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古莊村

劉古莊村

劉古莊村是中國河北省衡水故城縣鄭口鎮下轄的一個村,位於河北省東南部京杭大運河西側,距省會石家莊150公里,東與山東省武城縣及德州市隔衛運河相望。面積2平方千米,人口2500多人(2016年)。縣城鄭口是中國河北省衡水故城縣下轄的一個鎮,亦位於河北省東南部京杭大運河畔,東與山東省相鄰,面積105.68平方千米,人口9.95萬人(2002年)。明代,鄭氏在京杭大運河上設一渡口,時人皆稱“鄭家渡口”,後改為鄭家口。清代中期,鄭家口已成為一個僅次於縣城的大集鎮。因瀕臨京杭大運河,素得漕漁之利,物阜民豐,有“小天津衛”之稱。1945年6月,縣城由故城鎮遷至鄭家口。

村莊所屬縣城區域屬黃土地貌,海拔高度在150-763米之間,平均海拔436米左右,農業區平均海拔300米左右。屬溫帶半濕潤大陸型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8.20℃,無霜期200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劉古莊村
  • 外文名稱:liuguzhuangcun
  • 別名:劉古莊
  • 行政區類別:河北省衡水市故城縣鄭口鎮
  • 所屬地區:河北省衡水市
  • 政府駐地:鄭口
  • 電話區號:0318
  • 郵政區碼:253800
  • 地理位置:河北省東南部
  • 面積:2平方千米
  • 人口:2500人
  • 方言:冀魯方言
  • 氣候條件:溫帶季風氣候
  • 車牌代碼:冀T

劉古莊村位置
關於劉古莊
據《故城縣地名資料》記載,該地原住有一家姓劉的,名劉莊。因此地臨近大運河,土地肥沃,明永樂年間從山西洪洞縣又遷入幾戶移民定居此處,逐漸形成一個劉、楊、張、李、馬、邸、馮等姓氏混雜的大村落。由於土著劉姓居此最早,遂把村莊叫做劉古莊,沿襲至今。
民間傳說,當年朱元璋在南京定都,並不十分滿意,覺得南京並不是建都的最佳之地。於是命劉伯溫另選一塊適合做國都的風水寶地。劉伯溫由南向北一路查勘,相中了劉古莊這個地方,認為此地東臨京杭大運河,形似游龍;村西又臨近劉堂村的大廟,大廟高聳於一土台子上,狀若猛虎;南有五夏莊,“夏”日赤焰,暗喻“朱雀”;東北有五股河村,西北有兀蘭屯村,“五”、“兀”與玄武的“武”字諧音。從風水學來說,劉古莊確符合“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之象,國都定於此處必定國興民旺。誰知這老先生一高興多喝了幾杯酒,醉醺醺地向北多邁了七步,錯把七百里之外的北京當成了國都。不然的話,金鑾殿也許就建在了劉古莊。至今劉古莊村民還津津樂道他們村中多“梯子道”,因此出了很多名人。所謂“梯子道”指的是過去劉古莊村裡的街道、胡同大都起伏不平,出門爬坡上崖,好像登梯子。人們就把這些路叫做“梯子道”,意為“步步登高”、出人頭地。
確實,劉古莊人傑地靈,歷史上雖未湧現過顯赫人物,卻也出過很多百里名人,在附近村莊頗有影響。清代,該村中過2名武舉、多名秀才,可謂“文武雙全”之村。兩名武舉中,馮舉人膀大腰圓,膂力過人。據一些老人回憶,他的胳膊比我們常人的大腿還粗。有一年麥收時老百姓軋場,卻發現碌碡被人推到一丈多深的壕溝里去了,三四個人一齊抬,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沒有抬上來。馮舉人聽說了,換上緊身短衣,下到壕溝里竟然用雙手將這五六百斤重的石碌碡輕輕搬了上來,面不改色心不跳!人們嘖嘖稱讚:“真‘活武松也’!”另一名舉人楊白條則是弓馬嫻熟,練就一手百步穿楊的好功夫。楊舉人自幼從父習武,非常刻苦。他的父親也是一位武林高手,曾參加過鄉試,可惜在比武時將臂膀拉傷,與功名失之交臂。據說,彼時從劉古莊至運河大堤有一條馬道,是楊舉人專門騎馬練射的教場。馬道兩邊綑紮了一些一人來高的草把子當箭靶,楊舉人每天騎著馬,左右馳射,弓開如滿月,箭去似流星,箭無虛發,百發百中,號稱“神射”。
在晚清國勢漸衰、匪盜蜂起的境況下,兩位舉人武功超凡,對保護家鄉父老鄉親的生命財產安全起到很大作用。劉古莊村民曾自發組織自衛武裝“黃沙會”,使全村免遭兵燹盜匪的侵擾。
劉古莊村民不但尚武,而且崇文,有清一朝出了四五個秀才,這在附近村莊是十分罕見的。其中以李姓秀才最為有名。李秀才不但學問高深,而且詼諧幽默,樂於助人,尤其為窮人仗義執言,至今被傳為佳話。
傳說某村有一無賴,整日遊手好閒,偷雞摸狗,禍害四鄰,人見人恨。有一次他擗了人家高粱地的葉子餵牲口,被主人發現不但不認錯還胡攪蠻纏,揚言要鏟了人家的高粱。主人找到李秀才傾訴,請求幫忙。李秀才早就聽人們經常議論那無賴的不軌行為,十分氣憤,存心教訓他一下,便替那人寫了一紙訴狀,將其告上縣衙。縣官打開狀紙一看,只見上面寫道:“……一擗三搖,百花俱落;秋後絕籽,倉廩無著;上關國稅,下關民徭……”意思是說,不要小看擗高粱葉子這件事,因為它直接影響到國計民生。擗葉子時必然搖動高粱稈,高粱稈晃動必然導致高粱花兒落地,這樣必然影響到高粱授粉,高粱授不上粉必然減產甚至絕收,這樣從大處來說必然影響到國家稅收,從小處說必然影響到老百姓生活。一句話,拿現在來說,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破壞農業生產行為。就這樣,本來一件微不足道的區區小事,竟被認為觸犯了王法而處以刑罰。誠然,李秀才誇大事實、無限上綱的做法實不可取,但其文筆之老辣令人不能不信服。通過這件事,李秀才善寫訴狀出了名。
有一年夏天,一位窮鄉親要上告一財主仗勢欺人,侵占田產,找到李秀才寫狀紙。李秀才知道那財主難惹,本不想代筆,可又十分同情那窮人的不幸遭遇,如果推辭對不住自己的良心。兩難之下,想出一個辦法。他反穿一件羊皮襖,鋪開紙墨,等寫完訴狀,已是汗水淋漓。後來,窮人打贏了官司,財主得知狀紙是李秀才寫的便氣勢洶洶找上門來,責問李秀才。李秀才微微一笑,說“沒有啊”。財主氣哼哼地說:“你還不承認,那狀紙的詞語除非你別人寫不出來。”李秀才問有何憑據?財主忿忿地說:“你寫狀紙時反穿一件皮襖,有人看見了。”李秀才哈哈大笑,說:“你這越發的是瞎說了!有六月天穿皮襖的嗎?有人造謠也造不對!”財主聽了,心想也是啊,六月天怎么能穿皮襖呢?看來我真是錯怪人了。便悻悻地走了。
劉古莊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