有時在山腳下散步。大部分時間教子弟們讀書,就像一個鄉下教書先生。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十月十九日,劉埥去世,終年75歲。葬在城北麟兒岡(今新鄭城區西北褚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